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吸收的光去哪了,发生了什么物理过程?

物体吸收的光去哪了,发生了什么物理过程?

Phosphates,北京大学 化学+物理+围棋+毽球; UCSD Ph.D.

我将借助爱因斯坦 AB 系数模型来回答这个问题,并且会进而讨论到量子点、AIE 等科研前沿话题。欢迎需要学习光学的朋友们点赞 / 收藏。


在正式开始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想一想下面几个事实(1-3)和问题(4-5):

  1. 当元素受到激发(比如高温)时,就发出特定波长的光,这叫做原子发射光谱;
  2. 当元素受到光照时,就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这叫做原子吸收光谱;
  3. 对于同一种元素,其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的谱线基本一致;
  4. 那么请问,对于太阳的大气层,应该表现出来的是发射光谱还是吸收光谱呢?
  5. 物质与光发生相互作用时,到底会发生些什么?

关于上述问题,爱因斯坦早在 1916 年时就建立了模型来进行解释——这就是爱因斯坦 AB 系数模型。在爱因斯坦提出模型之后,科学家们又对于模型进行过一些升级改进。而我今天将先介绍爱因斯坦的原始模型,之后再使用改进版模型来加以解释。

如果只想看问题 4 的回答而不关系模型细节,请直接跳转至结论分析——对于问题 4 的回答部分。

如果只想看问题 5 的回答而不关系其它部分,请直接跳转至模型改进部分。

假设有一些处于平衡态的原子,它们具有两个能级

,并且我们有

;在

能级上的原子数为

,在

能级上的原子数为

在爱因斯坦的最初理论中,此时一共会发生三件事情:自发辐射、受激发射和光子吸收。

自发辐射

自发辐射(spontaneous emission)是一种原子或分子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自发发出光子的过程。在自发辐射过程中,原子或分子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刺激,而是自发地向低能级跃迁并发出光子。这种发射出的光子的频率、相位和方向都是随机的,与周围环境无关。

根据爱因斯坦的模型 ,使用

系数来描述

受激辐射

受激辐射(stimulated emission)是一种光子辐射过程,它与自发辐射相似,但在一个有外部辐射场存在的系统中发生。当一个原子或分子处于激发态时,如果有与该激发态光子具有相同频率、相同相位的外部光场作用于其上时,会引起这个原子或分子向低能级跃迁,发出一个光子,光子与外部光场具有相同频率和相位,即与激发态光子一模一样。这个发射出的光子与外部光场中的光子都具有相同的频率和相位,它们会在空间中干涉形成一个更加强烈的光波。受激辐射时激光的基本原理。

根据爱因斯坦的模型,用

系数来描述

其中

是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中辐射场的辐射密度

光子吸收

处于基态的原子或者分子吸收光子从而发生能级跃迁的过程。

根据爱因斯坦模型,使用

系数来描述

细致平衡

当处于平衡态时,两个能级的分子数不再发生改变,也就是

所以我们有

在平衡状态下,根据玻尔兹曼分布,我们有

其中这里

是简并度

代入进行计算。因为

的函数,并且等式对于任何

成立,最终我们可以得到

结论分析——对于问题 4 的回答

那么这个模型大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平衡状态下,原子的能级分布符合玻尔兹曼分布,并且外界没有入射光。此时这两个能级之间既不吸收光,也不放出光。这是由于自发辐射

、受激发射

和光子吸收

之间达到了平衡。但是,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吸收光或者放出光。

比如当外界有入射光时,此时光子吸收

占据了主导,那么此时表现为原子吸收光谱。

比如当原子被瞬间加热或者使用特定辐射(比如频率更高的光)激发之后,此时玻尔兹曼分布被打破,更多的原子达到了更高的能级,所以自发辐射和受激发射占据了主导,那么此时表现为原子发射光谱。而对于分子来说,如果激发方式不是通过加热,则称作冷发光(luminescence);比如有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等。如果激发方式是光激发,则为荧光(Fluorescence)或者磷光(Phosphorescence),它们也属于冷发光。

过氧化氢和鲁米诺混合所产生的化学发光

而对于太阳的大气层,尽管其温度很高,但是依然是处于平衡状态,而外部光照强度很高,所以就表现为吸收光谱。在太阳光谱中可以看到很多暗线,这叫做夫琅和费线。这也是用来研究太阳组成的方式之一。(不过需要指出其中有一些暗线是由于地球大气所导致的)

模型改进——对于问题 5 的回答

在爱因斯坦的原始模型中,自发辐射必定释放一个光子(也就是量子效率为 100%),也只有另一个光子才能导致能级跃迁,这显然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因此后人们进行了一些改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改进就是用辐射衰减(Radiative decay)和非辐射衰减(Non-radiative decay)来代替了自发辐射。

当原子自发地从高能级回到低能级时,既可以通过释放光子的方式来进行(辐射衰减),也可以通过释放声子的方式来进行(非辐射衰减,最终转化为热量)。

晶体中的原子或分子因为受到温度的影响而不停地振动,它们之间通过共振耦合形成了晶格振动模式,这些模式就对应着不同种类的声子。

而此时新的自发衰减的速率常数,可以写成这两种过程的一种叠加(

表示辐射衰减的速率常数,

表示非辐射衰减的速率常数)

理论应用——量子点的颜色

量子点是一种纳米结构材料,通常由半导体材料制成,其尺寸小于光的波长,因此它们具有量子尺寸效应。量子点的尺寸决定了它们的能带结构和光电性质,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其尺寸来控制它们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质。量子点在光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储存和光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在紫外光的激发下,量子点将会释放出波长等同于能量间隙的光,所以量子点的尺寸越小,所放出光的波长越短。(下图为自己手绘的示意图)

这个时候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很多电子跃迁到了较高的能级上,所以此时自发辐射和受激发射占主导,表现出发射光谱发出波长等同于能量间隙的光。

那么,假如没有紫外光的照射呢?如果仅仅是在日光下,所看到的量子点是什么颜色的?这个时候电子能级没有被激发,外界光照占主导,所以此时量子点反而是会吸收波长等同于能量间隙的光,从而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颜色。

感谢武汉大学何治柯教授提供的图片

理论应用——AIE(聚集诱导发光)

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简称 AIE)是一种特殊现象,某些分子在分散稀薄溶液中时荧光较弱或无荧光,但在聚集状态或固态形式下发光强度显著增强。

AIE 现象背后的机制涉及分子内运动的限制(Restriction of Intramolecular Motions,简称 RIM)。当 AIE 活性分子处于稀薄溶液中时,它们的分子内运动,如旋转和振动,相对不受限制。这些运动为非辐射衰减途径提供了途径,从而使激发态能量以热量形式消散,导致荧光较弱或无荧光。然而,当这些分子聚集或处于固态时,它们的分子内运动受到限制,抑制了非辐射衰减途径。因此,激发态能量通过辐射途径释放,导致荧光增强。

也就是说,这些 AIE 活性分子单体,具有很多的分子内转动和振动,所以导致发生自发衰减时,主要以非辐射衰减的方式,从而导致依靠辐射衰减方式的荧光很弱。

而当这类分子发生聚集时,这些分子内运动方式被抑制,所以激发态回到基态主要以辐射衰减来发生了,从而导致荧光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