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的吃货到底能吃到些什么?

看星空的仓鼠,代文曲星品酒 / 商业合作请私信 or 微信咨询

这就要请出一本古代大贵族、皇帝专享的食谱残本了……

有请《食珍录》,作者(假托)是南北朝文学家、吃货、料理家虞悰,在南朝宋、齐二朝颇有名气。

因为出身江南名门「余姚虞氏」,又跟未来的皇家「兰陵萧氏」关系很好,虞悰性格中少不了几分高傲,也少不了几分精细——尤其是在「吃」字上。

他最出名的事迹,是在南齐武帝萧赜在位期间,亲手做菜给好友萧赜吃,远远超过宫廷御厨全员数十年积累的手艺。

这还没完,萧赜曾好几次问虞悰要菜谱,以便让御厨复刻美味,但虞悰就是不给。

萧赜气得够呛,某次喝闷酒,不小心喝高了,身体不适,虞悰这才冒出来,送了个药食同源的方子——「醒酒鲭鲊」,好吃到萧赜第二天就好了。

鼠推测“醒酒鲭鲊”更类似现代日料的“芝麻海苔醋渍青花鱼”,别说醒酒,下饭都贼溜

至于菜谱,他就是不给,宁可整理成私人笔记。

这就是《食珍录》,为近千年后的元末明初文学家兼吃货陶宗仪收录在大百科《说郛》中,现存 200 多字。

不过,据现代考证,这《食珍录》应该不是虞悰编写,而是后人假托名字,很可能是北宋时期某个(或某些)美食家搞的鬼。

待鼠放出原文来,各位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了……

刘孝仪曰:「邺中鹿尾乃酒殽之最。」
贺季白有青州蟹黄。
同昌公主传有消灵炙、红虬脯,宋黾楼子脍,仇士良赤明香脯。
韦巨源有单笼金乳酥、光明虾炙。
衣冠家(读书世家)有萧家馄饨、庾家粽子,韩约能作樱桃饆饠(音同「毕罗」,一种卷饼),其色不变。
炀帝御厨用九饤牙盘(一种奢华的餐具)食。
金陵寒具(蜜炸麻花)嚼著惊动十里人。
谢讽《食略》有十样:卷生龙须炙、千金碎香饼子、花无忧腊、连珠起肉……
韦琳【鱼旦】(鳝鱼)表,诏答曰:“省表,具知池沼搢绅、陂池俊义,穿蒲入筕,肥滑有闻。”
浑羊设最为珍食,置鹅于羊中,内实粳肉,五味全,熟之。
谢朓传有鮀臛汤法。
贾【王将】以瓠匏接河源水,经宿,器中色赤如绛,以酿酒芳味世中所绝。
宋明帝有蜜渍鱁鮧。

再怎么说,南北朝的虞悰也不可能见识到隋炀帝、唐中宗、同昌公主他们享用国宴吧!

收录于《四库全书》之《说郛》里的《食珍录》

何况还有五代十国后梁官员韦琳,为减轻地方进贡鳝鱼的负担、替鳝鱼上书朝廷的故事。

但是,在这短短的清单里,开列了一大堆古代上流社会吃货喜爱的美食。

哪怕如刘孝仪、贺季白等人,在史书中仅有寥寥数语,但因为跻身于这个清单,让作为后人的我们,略能窥视他们的口味:

唐宋时期,山东青州的蟹黄就已经名震四方了,然后是河北临漳(邺中)地带的烧鹿尾,用来下酒绝妙。

青州蟹黄,即东营地方的黄河口大闸蟹所产,早在阳澄湖大闸蟹出名前就名动天下
目前的鹿尾菜有炖和红烧两种,老实说,鼠吃了并不觉着有多惊艳

这两道小菜之后,是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宫廷名吃。

不开玩笑,《食珍录》的记载,还交叉验证了《烧尾宴食单》《清异录》《酉阳杂俎》《齐民要术》的记载为真。

比如说,「光明虾炙」与「金陵寒具」与「单笼金乳酥」这三道名菜:

复古烹饪爱好者复原的所谓“光明虾炙”,用太阳光暴晒腌渍好的大虾,形成半透明的色泽
无论是《烧尾宴食单》里的巨胜奴,还是《食珍录》里的金陵寒具,本质都是酥油拌蜂蜜炸的大麻花,超级酥脆
单笼金乳酥,其实就是云南的乳饼,不过是要用单独的笼屉来蒸每一块乳饼,使之色泽金黄

还有同昌公主所在的晚唐,宫廷菜式更加精巧,除了《食珍录》开列的「消灵炙」「红虬脯」,还有名酒「凝露浆」「桂花酝」……

上每赐御馔汤药,则道路之使相属,其馔有消灵炙、红虬脯,其酒有凝露浆、桂花酝,其茶则绿花紫英之号。
消灵炙,一羊之肉取之四两,虽经暑毒,终不臭败。红虬脯,非虬也,但呼于盘中,虬健如丝,高一丈,以箸抑之,无三数,分撒即复其故,迫诸品味,人莫能识。——【晚唐】苏鹗《杜阳杂编》

所谓「红虬脯」是一种加工非常精巧的肉干,用弹性好的精肉做成,还要摆成虬龙形状,好看又好吃。

现代好事者用牛腱子肉干复刻的红虬脯,吃着挺弹牙

而「消灵炙」,更不得了了,要用到一只羊身上最好的 4 两肉(世传为羊心尖肉)、等重的喜鹊舌头,奢华之度难以想象,鼠找很久都没找到复刻菜式照片╮(╯▽╰)╭

与同昌公主同时代的宋黾、仇士良,虽然前者是风评不错的地方官,后者是臭名昭著的大太监,但他俩都会做传世名吃。

楼子脍,据北宋杂学家陶谷在《清异录》里的记载,也叫「缕子脍」,是荤素搭配的鱼菜:

广陵法曹宋黾造缕子脍,其法用鲫鱼肉、鲤鱼子,以碧笋或菊苗为胎骨。——《清异录 · 馔羞》

现代一般认为是现存广西桂林的龙胜鱼生,用淡水鲫鱼、草鱼切薄片,搭配青笋、姜丝、酸菜丝儿,再蘸秘制酸汤水来吃。

龙胜鱼生,现代缕子脍,只有淡水鱼、鲜笋丝儿、酸汤水(没拍进来)互相搭配才有古时滋味
肉鱼缕脍寒水玉,剥莲煮鼎甘露浆。——【北宋】张栻

相比之下,大太监仇士良的「赤明香脯」,就只是名头好听了……

因为这玩意儿,就是现代的我们喜爱的肉类零食「牛肉脯(干)」。

牛肉脯加工精巧的话,是会有现代猪肉脯一样的色泽的,不过更深一些
赤明香,世传仇士良家脯名也。轻薄甘香,殷红浮脆,后世莫及。——《清异录 · 馔羞》

至于韩约,他是唐代的官员,出身湖南武陵,会做的「樱桃饆饠」,是一种唐代有名的精面卷饼点心,馅儿有荤有素,糖渍鲜果樱桃馅儿是素馅儿饆饠的巅峰之作,也是达官显贵喜爱的美馔。

现代人复刻的樱桃饆饠,在古代很吃技巧的一点就是如何保证里头的鲜果樱桃馅儿被糖渍、卷压之后不变色变味,咬一口香甜软糯,还能爆浆

而包括韩约做点心这段儿食单,在唐代奇书《酉阳杂俎》第七卷《酒食》里也有记录:

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瀹茗;庚家粽子,白莹如玉;韩约能作樱桃饆饠,其色不变……

都是唐代世家贵族子弟喜欢的小吃。

至于贾【王将】(这个字儿打不出来),他做酒的记录,也能在《酉阳杂俎》找到:

魏贾【王将】,家累千金,博学善著作。有苍头善别水,常令乘小艇于黄河中,以瓠匏接河源水,一日不过七八升。经宿,器中色赤如绛,以酿酒,名昆仑觞。酒之芳味,世中所绝。曾以三十斛上魏庄帝(即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这种名为「昆仑觞」的红色古酒,鼠窃以为可以跟现代浙江诸暨的「同山烧」有一拼:

诸暨的同山烧在古代制作时,可能会使用《北山酒经》中记载的火迫法来做出红色酒,不过现代诸暨的酿酒师傅表示酒里的红色是蒸酒提纯之后泡了高粱嫩秆,用天然食用色素上色了

除了好酒,还有对应的醒酒汤……是的,魏晋南北朝的古人,认为醒酒汤菜也是盛大宴席上一道菜,与点心地位相近。

比如前文提到虞悰给皇帝做的「醒酒鲭鲊」,还有《食珍录》提到的「鮀臛汤」。

所谓「鮀」就是古人对小鲇鱼的别称,而「臛」,是一种肉羹汤。

按《齐民要术》关于鲇臛汤的记载来看,可谓五味调和:

鮀(鲇)臛:汤【禾奄】(烧水褪毛或去除黏液),去腹中,净洗,中解,五寸断之。煮沸,令变色。出,方寸分准,熬之。与豉清、研汁,煮令极熟。葱、姜、橘皮、胡芹、小蒜,并细切锻与之。下盐、醋。半奠。——《齐民要术 · 羹臛法》
古人做鱼羹就少不了放醋、酸果汁调和酸汤,以求醒酒,当然现代的我们不需要这么折腾罢了

得嘞,上述各道菜式是还有做法,或有现代好事者复刻的,接下来,在《食珍录》上还有做法完全失传了的几道……

比如谢讽他老人家,贵为隋代正七品京官尚食直长(皇家御膳首席顾问兼御厨头领),对北魏名家崔浩的《食经》进行过再编撰和校对,也弄出来自个儿的皇家菜谱书《食经》,无奈的是,跟崔浩的著作一样,都在唐宋之际散佚了。

幸运的是,《齐民要术》收录了崔浩《食经》的部分精华篇章,而谢讽的《食经》留下了菜品目录,也就是今天我们能在《食珍录》《清异录》《酉阳杂俎》里看到的一部分宫廷菜名。

所以嘞……

「花无忧腊」「连珠起肉」这两道菜是什么、怎么做,已经不可考了,「千金碎香饼子」也差不多,现代厨子用玉米酥饼来牵强附会,也足以博鼠一笑。

至于「卷生龙须炙」,一般被认为是秘制烤鱿鱼须子(就现在街边烧烤摊上的)。

尤其这种不撒辣椒、孜然的古法烤制鱿鱼须子,更像龙须

另外,「浑羊设」也是谢讽《食经》目录里收录的南北朝之北朝美食,也叫「浑羊殁忽」,现代看来是一种复杂的填馅儿烤全羊:

在羊肚子缝一只鹅,鹅肚子里填入上好米饭,如此烘烤完成,羊肉都可以不吃,只吃鹅与米饭,实在浪费

最后是一道非常夸张的宫廷菜「蜜渍鱁鮧」。

所谓「鱁鮧」其实是石首鱼(即江鱼)、鳀鱼的鱼鳔,在烈日下暴晒,然后集中起来发酵而成的一种偏酸性酱菜,从三国时代开始,就是一种药膳。

夸张之处在于,做好了「鱁鮧」酱,还要泡进蜂蜜里糖渍,口味之神奇,鼠就不脑补了。

现代人做的鱼鳔羹,拿海鱼做的,想象一下往汤水里大量兑入蜂蜜让它粘稠起来是什么样子(逃)

而南朝宋明帝刘彧,因为年轻时被熊侄子残虐,好不容易抢了江山又差点儿被小侄子的全国性叛乱弄死,心理压力巨大,不得不暴饮暴食,首选就是「蜜渍鱁鮧」,美其名曰治疗心病。

以蜜渍鱁鮧,一食数升,噉腊肉常至二百脔。——【初唐】李延寿《南史 · 宋本纪下第三》

这道疯狂且夸张的宫廷菜,随着刘彧在公元 472 年病死(更像是被撑死),也正式结束了它的存在历史。

千万别尝试复刻,鼠估计刘彧的怨念会随之冒出来的╮(╯▽╰)╭

好啦,就是上述这些个菜式,如果大家还有想了解的,建议自行翻阅《清异录》与《酉阳杂俎》,记载的内容更全,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