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广场是哪个?

中国第一座广场是哪个?

蚂蚁景观,请大家关注公众号antsla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广场大家应该都去过吧。但你知道广场是最古老的开放空间吗?

这期就跟随我的视角,让我给你简单梳理一遍广场的发展史吧。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广场是什么?

是举办音乐会、大型活动的地方?还是大家周末休闲放松的空间?

在《人性场所》这本书中对于广场是这样定义的:

“广场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能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

与人行道不同的是,它是一处具有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当然可能会有树木、花草和地面植被的存在,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硬质地面;如果草地和绿化区域超过硬质地面的数量,我们将这样的空间称为公园,而不是广场。”

从这段话我们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广场的几个特点:人性、休闲、硬质多于绿化

也就是说广场就是在城市中一块可以聚集人群的大空地。

圣·马丁广场

而想要理解广场,我们还得从历史中追根溯源。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公元前 12 世纪到 8 世纪的古希腊。

古希腊时期的广场 B.C.12 世纪 -8 世纪

古希腊的广场叫做 agora,是指露天的集会场所。古希腊采用民主制度,公民也有参加公共事物的义务,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公民大会,20 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以参加,会议的内容从战争到选举,从审判到辩论,内容广泛,参加者一般还能得到少量的津贴。

这种一个城邦的活动显然没有一个室内空间能够装得下,所以公民大会大多会选在城市中的空地举行。而这就是 agora,广场的原型。

比如阿索斯中心广场(agora assos)

这时的广场虽然还没有什么景观的概念,但精通几何的希腊人已经开始利用透视的手段,通过将广场规划为梯形,从而消除透视带来的纵深感。

古希腊的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所以在广场旁边都会有敞廊建筑进行商品交易。

希腊山地多,城市建设经常一面靠崖壁或者挡土墙,所以广场边的建筑为了保证视觉上的均衡经常呈现廊柱结构,多为双层,上层为爱奥尼式,下层为多里克式,上细下粗,保证视觉的稳定性。

不过这个时候的广场并不追求极致的对称或者四周挤满了房子,大多很自由,只要满足出入口多,地方大,并且在城市中心方便到达就是一个合格的广场。

古罗马的广场 公元前 7 世纪 - 公元 5 世纪

时间来到持续了 12 个世纪的古罗马,罗马采用的共和政体,这时的罗马公民虽然也享有投票权,但财富已经慢慢掌握在了少数的执政官和帝王手中,这些位高权重的帝王或首领除了建造皇宫,还热衷于在城市建造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广场,用来彰显权利。

所以比起古希腊的广场,古罗马的广场一下子规则,整齐了许多。大多都是方正的矩形。

这些广场彼此相连,最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广场群。上图 1 凯撒广场是第一个封闭对称的广场;2 穿堂广场;3 奥古斯都广场;4 图拉真广场;5 乌尔比巴西利卡 6 图拉真庙;7 图拉真市场。

古罗马广场四周都用回廊围合,虽然视线不至于完全封闭,但也会让人感觉空间彼此独立。周围的回廊也不再有小商小贩。而是在广场中心会矗立一个标志物。

比如像图拉真广场中的功绩柱,高达 35.27 米。柱上长卷式的浮雕盘旋而上近 200 米,雕刻真实地记录了图拉真两次远征达奇亚的历史,总共刻画了 2500 个人物。

这时的广场基本上沦为了权利的象征,象征意义大于实用功能。

中世纪广场 公元 5-15 世纪

时间再次流转,来到了延续了一千年之久的中世纪。教会在这一时期长时间盘踞在社会顶端,大量的财富也向教会聚集。教堂就顺理成章变成了城市中最大华丽的建筑物了,其次才是市政厅等政府建筑,而这些权利建筑旁一定会需要一个集散的空间,所以广场便和教堂,市政厅组成了当时的城市活动中心。

中世纪贸易活动的兴盛也使得广场又开始兼容市场,再一次把集市的功能加了进来。人们在广场中可以买到日常生活大部分的必需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的广场由于城镇的畸形发展,大多呈现不规则形比如锡耶纳坎坡广场,是一个类似半圆的造型。

文艺复兴·巴洛克广场 公元 14-17 世纪

经过了一年多年的中世纪封闭,广场在文艺复兴时期又开始重建空间秩序,试图恢复古希腊罗马时期那种几何空间。

典型的例子是罗马市政广场,这是米开朗琪罗的杰作,广场利用几何变形增加透视张力的方式和古希腊时期的阿索斯广场一模一样,而且广场采用轴对称,人们通过台阶登上广场,第一眼就被广场中央的雕塑所吸引,广场四周无论是廊柱、雕塑还是楼梯钟楼全部严格按照轴对称布置。

另一个例子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前广场。这个广场也是轴对称,但布局要更为精妙,充满了宗教隐喻。

整个教堂布局就是一把钥匙,而钥匙的两端对应着圣彼得的灵柩和埃及的方尖碑,方尖碑在这里象征了通往天堂之路,同时也是圣彼得殉难的见证。广场两端的柱廊呈现两只手张开之势,有上帝接纳和包容之意,仿佛在说上帝之门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

我们再从广场的序列来看,信徒们先会来到一个巨大无比的弧形广场,之后会进入一个用梯形消除多余纵深感的前广场,最后进入教堂主体,这个过程相当具有仪式感。

看看人和广场的尺度对比

古典主义广场 18 世纪

时间来到 18 世纪,这是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是封建君主最后的狂欢,马上到来的工业革命会将他们彻底扫地出门。所以这一时期的广场还是作为君主彰显权利的手段。

比如巴黎旺多姆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 19 世纪 - 今

受到法国大革命平等自由思想的启蒙,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提高,中产阶级崛起,休闲时间增加,有了公共娱乐方面的需求。

所以今天的广场政治性下降,商业娱乐性上升。个性化、人性化、艺术化的回归。(从某种角度回到了古希腊自由的形式)

底特律广场

潘欣广场

大雁塔广场

郑州绿城广场

现代广场总体来说规模也更小、更分散、功能更加综合。所以你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广场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

中国的广场历史

那么肯定会有人问:我们中国的广场最早是啥样子呢?

很可惜,在我们的历史里并没有关于广场的具体记载,中国古代的城市都很封闭,城内用栅栏和墙围合成不同等级的空间,社会交流往往被隔离,不同阶级的人很难处在同一个空间当中,也就是说在平时一个百姓根本没有看见皇帝的机会。更不用说还有什么广场了。

正是因为这种封闭性,所以中国古代没有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广场。因为开放是广场的基本要求。

没有广场不代表城市不具备广场的功能。我们城市中的坊市、驿站组成的功能空间就具备交易、社交活动的功能。所以可以我们古代城市中的“街市”简单理解位广场的功能。

想一想你知道的中国古代的景观形式?

合院中的内院也就是四合院,还有私家的庭院,皇家的园林,它们都是空间内向性发展的结果。

墙的存在同时作为物理存在与象征隐喻,划分了内外世界:城市空间内,不同层次的墙围合出狭窄的线性空间,即趋于萎缩的公共领域;而墙内是封闭的私人领域,园林造景、精雕细琢,在审美与规制之中,空间的自由向内伸展。

中国最早的公共空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五组房屋围绕一块 4000 平方的空地。这是最接近广场的形态。

那么这块空地是做什么用的呢?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祭祀上天就成为了一项延续千年的传统。祭祀不只是封建迷信,我们今天“礼”的概念就是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祭祀要求人在使用空间时有规矩,所以空间就被划分成了不同的等级,有正位、偏位等等。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户外空间大多都是规则的。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载:“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期以载歌载舞的方式,使天公愉悦,进而产生各种祭祀活动。举行这样的祭祀仪式,加上全员参与的氏族原则就需在聚落中留出一定的公共空间,由此便形成了原始广场的初貌。

真正意义上的广场出现在中国的近代。伴随着列强的殖民文化。1898 年中东铁路工程局入驻哈尔滨,俄国规划师根据铁路的走势和哈尔滨市空间的形态,参考当时欧洲的城市美化运动,设计了环状放射性 + 方格网的结构道路。而道路的交汇点上就是真正的广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开放空间。

比如哈尔滨北秀广场

1931 年 9·18 事变后,长春市被选为伪满洲国首都,定名新京;在次年,开始进行伪满洲国都营建计划。《大新京都市计划》参考了 19 世纪巴黎的改造规划、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以及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的都市设计理论。当时的广场大多处于交通交汇处,是城市重要的交通岛,最大的功能是交通,而不是娱乐和休闲。

长春的大同广场

天安门广场原本是作为内城和外城的过渡区,门前为长安街,一直都是禁止行人通过的。辛亥革命后,长安街打通,宫墙与城墙不断因道路扩张拆除。1925 年,溥仪迁出故宫,天安门前区被正式改建为一个开放广场,作为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

天安门广场

早期天安门广场的形成,本质上体现了权力的让渡,从日趋没落的封建王权流向市民阶层,空间的性质从封闭、威严、等级化的官府宫殿,成为平等、自由的公共场所。

好了,这期聊得够多了,我大致总结一下,广场这个概念本质上来源于古希腊的公民大会,是一块聚集活动的空地,所以无论在之后的 2000 年中它的形态如何变化,广场都具备的两个特征是:

1、多个出入口方便进入

2、足够大,满足大量人群的活动

这两个特点直到今天也是广场设计中最重要的功能指标。广场这个最为古老的开放空间你看懂了吗?更多有趣文章,请关注蚂蚁景观,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别忘了点赞支持小蚂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