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丘鹬过马路一步三摇,这正常吗?它们为什么走路一抖一抖的?

剁椒鹿,学兽医救不了牛马(私信都会看)

我这么跟你说吧,鸟跟鸟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就像鸟跟鸟的智商也是不一样的。

最聪明的渡鸦智商相当于5-7 岁儿童,可以处理很多复杂的问题。

而咕咕鸡的智商相当于一根成年香蕉。(bushi)

正在努力下蛋的咕咕鸡(珠颈斑鸠):今天的鸟巢好像有点喧嚣

至于丘鹬过马路一步三摇:

小丘鹬,跟丘鹬同为丘鹬科鸟类,步态相同

这也是正常的,恭喜你发现了鸟类是一种非常容易掉帧的神奇动物。

鸟类的重复动作包括并不限于:

点头:

抖腿:

抖臀:

总之对于一些小小鸟来说,它们可以眼光缭乱地使用自己的身体, 用来达到求偶,保持平衡等等目的。

而丘鹬的这种行为也是类似的,为了达成某种目的。

那它们到底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呢?

丘鹬(Common Snipe)学名Gallinago gallinago

丘鹬科(Scolopacidae),丘鹬属(Gallinago)的一种可爱小鸟。

它是一种体型中等、擅长伪装和飞行迅速的涉禽。

注意这里,擅长伪装。

它这身褐色带条纹的保护色,具有极强的伪装效果,在草地或湿地一蹲,基本就是隐身的:

但是问题来了,当丘鹬有时候需要在地上走路的时候,这个伪装就不是那么好用了。

这个时候,它们就需要拟态风吹动的树叶的样子。

也就是一步一摇。

同样的伪装出现在变色龙身上:

可以看出,变色龙绿色或者褐色的底色也是为了跟树叶的颜色更接近。

(关于变色龙的误解可以看看这篇:有一种说法是颜色越丰富越危险,为什么变色龙不走威慑路线?

而变色龙移动的时候为了更接近树叶摇曳的姿态,所以它们走起来也是一步一摇的。

但是当变色龙遇到真正的威胁的时候,它们也懒得装树叶了,会迅速跑掉:

所以至此答案就很清晰了。

虽然一般我们觉得小鸟这么机动性高的动物不会像昆虫、爬行动物一样拟态,但是丘鹬这种形态和步态就是一种拟态。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像叶(ye)䗛,竹节虫等拟态树枝树叶的动物,步态都是类似的:

另外鸟类里面还有个特别夸张的,拟态成老木桩的林鸱:

不动的时候真的特别像:

另外还有一点,摇腿的步态可能功能也跟鸡。鸽子等鸟类,走路的时候要点头类似:

科学家曾经对鸽子的头部稳定性和步态做过研究,发现它们并没有在点头,而是头部一直稳定前移,但是因为身体晃动频率更大,所以看起来就是摇头点头,稳定头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清晰的视觉:

研究使用了 10 只岩鸽(7 雄 3 雌)放在一个六自由度运动平台,平台四周安装了一个五摄像机运动捕捉系统:

鸽子站在一个固定的栖木上,并且搭载了运动记录设备。

经过几天的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鸽子等鸟类头部在面对旋转扰动时几乎完全稳定,但在平移扰动下表现不佳。

在低频晃动身体的的条件下,增益接近零;随着晃动身体的频率增加,移动的时候会获得更稳定的视觉。

总的来说,鸽子在站立时能够通过复杂的感觉反馈机制几乎完美地稳定头部,特别是在旋转扰动下。视觉反馈对平移扰动有小但显著的影响,而对旋转扰动则不必要。研究表明,除了视觉和前庭反馈外,本体感觉和脊柱腰骶系统可能在头部稳定中起重要作用。

这就是跟大家常常看到的鸡头可以作为相机稳定器一样的道理。

鸡头不动第一性原理

至于为什么鸽子要靠稳定头部来稳定视觉,跟鸟类的视觉系统有很大的关系。

鸽子、麻雀、鸭子、鸡、鹤、鹬等 非猛禽的眼睛在面部的两侧,而猫头鹰的眼睛在面的正前方(更接近猫等肉食类哺乳动物)

鸽子丨猫头鹰单目视觉和双目视觉的差异
麻雀丨丘鹬丨猫头鹰

鸽子的两个单目视觉加起来覆盖范围更广,(有些鸟类几乎可达 270°–360°),可以同时用左右眼分别看到不同方向所以它们能尽可能多的看见周围的物体,发现潜在的危险。

而猛禽类,如鹰、隼、猫头鹰等 猎食型鸟类虽然单目视觉覆盖范围较少,但是它们双目视觉覆盖范围大,有利于精确判断猎物的距离、速度和位置,提高捕猎成功率。

尤其是猫头鹰,头部旋转范围更大,所以能提供更好的双目视觉覆盖范围。

简单来说单目视觉广,有助于发现危险,双目视觉重叠范围大,有助于快速精准定位。

所以能看见猫头鹰摇头晃脑的情况,这是在快速计算它们想要看的东西跟自己的距离。

那么反过来说,鸽子、鸡等单目视觉广的鸟类就不需要计算距离,它们需要视觉稳定,要不然可能会晕 3D。因为它们的立体感和深度判断能力本来就较弱。

所以 1978 年科学家连拍的时候就发现了,鸽子、鸡等鸟类的头几乎稳定在一条直线上:


丘鹬也是一样的道理,它们单目视觉范围更广,所以跟鸽子一样,需要把头稳定在一条直线上,加上拟态树叶有晃动身体的需求,两者相加就形成了这样的步态。

看起来摇摇晃晃,实则头部稳得一匹。

之前有研究人员认为丘鹬“摇头晃脑是为了找蚯蚓”是不准确的:

丘鹬主要依靠喙探测,不靠眼睛或者脚步震动引出、找蚯蚓:

丘鹬的喙非常敏感,喙尖部具有称为赫尔氏小体(Herbst corpuscles)的感觉器官。它们在泥地中觅食时,喙可以感知地下微弱的震动、水分变化或蚯蚓的活动,相当于“触觉 + 压力感应”。

所以,丘鹬真正“找蚯蚓”的工具是喙和神经感知,而不是视觉,更不是靠震动把蚯蚓摇出来,毕竟它们震动频率没有那么高频和有力。

以上~

参考文献:

1Head Stabilization in the Pigeon: Roleof Vision to Correct for Translationaland Rotational Disturbances.

2The Optokinetic Basis of Head-Bobbing in the Pig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