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有哪些异同?
总述
题目太大,就说一个点吧:
日本园林「无我」,中国园林「有我」。
具体展开解释就是:
在日本园林里,「我」是抽离在园林之外的,是一个「观看者」;而在中国园林里,「我」是园林的一部分,是一个「参与者」。
日本园林
以几个不同尺度和类型的日本园林举例:
1. 龙安寺石庭,是枯山水庭院的代表

十五块石头呈现着千山万壑,可谓一石一世界。但是,这个世界里人是无法进入的,人的进入是一种「破坏」。
坐在庭院一侧的建筑外廊下,以世界之外的视角旁观,才是这座枯山水庭院的欣赏方式。


2. 天龙寺大方丈前的曹源池,是池泉庭园的代表

虽然天龙寺的池泉自然庭院比龙安寺石庭大了许多,但是同龙安寺一样,人被严格地阻拦在了精心构筑的庭院景观之外。


在日本园林中,一草一木、一石一池,都经过了精心布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或者说自然)。但这个世界,对于「我」来说,它是极致美丽的「物」。「我」观赏庭院,但不进入庭院。
中国园林
反观中国园林(以江南文人园林为对象),园林从不被视为「物」,园林与「我」融为一体。
1. 网师园,被已故的园林大家陈从周先生赞为「小园极则」。
去除东侧宅院部分,网师园大概只有 5 亩地(约 3300 平米)。园林部分以水面为中心,水面虽小,却被桥、亭、廊、轩和假山点缀环绕,空间收放的节奏错落有致。而这些桥、亭、廊、轩并非只是景观,而是实实在在给人所使用的空间。


从平面图也可以看出,网师园的建筑和园林景观是一种互相咬合和交错的关系,不存在清晰的边界。人的活动动线也撑的很开,充满整个园林场地。
从园林建筑的命名,也能清晰的看出这个园林是被「用」的,而不仅仅是被「看」的。
- 月到风来亭:赏月的地方
- 灌缨水阁:避暑观鱼的地方
- 小山丛桂轩:秋天闻桂的地方
- 竹外一支轩:春天观景的地方

2. 拙政园,最著名的苏州园林
特地挑选了一张苏州拙政园的空无一人的照片(其实很难),虽然照片上没人,但脑海中的画面又仿佛有人,悠悠然地穿行在曲折有致的水廊里。

更多的照片里,拙政园都是有游客的,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园林的画意(当然,不能是黄金周那种摩肩接踵的人)。在明代文徵明的拙政园画作中,小飞虹(桥名)上便有游人柱杖而行,今日的小飞虹面貌已然与明代截然不同,但三两游人穿行过桥,依然是照片中动人的画面。


小结
在日本园林里,人是一个「观看者」,庭院是被观看的客体;而在中国园林里,人是一个「参与者」,庭院是人生活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