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唐朝为巨唐?

为什么称唐朝为巨唐?

首阳大君,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有着超前的国际视野这点算吗

先描述一下本故事的故事背景:

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爆发安史之乱后,河陇地区和安西,北庭都护府的精兵被调往内地平叛,边防空虚。吐蕃便趁虚而入,从青藏高原北上蚕食唐朝领土。764 年到 776 年,河西走廊的凉州,甘州,肃州,瓜州等城市相继失陷,安西和北庭被断绝了和唐朝中央的联系,成为了唐朝孤悬塞外的领地。宝应二年(公元 763 年),吐蕃趁着唐朝内乱攻陷长安,唐代宗出逃后,吐蕃拥立广武郡王李承宏为帝。虽然后来郭子仪收复长安,代宗复位。但可见吐蕃已经是唐朝头一等的心腹大患。代宗后期及德宗即位后,和吐蕃逐渐改善关系。最终在建中四年(公元 783 年)正月,唐朝和吐蕃在清水举行会盟,划定双方边界和平相处。

就在清水会盟这年十月,唐朝又发生了泾原兵变。叛军拥立太尉朱泚为帝,唐德宗逃至奉天。兴元元年(784)正月,唐朝派秘书监崔汉衡出使吐蕃借兵,吐蕃尚结赞同意协助唐朝。但却以书信中无唐朝主将李怀光署名为由拖延出兵时间。唐德宗令李怀光署名,但他早与叛徒勾结,借口向吐蕃借兵有三大害拒绝署名。唐德宗不知如何是好,但崔汉衡坚持借兵并与吐蕃方面多次协商,最终唐朝口头答应平叛后以安西北庭之地及万匹彩绢相酬。四月,吐蕃在唐朝许诺的重酬促使下出兵,五月助唐大败叛贼。可能因水土不服加上天气炎热,吐蕃随即退兵。七月,德宗返回长安,吐蕃遣使来索要土地。

可李泌认为:安西、北庭,人性骁悍,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又分吐蕃之势,使不能并兵东侵,奈何拱手与之,且两镇之人,势孤地远,尽忠竭力,为国家固守近二十年,诚可哀怜。一旦弃之以与戎狄,彼其心必深怨中国,他日从吐蕃入寇,如报私雠矣。况日者吐蕃观望不进,阴持两端,大掠武功,受赂而去,何功之有!

于是,唐德宗拒绝了割地,只答允可以增加彩绢数量作为吐蕃出兵的报酬。

唐蕃关系于是破裂,贞元二年(786)八月,吐蕃大军入寇泾、陇、宁等地,游骑深入到京畿好畤(今乾县西北),德宗诏将兵屯咸阳以备之。九月,吐蕃攻好畤,长安戒严。

正题来了,在唐蕃关系破裂,吐蕃大举入侵之前的贞元元年四月,唐朝派了一个名叫杨良瑶的太监带领使团远赴广州出使黑衣大食

杨良瑶,一个在史书里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唐朝宦官,如果不是 1984 年【杨良瑶神道碑】的发现,世人会永远忘却他辉煌的一生,更不会知道他是唐朝历史上继达奚弘通之后第二个横渡印度洋的唐朝使团领导者。

根据碑文,杨良瑶出身弘农杨氏,他的曾祖是唐元功臣,为玄宗诛杀韦皇后时的禁军将领,因立下大功官至云麾将军,右威卫中郎将。肃宗至德年间(756-757),杨良瑶进宫成为宦官。代宗永泰时,奉命前去招抚叛乱的狼山部落首领塌实力继章有功,授任行内侍省掖庭局监作。大历六年(771 年),加朝议郎,宫闺局丞。后奉使前往安南,宣慰荒外。九年,出使广州时遭遇哥舒晃叛乱被执,大义凛然决不投降。十二年,叛乱平定,升迁宫闺令。德宗兴元年间(784 年),朱泚叛乱,出使吐蕃借兵回国平叛立下大功,迁官内侍省内给事。六月,加朝散大夫。贞元元年(785 年),带领使团不远万里出使黑衣大食,成功完成使命。贞元四年六月,转中大夫。七月,封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十二年,加太中大夫。十五年,淮西叛乱,被任命为监东都畿汝州军事,用安抚手段使事件平息。唐顺宗永元元年(805 年),回到长安,供侍亲密。五月,以本官领右三军僻仗使。晚年“归信释氏,修建塔庙,缮写藏经,布金买田,舍衣救病”。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七月二十二日,卒于长安辅兴里私第,享年七十一岁。

纵观杨良瑶的一生,他主要的功绩就是代表皇帝四处出使,平定叛乱。但说起来最令人好奇也是政治目的和影响最深的还是他出使黑衣大食的那段经历。

【杨良瑶神道碑】中对其出使黑衣大食之事有这样一段描述:

贞元初,既清寇难,天下乂安,四海无波,九译入觐。昔使绝域,西汉难其选;今通区外,皇上思其人。比才类能,非公莫可。以贞元元年四月,赐绯鱼袋,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备判官、内傔,受国信、诏书。奉命遂行,不畏于远。届乎南海,舍陆登舟。邈尔无惮险之容,懔然有必济之色。义激左右,忠感鬼神。公于是剪髪祭波,指日誓众,遂得阳侯敛浪,屏翳调风,挂帆凌汗漫之空,举棹乘颢淼之气,黑夜则神灯表路,白昼乃仙兽前駈。星霜再周,经过万国,播皇风于异俗,被声教于无垠。往返如期,成命不坠,斯又我公扙忠信之明效也。
四年六月,转中大夫。七月,封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功绩既着,恩宠亦崇;若惊之心,日慎一日。

根据碑文可知,唐朝在唐德宗贞元元年(785 年)四月 ,以宦官杨良瑶为聘国使,出使黑衣大食。杨良瑶一行人带着国信和诏书先到了南海(今广州),并从广州登舟出海经过漫长的海上旅行到达了黑衣大食。至晚在贞元四年六月之前,使团已经从黑衣大食返回唐朝。

碑文中提到杨良瑶的此次出使【播皇风于异俗,被声教于无垠。往返如期,成命不坠】,可见此次使团出访结果是成功的。

但是,唐朝在和吐蕃关系破裂前夕突然向黑衣大食派出这样一个使团,其目的自然不会仅仅是碑文中的【播皇风于异俗】,而是要联合黑衣大食,请其与唐朝共同对付吐蕃。

李泌曾经向唐德宗提出过一个伟大的设想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贞元三年九月回纥可汗上表时的这对君臣的对话:

既而回纥可汗遣使上表称儿及臣,凡泌所与约五事,一皆听命。上大喜,谓泌曰:“回纥何畏服卿如此?” 对曰:“此乃陛下威灵,臣何力焉!”
上曰:“回纥则既和矣,所以招云南,大食,天竺奈何?”对曰:“回纥和,则吐蕃已不敢轻犯塞矣。次招云南,则是断吐蕃之右臂也。云南自汉代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臣于吐蕃,苦于吐蕃赋役重,未尝一日不思复为唐臣也。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

虽然这是在杨良瑶使团出发之后两年才有的对话场景,但李泌作为三朝谋臣,在劝说唐德宗拒绝答应割让安西北庭给吐蕃时想必早就有了应对吐蕃报复的策略。因此可以知道,杨良瑶出使大食,正是唐德宗和李泌早已确定的联合回纥,南诏,大食,天竺夹攻吐蕃政策的行动。

而怛罗斯之战后,黑衣大食的确向东部扩张的如火如荼。在 750 年黑衣大食刚刚建立时,中亚的粟特地区和吐火罗斯坦已经成了大食的势力范围。768 年后,黑衣大食占领箇失密(迦湿弥罗,位于西北印度犍陀罗地方的东北、喜马拉雅山山麓),769 年大食入侵高附(661 年唐朝在今塔吉克斯坦西南部瓦赫什河流域设置的羁縻都督府)。黑衣大食的势力进入西域,无疑对想要独占西域霸权的吐蕃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双方的战争和矛盾已经不可避免。唐朝君臣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决心拉拢大食在背后捅吐蕃一刀。

而杨良瑶使团之所以抛弃陆路走海路前往黑衣大食的都城缚达(今伊拉克巴格达),主要还是因为吐蕃对河西走廊的不断蚕食已经使得丝绸之路成为吐蕃的势力范围。如果取道陆路,使团很可能被吐蕃劫掠,而且杨良瑶此行肩负特殊使命,所携带的国信和诏书必定写着唐朝联合大食制衡吐蕃的战略。一旦落入吐蕃手中,后果必定不堪设想。相比之下,选择走海路虽然要历经万里波涛,但路途中并没有和唐朝敌对的势力,商船来往也算频繁,可以免去许多的隐患。

既然选择走海路,广州就是最佳的出航地。作为唐朝最为繁荣的对外贸易口岸,最迟在唐玄宗开元二年(714 年)朝廷已经在广州设立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市舶司。广州外商数量之多令人惊叹,其中大食和波斯商人所占的比重更是大,根据【旧唐书 肃宗纪】记载,乾元元年(758 年)“癸巳,广州奏大食国、波斯国兵众攻城,刺史韦利见弃城而遁”。大食和波斯商人组织的武装居然攻陷广州,广州刺史逃走,可见广州城内的外商之多。选择广州作为出发地,可以从大食商人口中了解最新的关于他们祖国的情况及航路上的具体信息。

另外,当时担任广州刺史的是著名贤臣,【通典】的作者杜佑。杜佑的侄子杜环在当年的怛罗斯之战中被大食军队俘虏,之后游历了中亚地区和北非,并写了著作【经行记】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杜环在唐代宗宝应年间已经回到唐朝。因为【经行记】一书后来被杜佑收录于自己的著作【通典】中,可见杜佑是从侄子那里了解到了当时大食附近的情况。杨良瑶使团到达广州时,虽然不确定杜环是否在,但起码可以从杜佑口中了解到关于大食的信息。

而在杜佑的治理下,广州当时一片繁荣“万船继至,百货错出”,有足够的资本为使团提供经济支持。

所以,选择广州作为出发地点,绝对是正确的。

国内学者目前根据唐朝时候阿拉伯商人航海日记,推测杨良瑶使团的行程是这样的:785 年 6 月杨良瑶从长安出发,8 月到达广州,10 月从广州乘船出发,786 年 4 月左右到达马斯喀特港,5 月到达巴格达。之后 786 年 9 月从波斯湾返航,787 年 5 月左右回到广州,787 年 7 月之后回到长安(约为唐朝贞元三年 5—6 月)。如果再稍微逗留久一些,回到长安可能已经是下半年了。因为碑文中说杨良瑶在贞元四年六月因为出使完毕被升官,所以他也更有可能在黑衣大食一年左右。

就在杨良瑶使团回国前不久,唐朝和吐蕃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唐朝贞元三年(787 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唐朝和吐蕃决定再次进行会盟商讨吐蕃归还之前侵占唐朝的盐州和夏州的问题。唐蕃双方按照约定各自以三千士兵列于会盟坛的东西两侧,但是会场中只允许各自带 400 人,同时双方有骑兵在周边巡视。就在骑兵巡视的时候,唐军骑兵 60 人突然闯入吐蕃阵内被吐蕃扣留。唐朝副使崔汉衡一行 21 人刚刚进入吐蕃帐内就被埋伏的军队劫持。这也就是有名的平凉劫盟”。此事更加使唐朝对吐蕃甚为痛恨,正是此时杨良瑶使团回国带来了联合大食的新一步进展,必定是使得唐朝君臣为之一振的好消息。这也可以说明,为何唐德宗迫不及待加封杨良瑶的原因。

【杨良瑶神道碑】对他们的出航路线提的极其少:“挂帆凌汗漫之空,举棹乘颢淼之气,黑夜则神灯表路,白昼乃仙兽前駈。星霜再周,经过万国”。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不过幸运的是,我们能从【新唐书 地理志】保存的唐朝宰相贾耽的【皇华四达记】中看到详细的从广州到黑衣大食首都缚达(巴格达)的路线:

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九龙半岛西北岸),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岛石(海南岛东北面)。又南二日行至象石(海南岛东南之大洲岛)。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劳山(今越南占婆),山在环王国(今越南占城)东二百里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今越南归仁以北)。又一日行,至门毒国(越南归仁)。又一日行,至古笪国(越南芽庄)。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越南藩朗)。又两日行,到军突弄山(越南昆仑岛)。又五日行,至海峡(马六甲海峡),蕃人谓之质,南北百里,北岸则罗越国(马来半岛南端),南岸则佛逝国(苏门答腊岛东南部)。佛逝国东北行四五日,到呵陵国(爪哇国),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峡三日,至葛葛僧祗国(马六甲海峡南部群岛)。在佛逝西北隅之别岛,国人多钞暴,乘舶者畏惮之。其北岸则个罗国(马来半岛西岸之吉打),个罗西则哥谷罗国(马来半岛克拉地峡一带)。又从葛葛僧祗四五日行,至胜邓洲(苏门答腊岛东北岸的日里)。又西南五日行,至婆露国(苏门答腊岛西北之巴鲁斯岛)。又六日行,至婆国伽蓝洲(印度尼科巴群岛)。又北四日行,至狮子国(斯里兰卡),其北海岸距南天竺大岸百里。又西四日行,经没来国(印度马拉巴尔),南天竺之最南境。又西北经十余小国,至婆罗门西境。又西北二日行,至拔国。又十日行,经天竺西境小国五,至提国。其国有弥兰太河(印度河),一日新头河,自北渤昆国来,西流至提国(印度西北海岸)北入于海。又自提国二十日行,经小国二十余,至提罗卢和国(伊朗西部波斯湾头阿巴丹附近),一曰罗和异国。国人于海中立华表,夜则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又西一日行,至乌刺国(伊朗西南之乌布剌), 乃大食国之弗利刺河(幼发拉底河),南入于海。小舟沂流二日,至末罗国(伊拉克巴士拉),大食重镇也。又西北陆行千里,至茂门王所都缚达城(伊拉克巴格达)。

贞元十七年的时候,贾耽上【海内华夷图】和【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当时贾耽和杨良瑶同在长安,那么杨良瑶使团当年的航行便是贾耽编书最新鲜最直接的材料,贾耽怎么会不采用。特别注意的是,贾耽写道:

“国人于海中立华表,夜则置炬其上,是舶人夜行不迷”

这与杨良瑶神道碑中“黑夜则神灯表路”的说法近乎完全一致。可见,贾耽的记录很可能来自杨良瑶使团船队的官方报告,甚至是杨良瑶本人的口述。

另外,贾耽与杨良瑶可能还是政治盟友。贞元十五年(779 年)淮西吴少诚之乱,据【神道碑】记载,杨良瑶的策略是绥靖诏安,并被唐德宗接受。而正史中记载诏安吴少诚的策略是贾耽提出并被唐德宗采用的。在这件事上,贾耽和杨良瑶的意见一致,他们之间应当有不少的沟通交流。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贾耽极有可能向杨良瑶咨询海外的行程见闻。

关于杨良瑶使团出使的结果,从碑文中的 往返如期,成命不坠可见是非常成功的。

旧唐书 大食传】中写道:“贞元中,蕃兵大半西御大食”。

可见,大食被杨良瑶使团所鼓动,成为了吐蕃的巨大包袱,从许多史实可以看出吐蕃因为大食的拖累而兵力不足的状况。例如唐朝贞元五年,吐蕃集结沙陀,葛逻禄,白眼突厥等部族对抗唐朝和回纥联军,费尽心力才攻陷北庭都护府。9 世纪初,吐蕃进攻龟兹,回纥可汗亲自出兵救援将吐蕃杀的大败,并趁机击溃葛逻禄,808 年,回纥又击败吐蕃占领凉州。回纥将吐蕃势力紧紧压制在鄯善和于阗附近,可见吐蕃此时军力之紧蹙。

而杨良瑶出使大食也推动了唐朝对外贸易的兴盛。从贞元年间开始,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兴盛。“宝舶荐臻,倍于恒数”。到了唐僖宗时候黄巢乱贼攻入广州,阿拉伯商人阿萨德声称:黄巢在广州对外国胡族人进行大屠杀,共杀死了 20 万名外商。可见广州外贸之繁荣。

其实,杨良瑶使团之所以显得传奇,最主要的是他显示了大唐帝国广阔的眼界和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先进思想。能以如此独到的眼界,能够决胜万里之外的异国,纵观古今,除了大唐再难做到了。

【唐朝的概观】的引言中,杜希德和芮沃寿教授总结了唐朝具有巨大生命力的原因。一是因为它的折中主义将之前四百年混乱的历史中的各种文化统一起来,二是因为它的世界主义,对各种外来影响兼容并蓄。或许,我们可以从杨良瑶使团的行动中一窥唐朝“世界主义”的能量。

看了那么多的字看看图轻松一下吧,以下是唐朝东北渤海国的小知识。我的知乎回答:关于渤海国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推荐日本的一个系列纪录片【日本与朝鲜半岛两千年】,其中… zhihu.com/question/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