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枯山水在中国不流行?

螺旋真理,文物考古博物馆的专业知识普及者

1.先问是不是,再说为什么。中国和日本文化的相似停留在表面上,内核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2.最早的“枯山水”概念,来自于日本平安时期的著作《作庭记》,“于无池无水处立石,号日枯山水。此枯山水样式,乃先做出断崖、野筋等景,再因顺其势,立石而成之。”(《作庭记》1 一 7,郭湖生译,下同)说明枯山水最早是一种不利用水来布置园林景观的方式,凸显的不是白色的砂石和人工营造的审美意境,而是断崖、野筋(即小土坡)等仿自然园林景观要素。

大仙院枯山水庭园,引自大仙院官网 https://daisen-in.net/wp/wp-content/uploads/2024/08/daisenin-garden01-1.webp

现在的枯山水,一般是指用象征和隐喻的艺术手法,以砂石和石组等指代自然山水的日本庭园形式。利用白砂象征江河湖海,将其耙出水波纹的图形,用点缀其中的石组代表岛屿山岩,形成静观沉思的庭院空间。枯山水的庭园常位于建筑周边零散的空间或者独立的场地,供人在屋内观赏。(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枯山水词条)

龙安寺石亭,作者:维基百科 663highland,引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E%8D%E5%AE%89%E5%AF%BA#/media/File:250201_Ryoan-ji_Kyoto_Japan06s3.jpg

这说明,枯山水的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变化。

3.为啥在历史的发展中,“枯山水”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把原来一种仅仅是在无水条件下的园林布置方式,加入了其他审美要素,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园林体系呢?自然是和日本文化的演变有关。

在《作庭记》所在的平安时代末期,日本的荣西法师从中国归来,将所学的佛教禅宗临济宗的思想带到了日本。此后,荣西法师完成了著作《兴禅护国论》,将佛教神学与政治思想相结合。正好在这个时候,日本镰仓幕府政权建立,新政权也亟需建设新的意识形态来巩固统治。在这种大背景下,镰仓政权和日本禅宗一拍即合,禅宗也称为自此之后在日本贵族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信仰。

日本禅宗临济宗大本山建仁寺的本坊,作者:维基百科 663highland,引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BA%E4%BB%81%E5%AF%BA#/media/File:Kenninji03s1920.jpg

禅宗文化讲究环境和意向,寺院环境都要为禅修服务,所以禅宗寺院的庭院就成了需要兼顾审美和禅意表达的景观。而且日本禅宗和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是非常深厚的,还导致禅宗寺院庭院在设计上需要考虑佛教文化和日本世俗文化的双重表达。

禅修所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就是抽象理解能力。这点我们从中国禅宗神秀和慧能创作的偈颂就能看出来:

神秀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二者虽然有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之别,但是要理解其中的禅意,需要把通过自己的心对事物的理解,从事物本身中抽象出来。枯山水的特性,恰好也是用石模拟山、砂模拟水,这种模拟也是一种抽象。所以在禅宗文化的影响下,枯山水逐渐在日本流行开来。

从表象上看,枯山水是微缩静止的、不可进入的、对比分明的,符合日本特有的审美观侘寂(可以简单不正确的理解为疏离静止)、空灵、幽玄、雅致,这使得枯山水能够完成兼顾佛教文化和日本世俗文化双重表达的需求。

4.但是枯山水的发展不是没有来源的。其中重要的两个元素——景观石和铺细砂石之间的景观关系、白色的砂石,也是日本园林早先的审美要素。

比如“池中立石,若于池石底部置入诘石,以为支撑、坚固之用,即使经年历久,也无倒崩之虑;且于枯水之时, 其形仍具趣味。”(《作庭记》1-5)本意是说日本园林修建的时候,可以选择在水池立石底部加入垫石,既坚固耐久,而且一旦水池没水了也不难看,本来是一种万全之策。

还是根据《作庭记》的记载,“做大海样,应先立石成荒矶之样态。其荒矶者,于岸边置若干嶙峋前突之石,沿离岸方向,连立多石,伸向水面,犹似岸边水际、裸露岩石之延续。水中还宜稍置孤高之石,此激浪拍之所、浪击所成之形。其次,再随处伴以洲崎、白滨,其上植松。”“两岸夹迫之水路狭窄处,其流湍急。故至水面渐阔、水势减缓处,置以白洲。中石也宜置于此处。总之,若有中石,即置洲于其石下方。”(《作庭记》2-1)。白滨是白色砂石铺成的仿海滨景观;白洲是白色砂石铺成的仿沙洲景观,日本园林在布置水景的时候,在岸边和中石下方布置白色砂石的基底作为装饰,是一种通常的做法。

日本本有白沙海岸的自然景观,代表为白良滨,引自日本国家旅游局官网:https://www.japan-travel.cn/spot/967/

5.由此反观中国,禅宗文化在中国属于亚文化,主流还是帝王宫廷文化和知识分子文化,所以没有日本那么强烈的抽象需求,表现在园林上也是呈现出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两个主要的派别。以中国“道法自然”的传统审美,会觉得枯山水“装腔作势”,自然不会流行开。

但是,枯山水的某些特征,意外的符合工业化以来的极简审美观,以致于在欧洲有一定的受众,目前可以看到很多欧洲设计师在中国使用枯山水造景,典型的比如六朝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