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站在秦岭,7 座超过 10km 的隧道在我们脚下贯穿群山。

其中,最长的公路隧道长达 18km,如果以 70km/h 的限速行驶,需要在地下穿行 15 分钟才能通过。
▼请横屏观看

当我们站在贵州,超过 1400 座隧道在我们脚下,几乎将贵州全省打穿。
其中,从贵州通往广州的贵广高铁 857km 的里程中,有一半以上都在地下穿行,这已经不是一条传统认知中的铁路,分明是一条跨省“地铁”。
▼

而当我们放眼全中国,你可能更是无法想象,在 960 万平方千米的大地之下,超过 35000 座、总长约 37000km、接近赤道长度的隧道正在日夜通行,为南来北往、东西穿梭的客货洪流构建起一个极为便捷的超级通道网。
而且,这些隧道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建成于改革开放后的短短 40 多年,目前总里程高居世界第一。
▼

从黄土高原到太行山区,
▼

从青藏高原到天山山脉,
▼请横屏观看

隧道正在改变着这个山峦遍布的国家。
中国人究竟是如何挖穿这一条条山岭的?
01 隧道的诞生
中国的隧道样式多种多样,它们或傍山而过,上方构筑顶棚 ,形成“明洞”。
▼

或挂于峭壁,每隔一段开出“天窗”,形成挂壁公路。
▼

或顺着山坡盘旋,时而钻入山中,时而露在山体上,形成天梯一般的盘山道。
▼请横屏观看

但是更多时候,它们都隐伏于山体之中,只露出窄窄的出入口,洞门。
一般的洞门墙体直立、造型粗犷。
▼

“豪华”的洞门则在两侧增设立柱,形成柱式洞门,美观且稳定性更强。
▼

与环境融合最好的则是削竹式洞门,好似一段竹竿被沿着山坡顺势切削,造型干净利落。
▼

还有一种更为特别的造型,它们分布在高铁隧道的洞口,呈向外敞开的喇叭口状。当列车高速通过时,被推挤的气流会产生强烈的冲击压,会引发噪声、造成乘客身体不适等问题。而喇叭口状洞门则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

当我们经由洞门进入隧道内部时,则是畅通无阻的通道。
无论它是漆黑一片,
▼

抑或灯火通明,
▼

这些隧道畅通的背后实则经历了数次“变身”。
首先,人们通过凿孔爆破和挖掘掏空山体,凿出一条通道。拥有数条“手臂”的凿岩台车如“三头六臂”般在洞内钻凿孔眼,以便安放炸药。
▼

精密控制的“爆破”可以按照预设的轮廓炸开岩体,炸后的岩壁可谓是相当平整。
▼

爆破开挖之后,岩体出现空洞,地层容易进入不稳定状态,随时可能垮塌。于是第二次变身立即开启,即安全支护。
在过去,人们使用木材或者钢材直接支撑起挖空的隧道,后来发明了巧妙的新工艺。工人们先在隧道岩体中打入锚杆,再布设一圈钢筋网,最后喷射一层混凝土,这样便可以控制四周岩体的变形,从而起到支护作用。
▼

1970 年代,这种方法开始传入中国,并在中国隧道建设中广泛使用。
▼请横屏观看

当然,除了稳定岩石结构,隧道内还需要布设一道隔水层,用于防水。
▼

最后,第三次变身登场。
人们在隧道内架起一座“模板车”,再在壁面与“模板车”之间灌注混凝土,有如在模具中浇铸金属一般,加固支护的同时还能保证壁面整齐平顺,这便是“二次衬砌”。
▼

再辅以通风和照明等必要设施,一座完整的隧道才得以诞生。
▼

隧道连通起大山两侧的世界,促进了彼此的沟通和交流。
以 1950 年代修建的宝成铁路为例,北接陕西宝鸡,南连天府成都,是沟通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全线 80%都是崇山峻岭。借着 304 座隧道,这条铁路通道才得以穿越秦岭山区,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
▼

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宝成铁路沿线的隧道长度大都小于 1000 米,最长的隧道也不过 2300 米,一座接一座的短小隧道组成了壮观的隧道群。而列车只能在隧道与展线组成的“盘山铁路”上缓慢爬升,运行速度和运输效率都远远不够。
▼

所以,我们需要更长甚至超长的隧道。
02 长、更长、超长
1950 年代,当时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是凉风垭隧道,全长 4270 米。
▼

到了 1960 年代,驿马岭隧道突破 7000 米。
1988 年,14295 米的大瑶山隧道正式通车,成为中国第一条超过万米的铁路隧道,而且至今仍是最长的已建成双线电气化隧道。
▼

进入新世纪,乌鞘岭隧道的长度直接突破20000 米。
▼

截至 2019 年,中国铁路隧道达到 16084 座,总里程超过 18041 千米,同时单座隧道的长度已经突破32000 米。
▼

而公路隧道也已经达到 19067 座,总里程超过 18966 千米,其中秦岭终南山隧道长达 18020 米,是目前最长的公路隧道。
▼

长隧道乃至特长隧道的出现,让原本弯弯绕绕的山路得以“拉直”,人们不再需要大量盘山、展线,而是直接从山脚一洞贯穿。
以青藏铁路为例,1970 年代,为了翻越关角山,列车需要先通过展线爬升 600 米,才能通过 4200 米的老关角隧道,再盘山而下,用时需要 2 小时。
▼

2014 年,一条全长 32 千米的特长隧道贯通关角山,列车仅需 20 分钟便可以穿越,并且避开了暴风雪等恶劣天气。
▼请横屏观看

这些长隧道、特长隧道又是如何修建的呢?
一般的隧道,会从两端向中间同时掘进,但对于长隧道继续采用这样的方式,效率就会变得非常低下。
▼

于是,人们将长隧道分割为若干个短隧道,在多个点位同时施工,这便是“长隧短打”。
例如,在山谷的一侧寻找距离隧道较近的地表位置,横向开挖一个施工洞即横洞,施工人员及设备便可以通过横洞进入主洞施工。
▼

当隧道的埋深较大时,则可以在隧道上方的地层较薄处开挖与地面连通的坑道,若坑道沿着侧上方延伸,是为斜井;若坑道沿着竖直方向,则为竖井。
▼

有了横洞、斜井、竖井,隧道施工面的数量大大增加,效率也得以快速提高。但是当出现更加复杂的情况,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加高明的帮手,平行导坑。
顾名思义,这是一条与主洞平行的先导洞,先于主洞开挖,既可以为主洞提前探路,探明前方的地质情况,还能利用横向通道与主洞连接。每个通道可以增辟两个工作面,极大地加快施工进度。
▼

在个别情况下,一些平行导坑也会成功“转正”,通过拓宽和砌筑,成为一条真正的隧道。比如连接西安与安康的西康铁路上的秦岭Ⅱ线隧道,便是由平行导坑“转正”而来。
▼

通过以上种种方式,成千上万座长隧道终于有了建设的可能。
但是,中国的地质条件如此多样,地下工作环境又极为复杂,隧道建设者们必须想尽办法破除前方的一切障碍。
03 难关
2008 年 8 月 8 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千里之外的澜沧江畔,名不见经传的大柱山隧道恰巧也在同一天开工。
它全长 14.5 千米,位于云南大理至瑞丽的铁路线上,原定工期 5 年半,但工程的难度远远超出预期,工期只能一延再延。直到 2020 年 4 月 28 日,隧道才得以贯通。
▼

挖掘一条隧道为何会历时 12 年之久?
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放眼整个中国。
这里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成因复杂,在这样的土地上修建隧道,建设者们将遭遇各种难题。
▼

在黄土高原,这里地表残破、沟谷纵横,而且黄土质地松软、极易垮塌,受水浸湿后还会发生下沉。
▼

2005 年,连接郑州和西安的郑西高铁动工,沿线必须多次穿越黄土地层。按照线路规划,位于河南三门峡的张茅隧道是全线最长的隧道,预计最大开挖断面超过 160 平方米,是全球横断面最大的黄土隧道。
▼

想要在松软黄土中进行大断面隧道施工,必须想尽办法减轻扰动,避免隧道垮塌。为此,建设者们采用了一种独特方式,将断面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台阶,按七个施工面进行有序开挖。
▼

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地层,在长年累月的溶蚀下,大地变得支离破碎。
▼

而峰峦起伏的地下,溶洞丛生、暗河交错,这些壮美的景观同样是隧道工程的大敌。
▼

所以钻遇溶洞、暗河时,涌水、涌泥屡见不鲜。以位于湖南郴县的南岭隧道为例,隧道沿线的溶洞密集成网,施工中涌水涌泥多达 24 次,其中一处溶洞内涌出的泥浆超过 8000 立方米,堵塞隧道长达 177 米。
▼

有时,隧道还遇有大溶洞,需要进行跨越处理。以川黔铁路的瞎子河隧道为例,为了通过一个巨大的溶洞,建设者们只好在溶洞内建设起一座长达 27.7 米的桥梁,“洞中建桥”可谓超越想象。
▼

在青藏高原,这里平均海拔超过 4000 米,高寒缺氧,气候恶劣。
▼

隧道结构中的水分在低温时固结成冰,体积膨胀。随着气温升高,冰化成水,地层坍缩,这便是冻融作用。循环往复的冻融作用,增加了隧道结构开裂的风险。
▼

因此,防水措施尤为重要,同时为了减小环境温度对隧道的影响,在隧道结构中还会增设保温层。2002 年贯通的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地处海拔 4600 多米的多年冻土区,为了建造适应高寒区的隧道结构,专家和建设者们不断进行试验,全长仅有 1686 米的隧道历时一年才终于贯通。
▼

而且在缺氧的高海拔地区,他们还需要配备供氧设备。
▼

相较于分布集中的黄土、岩溶、冻土等地质条件,各种规模的断层才是隧道施工中最常见的难题,尤其是地下水丰富地区的断层,岩层破碎、极易透水,施工难度极大,人称“烂洞子”。
以大柱山隧道为例,隧道全线需要穿越 6 条主要断层,其中一处燕子窝断层仅仅 156 米的距离,却耗费了 26 个月之久,平均每天仅能掘进 20 厘米。
▼

而且整个隧道的施工期间,抽水工作从未间断,源源不断的水流从洞口流出,硬是在半山腰造出了一条人工瀑布。
▼

复杂的地质条件不光带来工程技术的挑战,洞内恶劣的工作环境同样考验着每一位建设者。
比如在煤层、油页岩等含瓦斯地层施工时,必须借助通风设备,稀释隧道内的瓦斯浓度。
▼

当然,隧道越掘越深,空间也越发隐蔽,再加上施工、运输等产生的粉尘严重污染了洞内的空气,此时通风设备同样必不可少。
▼

还有川藏铁路的桑珠岭隧道,洞内温度可以达到 89.3℃,建设者们必须用冰块来降温。
▼

总而言之,想要在中国的山地修建隧道,凡此种种都不可避免,而人们唯一能做的便是“神来杀神,佛挡杀佛”。
▼

为了冲破重重难关,工程师们不断革新技术,同时也研发了各种新型设备。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隧道掘进机,它们如同巨型怪兽,可以长达数百米,一个标准足球场都无法安放。作业时旋转坚固的爪子(刀盘)将前方岩石挖掘下来(旋转),相较于其他机械,其挖掘速度大幅提升,可谓是目前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隧道挖掘设备。
目前,中国已经自主研发了“月城凉山号”、“彩云号”等隧道掘进机,而且越来越多的自主化设备,正在成为中国隧道机械化施工的有力武器。
▼

这就是中国人的穿山之路,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也凝结了无数建设者的辛劳。
无论是青藏高原,
▼

还是云贵高原,
▼

它们与太行山同框,
▼请横屏观看

与江河为伴,
▼请横屏观看

与长城共舞,
▼请横屏观看

隧道,正在帮助我们突破地形限制,快速连接中国的各个角落。
2010 年,隧道穿越嘎隆拉雪山,3 年后墨脱公路通车,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墨脱县终于成为了历史。
▼

目前在建中的亚洲第一长隧,高黎贡山隧道,全长 34.5 千米,建成后大理至瑞丽的通行时间将缩短一半以上。
▼

2020 年 9 月底,川藏铁路全线获批,21 座 4000 米以上的雪山沿线坐落,其中雅安至林芝段规划隧道 72 座,总长 838 千米,占到全长的 83%,有如穿越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地铁”,未来将成为继青藏铁路后第二条进藏天路。
▼请横屏观看

就这样,超过 37000 千米长的隧道正在穿越这片土地,未来隧道的长度还将继续增长。
若干年后,我们回顾历史,一定会记起这一段中国隧道建设的黄金时代。数十年如火如荼的隧道建设,连接了这个国家,连接了 14 亿人民,连接了现在与未来。
本文创作团队
- 撰文:艾蓝星
- 图片:隧觉觉
- 设计:王申雯
- 地图:陈志浩
- 审校:黄超、云舞空城、王长春
专家审核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王树英 教授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周小涵 博士
【致谢】本文的图片内容得到了“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和“基建通”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参考文献】
- [1] 《中国铁路隧道史》编纂委员会. 中国铁路隧道史[M].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
- [2] 吕康成. 特殊隧道工程[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3.
- [3] 朱永全. 隧道工程[M].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5.
- [4] 2019 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 [5] 田四明. 截至 2019 年底中国铁路隧道情况统计[J]. 隧道建设, 2020.
- [6]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J].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