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红色并代表着喜庆,外国人却把红色大多数用作警告?

木棉959,心理老师,北师大心理学本硕。其它平台:心理学生看点啥

喜庆和警告是两种不同的情境,这并不冲突。

红色在不同文化下确实有不同的含义[1]

除了题目描述中的警示和喜庆,红色的意味还有爱、幸运、愤怒、嫉妒、冒险等等,但在多种文化中也具备相似性。具体可以见下表。

在不同的情境中,红色对人的影响也因角色而不同。

心理学研究最多的颜色,应该就是红色了,《心理科学进展》上都有不止一篇关于红色心理效应的综述文章[2][3]

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境:成就情境,也就是需要人付出努力做好,或者与人竞争的情况下,比如和认知、运动等能力表现相关的情况;关系情境,比如人际吸引力。

在成就情境中,红色的出现会让人变得警惕和保守,因为它是支配的象征。

甚至不只在人类文化中,在动物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鸟类天生把红色作为支配、攻击、恐吓类的信号,所以红色的心理作用不仅是文化的作用,可能也有一部分已经存在了进化基因中,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倾向。

这种天生的倾向会影响人的认知、运动等能力的表现。如果任务需要更好地把握细节,那人们的表现会更好;不过如果任务需要创造力,那红色反而会阻碍表现了。

但综合多项研究来看,红色心理效应存在性别差异,它只存在于男性身上[2]

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传统的社会分工不同,男性更多扮演竞争者的角色,所以进化出一套管理竞争的机制。在面对红色刺激时,只有男性会知觉到对方是有攻击性、支配性的,因此趋向于回避。而女性则没有这种机制,导致红色没有作用。

迁移到不同的文化中,也许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如果一种文化鼓励竞争,那么红色就会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回避动机,红色的警示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在关系情境中,红色则稳定地被人认为更有吸引力。

综述总结,外部情境框架决定红色刺激执行哪一种信号功能。

成就情境下,“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红色联结着攻击与支配,是攻击信号和支配信号,使人趋于回避,题目描述中的警示也属于这一类;关系情境下,“千种风情,姹紫嫣红”,红色联结着爱情与性,是一种性信号,能够增强性吸引力,题目描述中的婚庆就属于这一类。

总之,两种含义分属不同情境,两种情境下的含义不同也并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