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很少有关于中东绘画的回答,因此在这个回答里,我将不局限于绘制在书页上的细密画,尽可能多贴图。
*.几个回答都贴了印度细密画,这篇回答也会介绍一些印度细密画。
什么是波斯细密画?
细密画(Miniature),顾名思义就是尺幅不大,描绘精致的绘画,通常用于书籍插画或器物装饰。在印刷术普及前,这种艺术在伊斯兰和基督教世界都很常见,可以说,这是中世纪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之前整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西方(包括中东)艺术史,里面就列举了一些——
【图解西方艺术史】中古时代:宗教的艺术【图解西方艺术史】文艺复兴:一南一北
具体到波斯细密画,情况有所不同。人们往往用波斯细密画一词称呼各类不同于西方艺术,带有独特波斯审美和世界观的画作(不一定是小尺幅画作),如同用水墨画形容中国画那样。这种艺术影响了大半个伊斯兰世界的绘画,就像中国的水墨画影响了整个东亚一样。
那么波斯细密画有什么特点呢?

波斯细密画一般绘制在纸张或羊皮纸页面上,大多用孔雀石、青金石、银等制作的矿物颜料绘制,颜色鲜亮饱和,不易褪色,富有装饰性。尽管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但在波斯细密画中,人物往往是画中的核心元素,因为不同于壁画和建筑装饰,细密画原本是面向私人的艺术,而且《古兰经》并没有禁止描绘人物,如何界定偶像崇拜,标准是不明晰的。
伊斯兰教义认为,真主的视野是不受遮蔽的,细密画家以真主之眼描绘世界,安排构图,因此波斯细密画往往以俯视视角描绘,物体无论远近,大小都是相似的,距离关系则通过下大上小的关系表明,这点既不同于传统欧洲绘画,也不同于中国画。
受苏菲派神秘主义影响,波斯细密画强调用心灵之眼认识真理,描绘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非肉眼所见的景象。因此画中物体无论远近,细节都一样丰富,色彩都一样鲜艳。波斯细密画拒绝描绘阴影,因为在苏菲派神秘主义中,真主是终极之光,一切黑暗和阴影都是虚幻。另一方面,在真主眼中,所有人和物都是一样的,因此细密画中的人物往往外形相似,都长着一张年轻的面孔,画家着重描绘事物的共性,使其带有明显的程式化色彩。
波斯细密画的发展
伊尔汗王朝时期,细密画成为波斯文化圈主要的艺术形式,但追溯历史,细密画有着更悠久的渊源。
起源

最早的伊朗绘画,也许可以追溯至史前时代的岩画,考古学家在卢里斯坦的的洞穴中发现了距今 8000 年前的岩画,这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伊朗绘画。




细密画兴起前的波斯绘画,大多存留在中亚。学者们在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Panjakent)遗址发现了大量绘制于 5—8 世纪的粟特壁画,体现了波斯、希腊和印度(甚至中国)文化的融合。作为多方文化交汇之地,当时的中亚可能是世界上思想最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的地区之一,我在这个回答里介绍过这段被遗忘的历史——
3 世纪初,帕提亚王朝境内诞生了一位著名的先知——摩尼。摩尼创立了摩尼教,也就是明教,自称是上帝和佛陀的使者,但在伊斯兰教世界,摩尼主要以画家身份而闻名。摩尼曾在中亚学习传教多年,可能正是在中亚和中国艺术的影响下,摩尼绘制了《大二宗图》,以绘本形式阐释教义,被一些学者视为伊朗绘画的奠基者。


摩尼本人绘制的《大二宗图》,如今已失传,现存最古老的版本来自新疆吐鲁番。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摩尼教曾广泛传播于欧亚大陆各地,但在波斯,摩尼教的传播屡次受到国家的压制,尽管如此,摩尼教重视绘画的传统无疑对波斯艺术有所影响。
巴格达画派



7 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席卷欧亚。在拜占庭和波斯文化影响下,阿拉伯人也开始制作配有精美插画的抄本。12 世纪后期,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兴起了短暂却影响深远的巴格达画派,云集了伊拉克、叙利亚和伊朗的一大批艺术家,许多早期的伊斯兰细密画都可追溯到这一时期。


巴格达画派的细密画色彩鲜明,构图和风格比较灵活,带有自然主义色彩。书籍插画往往绘制于书页空白处,没有明确的外框和底色。画中人物往往被描绘成鹰钩鼻大胡子的闪米特人形象,动作比较生动。与其说类似后来的波斯细密画,不如说更像同时代的拜占庭抄本。随着蒙古入侵,巴格达画派归于沉寂,仅有马穆鲁克王朝的埃及和叙利亚延续着阿拉伯细密画的传统。
塞尔柱画派

11 世纪,中亚的突厥人在波斯和中亚建立了塞尔柱王朝。随着突厥人的到来,中亚新疆的摩尼教插图经书重新传入伊朗西部,使这一时期的细密画呈现出更多中亚、中国和萨珊艺术的影响。

塞尔柱画派存留的细密画不多,这一时期的画作元素比较简单,这点和巴格达画派风格类似。不同的是,此时人们开始在画面背景填色,将其与书页分开,画中人物的衣服往往没有皱褶,伊斯兰纹样开始被广泛应用于细密画装饰之中。
第一大不里士画派


13 世纪,蒙古人入侵波斯,建立了伊尔汗王朝,伊朗西北部的大不里士和马拉盖成为波斯的文化中心。伊尔汗王朝时期,来自中国的艺术品和工艺品大量输出到波斯。在统治者支持下,随着皇家画院和图书馆的建立,集体创作的细密画艺术蓬勃发展,孕育了一大批专职画家。正是在这一时期,细密画成为了波斯绘画的主要形式。


伊尔汗时期,波斯细密画的风格产生显著转变,奠定了经典的细密画艺术风格。艺术家们将苏菲派神秘思想与绘画结合,向中国艺术借鉴了构图、人物面部、云雾的表现以及龙等元素,从拜占庭和两河流域的传统中吸取色彩和服饰皱褶的描绘手法,人物的排列和绘画主题则带有伊朗传统色彩。这一时期,细密画中的场景变得更加开阔,内容也更加丰富。
第一设拉子画派

设拉子是波斯帝国故都(波斯波利斯),蒙古入侵时期,设拉子免于战火摧残,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画派。不赛因死后,设拉子成为相对独立的王国,推动了艺术风格的转变。

和第一大不里士画派相比,第一设拉子画派的艺术比较有前伊斯兰时期的斯特色,使用的颜色相对有限,喜欢使用暖色,尤其是红色。重视象征,绘画的主题是人,其他元素主要作为装饰和填充。中国艺术在设拉子画派中的影响非常有限。
莫扎法尔风格




不赛因死后,伊尔汗王朝陷入内乱。1353 年,带有阿拉伯血统的莫扎法尔王朝以设拉子为中心,占据了伊朗南部。在莫扎法尔王朝统治下,细密画中人物与背景的比例发生变化,画面变得更富装饰效果,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 14 世纪末。
札剌亦儿画派


莫扎法尔王朝兴起之际,伊朗西部和伊拉克落入札剌亦儿王朝之手。虽然政局混乱,但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对艺术还是非常重视。早期的波斯细密画都是集体作品,画家并不在画作上署名,到了札剌亦儿时代,终于出现了第一个署名的艺术家:Joneyd Negârgar。


札剌亦儿时期的细密画尺幅扩大至整页,色彩更加鲜艳,构图留白较多,首次出现了同时呈现建筑内外景象的空间(这是波斯细密画的一大特色)。中国元素渐渐淡出,波斯色彩变得更加明显,这是波斯细密画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许多细密画的传统构图方案就奠基于这一时期。
赫拉特学派



14 世纪末,帖木儿入侵波斯,他的继任者沙哈鲁以阿富汗的赫拉特为统治中心。在沙哈鲁的宫廷画院中,艺术家结合设拉子、大不里士甚至中国的艺术(沙哈鲁曾专门派人到中国撰写插图游记),形成了赫拉特画派。帖木儿王朝的统治者对于学术和文艺非常慷慨,在他们统治下,伊斯兰世界进入了所谓帖木儿文艺复兴,这也是近代以前伊斯兰世界在学术上的最后一段黄金时代。


帖木儿时期是波斯细密画的黄金时代,艺术家受到统治者支持,和知识分子联系密切。这一时期,波斯细密画的色彩变得更加丰富,构图变得更加复杂,日常的世俗生活成为宫廷绘画的一部分,人物的活动和细节受到了更多关注。赫拉特画派承接了之后的第二大不里士画派和伊斯法罕画派,对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宫廷绘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Kamāl ud-Dīn Behzād 是赫拉特画派,可能也是波斯细密画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他出生于赫拉特,和唐伯虎差不多是同时代人。Behzād 善于将人物、场景与几何形的构图结合,通过象征、留白和构图加强画作的故事性,牵引观众视线的移动。作为赫拉特画院的院长,Behzād 学生众多,许多作品难以归属(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书里提到过这位画家)。




另一位有意思的画家是 Siyah Qalam,他是最有争议的波斯细密画家之一,其作品可能体现了伊斯兰教传入前中亚的佛教和萨满教传统。Siyah Qalam 的作品大多以妖怪、草原生活和死者为主体,带有独特的情感和自然主义色彩,令人想到中国画里的妖怪。
布哈拉画派


1507 年,乌兹别克统治者昔班尼占领赫拉特,建立了昔班尼王朝。昔班尼以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为都,许多赫拉特画派的艺术家也因此迁往布哈拉。布哈拉画派延续了赫拉特画派的风格,色彩丰富,图形较为简单,人物矮小,Mahmoud Mazhab 是该画派最有名的艺术家。
第二设拉子画派


帖木儿的统治瓦解后,设拉子的细密画受到札剌亦儿画派影响,别具一格。第二设拉子画派的画作注重色彩对比,擅长使用蓝色,构图比较简洁对称,重视文字和图片的几何关系,也对东部的赫拉特画派有一定影响。
土库曼风格


帖木儿帝国瓦解后不久,两个土库曼王朝占据了伊朗西部,一个叫白羊王朝,一个叫黑羊王朝。土库曼王朝时期的细密画结合了赫拉特、大不里士、设拉子和巴格达画派的风格,不同地区风格各有差异。大不里士的土库曼绘画更注重奇异风光的描绘,而设拉子的画作则面向市场,产量较高。
第二大不里士学派




1501 年,伊斯梅尔一世推翻土库曼统治者,建立萨非王朝。伊斯梅尔以大不里士为都,这座城市再次成为波斯艺术的中心。塔玛斯普一世在位期间,许多赫拉特艺术家跟随统治者搬到大不里士,带来了 Behzād 的绘画风格。




这一时期,画家热衷于描绘辉煌奇幻的自然景象以及细致的物品细节,细密画中的人物变得更多、更拥挤。相应的,画作的构图、透视和色彩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Sulṭān Muḥammad 是萨非王朝初期最著名的细密画家,大不里士画派的代表,他是塔玛斯普一世列王记绘本的主要作者之一。这本列王记共 742 页,有 258 张整页插图,是塔玛斯普一世时期波斯绘画艺术的代表。




除了 Sulṭān Muḥammad,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细密画家还有 Aqa Mirak、Mir Sayyid Ali、Abd al-Samad、Mir Musavvir、Dust Muhammad、Mirza Ali 等,他们之中有不少后来都去了印度,为莫卧儿的帕迪沙绘制了珍贵的作品,成为印度细密画的老师。
加兹温画派


塔玛斯普一世统治后期,萨非王朝的首都迁至加兹温。晚年,塔玛斯普一世对艺术的兴趣减退,他的继承者伊斯梅尔二世对艺术的支持也比较有限。这一时期,随着商人阶级的壮大,新兴的商业阶层热衷于收藏绘画,他们买不起一整本装饰着细密画的精致抄本,于是单页的画作和装订成册的专门画册便成了他们的最爱。

相对之前的宫廷艺术,加兹温画派的装饰相对朴素,细节比较简单,许多画作以自然和王子们的形象为主题。单页画开始变得流行起来,艺术家们成立私人画室,制作单页画以迎合买家口味。
伊斯法罕画派




16 世纪末,阿巴斯一世登上皇位,迁都至伊斯法罕,开启了萨法维王朝,也是波斯艺术的另一个黄金时代。阿巴斯一世热衷资助艺术,由于西方人的到来,沙阿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这也对波斯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伊斯法罕时期的绘画有两种不同的潮流。一种以艺术家 Reza Abbasi 和他的学生 Mo'en Mosavver 为代表,源于波斯本土风格,重视线条,通过线条的粗细赋予物体体积感(之前的细密画中,预先勾勒的线稿往往被涂色覆盖)。画作与文学叙事的联系减弱,(伊斯兰)书法艺术的重要性变得更加显著。作坊作画的传统逐渐衰弱,艺术家的个人品味和价值变得越发重要。





另一派则以 Mohammad Zaman 为代表,他曾被阿巴斯二世派往罗马,成为了一名天主教徒。他的艺术受到当时的意大利绘画影响,代表了萨非王朝西化的一面,又被称为伊斯法罕意大利画派。此后,欧洲的自然主义画风在波斯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力。




在萨非王朝的四十柱宫中,就可以看到欧洲艺术的影响。四十柱宫由阿巴斯二世建造,宫中的会客厅装饰着大幅壁画,描绘了萨非王朝的历史事件,从画作中,可以看到类似欧洲和印度的风格。
恺加画派




萨非王朝灭亡后,几个短命王朝先后占据了伊朗,直到恺加王朝建立,伊朗政局才稳定下来。18 世纪末,在德黑兰的恺加王朝宫廷里,一种新的艺术风格逐渐发展起来。此时欧洲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显著,和复古的波斯绘画传统结合,形成了带有线性透视、明暗描绘,有些浮夸和程式化的绘画风格。




19 世纪的宫廷画家 Sani al Mulk 曾在欧洲深造,学习过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他建立了伊朗的第一所现代绘画学校,是恺加王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从他的画作中可以看出,此时西方艺术对伊朗的影响已经非常深入了。

恺加王朝时期,兴起了一种名为咖啡屋绘画的叙事油画。这种艺术根植于伊朗的说书传统,大多以传统的宗教、节庆和军事题材为主,体现了伊朗人的宗教情感和爱国热情。
现代波斯细密画
正如中国那样,尽管西方文化步步渗透,在伊朗还是有些坚持传统,或者将西方艺术与本国传统相融合的艺术家,下面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位。



Hossein Behzad(1894—1968),生于设拉子。他早期的作品模仿萨非王朝时期细密画大师的风格,希望能让人们重拾起对传统细密画的兴趣。40 岁那年,Hossein Behzad 前往欧洲游学,在此过程中,他发展了一种新的细密画风格,将传统波斯绘画与西方绘画结合。



出生于伊斯法罕的 Mahmoud Farshchian 是在世波斯细密画家中非常出名的一位。他也曾在欧洲游学,开创了结合新技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细密画,将波斯传统的细密画带到更广阔,更现代的社会。
其他伊斯兰细密画
波斯细密画深刻影响了莫卧儿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艺术,这两国也有自己的细密画艺术,画风各不相同。总的来说,莫卧儿帝国的细密画质量要比奥斯曼帝国的高,民族特色也更加明显。之前专门写过回答介绍印度绘画——
印度细密画
早在 7 世纪,伊斯兰教便已传播至印度。13 世纪,突厥 - 阿富汗军事贵族在印度建立了伊斯兰教的德里苏丹国,大力推广伊斯兰教,标志着印度历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此后将近 600 年,北印度基本都处于各种伊斯兰王朝统治之下。


德里苏丹国是对一系列定都在德里的伊斯兰苏丹国的统称,这些王朝延续时间一般都不长,军事上以突厥贵族为主干,文化和政治上则以波斯官僚和学者为核心。在艺术领域,德里苏丹王朝深受波斯和伊斯兰艺术的影响。
伊斯兰统治时期的印度绘画,最著名和典型的代表是莫卧儿宫廷绘画。
莫卧儿王朝由帖木儿后裔巴布尔创立,在文化上,他们主要是波斯和伊斯兰文化的追随者。巴布尔时期的莫卧儿绘画并没有多少留存,传世的莫卧儿宫廷绘画,可以追溯至胡马雍时代。


胡马雍在萨非王朝待了很多年,回国后,将许多萨非王朝的细密画家带到了印度,其中最著名的是两位是 Mir Sayyid Ali 和 Abd al-Samad,在他们之前,另一位著名波斯细密画家,Dust Muhammad,已经先行到达印度。随着这些画家的到来,大不里士、加兹温和布哈拉微缩画派的最新成果和技法也一并传入印度。


胡马雍死后,阿克巴继位。阿克巴是莫卧儿王朝最伟大的统治者,但他却患有阅读障碍症,正因为如此,他对图像非常感兴趣。在他统治期间,宫廷画院的规模扩大至数百年,汇集了印度各地的画家、书法家、装订工匠。为了统治印度这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阿克巴试图融合各种文化,缓和宗教间的冲突。
正是在阿克巴统治期间,莫卧儿细密画融合印度本土和西方绘画的传统,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不同于波斯细密画的风貌。

相较波斯细密画,莫卧儿细密画带有比较浓厚的自然主义和写实色彩。人物并不总是以斜侧视角面对观众,脸部特征也摆脱了传统细密画中年轻东亚人的脸型,一看就是个印度人。莫卧儿细密画还热衷于描绘现实中的动植物(尤其是花卉),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写真图鉴。

尽管莫卧儿王朝主要是个伊斯兰王朝,但不少细密画都描绘了印度宗教以及史诗中的场景。除了这些印度文化元素,莫卧儿细密画还大大拓展了绘画的题材——帝王后妃的肖像,宫廷的娱乐起居,帝国的征战与历史事件,远方的欧洲来客,民间的苦行僧人、身边的一草一木……莫卧儿细密画脱离了宗教的束缚,展现了生动的印度世俗景象。

和波斯细密画相比,莫卧儿细密画对空间的表现相对灵活,画面中物体的摆放形式更加多样,视角也不再局限于俯视视角,甚至出现了按照西方透视绘制的作品。

很早以前,西欧商人和旅行者便来到印度,带来了欧洲的绘画与审美。在莫卧儿的历代统治者中,贾汉吉尔是颇具艺术细胞的一位。在位期间,他与英国王室进行了接触,鼓励宫廷画家采用欧洲的透视技法,描绘花鸟鱼生活中的场景。

莫卧儿王朝最后一位强大的统治者奥朗则布,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减少了对宫廷绘画的资助,莫卧儿的绘画艺术水平也在其统治阶段逐渐下降,尽管其后有过复兴,但总体而言,随着帝国的衰弱,莫卧儿绘画此后日渐荣光不再。
以下是莫卧儿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















莫卧儿王朝之外,其他印度邦国也在波斯细密画影响下,发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绘画流派。大体来说,伊斯兰教徒占比越高,越靠近印度西北部,绘画风格就越波斯,反之就越接近印度本土风格。



Pahari 画派
Pahari 的字面意思是山区,17-19 世纪,在莫卧儿绘画的基础上,Pahari 画派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兴起。统治着这些地区的穆斯林和拉杰普特国王是 Pahari 画派作品的主顾。和莫卧儿绘画相比,Pahari 画派对线条的处理别具特色。



德干画派
德干高原位于印度中南部。德里苏丹时期,这里出现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巴赫玛尼苏丹国(Bahmanid),16 世纪,巴赫玛尼解体为比贾布尔、戈尔康达等苏丹国。在波斯细密画影响之下,德干高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并在 16-17 世纪发展至繁盛。和莫卧儿绘画相比,德干画派较少现实主义色彩,强调复杂的构图、鲜艳的色彩和奢华的氛围。



拉杰普特画派
拉杰普特人主要居住在印度西北部的拉贾斯坦地区,他们是印度的战斗民族,从 7 世纪以来,就一直身处抵御伊斯兰教进入的第一线。拉杰普特人信奉印度教,尽管在形式上,拉杰普特画师采取了来自波斯的细密画风格,但他们更强调表现人物和风景的融合,画作的内容带有更多政治主题和印度教文化元素,人物的形象相对程式化,并不怎么写实。
除了这几派以外,印度其他地区的绘画主要根植于本地传统,受波斯细密画影响比较有限,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下面的相关回答。
奥斯曼细密画

细密画是奥斯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奥斯曼帝国的细密画兴起于买买提二世统治期间,他在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前,就在都城埃迪尔内设立了艺术工坊(Nakkaşhâne)。东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艺术工坊迁往君士坦丁堡,各地工匠都云集到了这座历史名城,甚至还包括一些意大利艺术家。这使得宫中的细密画家有机会和意大利大师合作,接触到文艺复兴的欧洲审美。


肖像画在奥斯曼帝国早期的细密画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艺术家以波斯传统为基础,结合了西方的阴影和透视技术。
在巴耶塞特二世、赛利姆一世和苏莱曼一世统治期间,奥斯曼帝国的细密画艺术出现了重大转变。这一时期,统治者热衷通过艺术歌颂奥斯曼帝国的荣耀,随着历史记录的发展,细密画中历史题材的比重逐渐加大。



1514 年,赛利姆一世战胜了萨非王朝,短暂夺取了萨非王朝都城大不里士,许多波斯艺术家因此前往伊斯坦布尔,将更原汁原味的波斯艺术传播到奥斯曼宫廷。与此同时,随着奥斯曼帝国海军的发展,海图以及配套的插图装饰也成为奥斯曼细密画的重要领域。






苏莱曼一世和塞利姆二世统治时期是奥斯曼细密画的黄金时代。以波斯史诗《列王记》为典范,奥斯曼帝国制作了一批关于奥斯曼苏丹的历史作品,通常以波斯语写作,配上波斯风细密画。这一时期的著名宫廷画家 Nakkaş Osman 为帝国绘制了许多细密画。他的画作平淡而富有洞察力,注重细节,比之前的宫廷画家表露出更多情感,影响了一代奥斯曼宫廷画家。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曾在其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就提及这位画家。



同时代的另一位画家,Matrakçı Nasuh,则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他称之为地形绘画,将城市地形和不同视角的观察结合。





17 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扩张的停止,以征服和胜利为主题的苏丹列王记不再受人关注,宫廷艺术家将视角转入奥斯曼皇室的家庭生活。此后,随着西方艺术影响力的提升,传统的细密画艺术失去了往日的重要性,逐渐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