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是一个资深偏头痛患者,从小学就开始疼的。自己用营养治疗把损伤的脚踝、鼻中隔偏曲、颞下颌关节紊乱等修复的较好了后,脱离了苦海。喝冰可乐缓解偏头痛,这和我小时候痛的厉害就会喝很多凉水、凉稀饭一样的原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真的,其原理是咖啡因的血管收缩作用为主,辅以糖分提供的快速能量和低温的局部镇痛 / 转移注意力效果,但并不是偏头痛的医学治疗方法。
首先,咱们得建立一个共识,冰可乐缓解偏头痛,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偶然”结果,这是由咖啡因、糖分、低温以及迷走神经冷刺激机制等多重机制协同或交替作用的结果。
1、低温与迷走神经刺激,是最关键的生理学机制
迷走神经是人体最长、分布最广的脑神经,影响着从大脑到内脏的众多功能。
冷水浸泡刺激迷走神经是常用的方法,触发潜水反射,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
面部冰敷,冰袋敷脸或冰水浸脸,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冷水沐浴,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提高迷走神经张力
触发潜水反射需要面部接触冷水,尤其是鼻子和眼睛周围,同时屏气。

鼻腔和面部的感觉受体被激活,这些受体由三叉神经(第五对颅神经)支配,特别是眼支和上颌支。感觉信息通过三叉神经传递到脑干,涉及三叉神经的中心纤维进入三叉感觉复合体。
日常有发生头痛,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冰袋冷敷前额 10~15 分钟。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额头、太阳穴,每次 15~20 分钟,可收缩血管,缓解头痛。
喝下冰镇可乐时,当冰凉的液体经过口腔后壁和咽喉部时,会强烈刺激该区域的温度感受器。
这些感觉信号主要由舌咽神经(第九对脑神经)和迷走神经(第十对脑神经)传入脑干。
这时候的生理反应(“潜水反射”)是脑干接收到“寒冷”信号后,会启动一套生存性反射,其核心表现之一就是心率下降、外周血管收缩,以保存氧气供大脑和心脏使用。
所以,比如放化疗等人群往往会选择冷缓解头痛的:
血管调节:偏头痛发作的经典理论之一是脑膜血管的异常扩张和搏动性增强。迷走神经兴奋引发的全身性“镇静”反应,包括轻度的血管收缩,可能恰好对抗了这种病理性血管扩张,从而减轻了搏动性疼痛
神经镇静:迷走神经是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干神经。它的兴奋可以有效对抗“战斗或逃跑”的交感神经兴奋,降低整体的神经兴奋性,营造一种放松、镇静的状态,这有助于中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和感知。
喝冰可乐缓解头痛,与头痛敷冰袋的原理类似,通过低温使头部和颈部的血管收缩,并暂时麻痹局部神经,从而传递一种“凉爽镇痛”的信号,干扰疼痛信号。

而冰可乐强烈的冰凉感也是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可以暂时将大脑的注意力从头痛上转移开。
因此,快速喝下冰可乐,可以被视作一次对咽喉部迷走神经的短暂、强效的物理刺激,从而可能迅速带来头痛的轻微缓解。
据估计,全球约 14%至 15%的人患有偏头痛,这是导致全球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会导致许多人缺勤和错过医生预约。尽管目前有许多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但许多长期偏头痛患者都有自己信赖的家庭疗法。
很多迷走神经的自然刺激方法可以供家庭疗法参考,但自然方法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刺激
心理减压,正念冥想、大笑、哭泣等情绪释放
躯体疗法,整脊、整骨疗法或物理治疗
营养治疗,低 GI 低热量低脂全营养饮食,补充膳食纤维和益生菌,补充活性叶酸多维片,补充 Omega-3 脂肪酸等
呼吸控制,鼻吸口呼,慢呼吸,吸呼比 1:2
按摩放松身体,增强迷走神经功能
聆听特定频率音乐,如莫扎特作品
优质睡眠是压力缓解的关键,改善睡眠卫生作为治疗方案的基础,充足睡眠平衡自主神经系统,减少交感神经过度活跃
特别提醒,严重心脏病患者慎用冷刺激法!
2. 咖啡因的双刃剑作用
偏头痛的经典理论之一是,发作时脑部血管会异常扩张,压迫周围神经,从而引发搏动性疼痛。

咖啡因缓解偏头痛最关键的因素是血管收缩。咖啡因本身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它能直接使处于扩张状态的脑血管产生一定程度的收缩。它可以帮助抵消这种病理性血管扩张,从而减轻疼痛。
很多非处方(如散利痛、加合百服宁)和处方的偏头痛药物都含有咖啡因,因为它不仅能自己收缩血管,还能帮助身体更快、更有效地吸收止痛药成分,提高药效。
而一罐 330ml 的可乐大约含有 30~40mg 咖啡因。这个剂量对于某些轻度到中度的偏头痛可能刚好起到收缩血管的作用,但又不会像过量咖啡因(或咖啡因戒断)那样引发头痛。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咖啡因缓解头痛的效果因人而异,且极易产生依赖和戒断反应。长期过量摄入咖啡因后,如果突然停止,会因血管反跳性扩张而引发更严重的戒断性头痛。
3. 糖分快速供能的心理、生理效应
偏头痛发作前或发作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有些人会感到疲惫、精力不济。
糖与头痛的关系不仅仅是吃多了糖会头痛,吃少了也会,长期多吃然后突然不吃也会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表现,头痛很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在糖尿病的初期,头痛不明显,随着高血糖对于血管的长期损害,头痛会越来越严重
低血糖也会导致头痛和偏头痛,这种头痛是钝痛、在太阳穴周围搏动。除此之外,还会出现头晕、虚弱、出汗、嗜睡、打抖、皮肤苍白、心悸、饥饿、焦虑、情绪变化、视力模糊或重影、迷糊等症状
在短期内吃大量的糖,会导致血糖快速变化,出现“糖醉”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或胃不舒服、无法集中精力、发抖、疲倦或头晕、情绪变化等
突然少吃很多糖,会出现戒断性头痛,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少吃糖的第一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摄入高水平的葡萄糖后,大脑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如果少吃糖了,大脑产生多巴胺的量就会减少
嘿嘿,这日子没法过了!反正认一个死理,因为血糖水平失衡也可能引发偏头痛,交感系统被强烈激活时,葡萄糖供应不足会导致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二者的功能失衡,继而引起神经网络中星形胶质细胞集体去极化,导致活化血管周围的三叉神经纤维并且触发炎症通路
1935 年,偏头痛被描述为“血糖引起的头痛”,究其原因,是因为每年数百万虔诚的犹太教徒在“赎罪日”禁食,数百万穆斯林在斋月禁食,他们中约 40%的禁食者会出现严重头痛
2008 年 4 月,《内分泌实践》杂志中有研究显示,医生应该合理管控禁食者血糖,避免在禁食期间出现血糖大幅波动,从而改善头痛现象
空腹是诱发偏头痛的特征性因素,偏头痛患者按时适量进食能够有效预防偏头痛的发作,这或与高血糖饮食引起的血糖骤升以及后续伴随血清胰岛素升高而引起的血糖骤降相关
有研究报告指出,有 12%~60%患者头痛发作与饮食因素相关,其中不规律饮食为最常见因素,不同研究报道表明由不规律饮食所诱发的偏头痛发生率为 39%~66%。两项头痛专病门诊研究发现,诱发偏头痛的食品包括酒精、巧克力、奶酪、咖啡以及含谷氨酸钠的食物等,各类食品诱发偏头痛发生的概率各不相同
快速摄入可乐中的糖分可迅速提升血糖,为大脑提供即时能量,这可能有助于缓解因低血糖或能量不足引发的头痛。
对一些人来说,可乐中的碳酸可以帮助缓解胃部不适和恶心。
而摄入糖分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产生短暂的愉悦感,从情绪和能量层面暂时减轻不适感,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
4. 心理安慰剂效应
对于许多长期受偏头痛困扰的人来说,找到一种有效的缓解方法是莫大的安慰。
一旦形成了“喝冰可乐能让我好受点”的心理预期,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本身就能激活身体的内源性镇痛物质,从而真实地减轻疼痛感。
5、喝冰可乐缓解偏头痛不是首选疗法
但是呢,我们必须注意,尽管冰可乐可能有效,但绝不能将其作为常规或首选的治疗方法,因为它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风险:
5.1. 治标不治本
偏头痛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 版)》将偏头痛定义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
偏头痛是大脑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复杂疾病,冰可乐的刺激只是从外围“干扰”或“掩盖”了疼痛信号。
喝冰可乐只是暂时缓解症状,无法解决偏头痛的根本病因。

5.2. 咖啡因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加重病情
频繁依靠咖啡因来缓解头痛,可能导致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当你身体习惯咖啡因后,一旦不喝,血管会反弹性地更加扩张,引发更严重、更频繁的头痛,形成恶性循环。
5.3.头痛的时候依赖高糖饮料是有健康风险的
长期大量摄入含糖饮料对健康有害,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等问题。而且,血糖的剧烈波动本身也可能成为某些人的偏头痛诱因。
5.4.个体差异巨大,对某些类型无效
对 A 有效的办法,对 B 可能完全无效。

一开始我就提到了一个词“偶然”,上述所有机制的缓解作用都是暂时、轻微且高度个体化的。它可能对某一次轻度发作有效,但对下一次或更严重的发作无效。

冰可乐主要对伴有血管扩张的偏头痛类型有效。
对某些人来说,低温刺激甚至可能直接诱发头痛,比如冰淇淋头痛。
对于其他类型的头痛(如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因为咖啡因和糖分而加重。
6、有偏头痛,就好好的解决问题吧
如果冰可乐缓解偏头痛对你有效,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偶尔使用的“急救”手段的。基于迷走神经刺激的原理,我们可以采用更健康、更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偏头痛和焦虑。
6.1. 针对性的迷走神经刺激
缓慢深长的腹式呼吸,这是最强效、最便捷的自我调节方法。深呼吸可以直接激活迷走神经,降低心率与血压。
哼唱或唱歌的时候,声带的振动会刺激经过颈部的迷走神经分支。
面部寒冷暴露,用冰袋或冷水浸泡面部(尤其是眼眶和鼻周区域)是触发潜水反射的经典方法。
在安静、黑暗的、低温房间里,用冰袋敷在额头、太阳穴或后颈部,时间 10~15 分钟左右,比喝冰可乐更直接、更安全。

6.2. 用营养治疗 + 生活方式管理,进行针对性体态矫正治疗
头痛是私人环境中常见的主诉。头痛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型头痛 (TTH)、慢性阵发性头痛,以及我自己喜欢服务的颈源性头痛。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类型的头痛,主要是因为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紊乱所引起的颞区疼痛。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搏动性头痛,可以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临床表现。
前驱期症状可能与下丘脑功能异常有关。我国对偏头痛前驱症状的关注较少,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 21.5%门诊偏头痛患者存在包括颈部僵硬感、困倦、头晕等的至少一种前驱症状,其症状表现与国外报道类似,多于头痛发生前的数小时至 72 h 内出现。

偏头痛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据估计,美国有 2800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12%)会在某个时候经历偏头痛。约 45% 的偏头痛出现在儿童期和青春期。
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的表现与成人不同,双侧头痛更为常见
偏头痛在女性中更为突出,患病率为 3:1,并且通常与月经周期相关(ICHD-3)。
由于这种疾病的复杂性,不仅限于其多因素起源,而且还涉及显着的先兆症状,因此人们认为偏头痛是大脑兴奋性改变状态的表现,能够激活遗传易感人群的三叉血管系统个人。
从疼痛治疗角度来说,人类 75%的疼痛是由于肌肉的原因,引发疼痛的激痛点往往远离感觉疼痛部位
背痛的根源在腹部肌肉,背痛治腹,后病前治
头痛源自颈部肌肉,头痛治颈
肘部疼痛源自颈部和肩部肌肉,肘痛治肩(连在肩上的肌肉)
腿痛源自臀部肌肉,腿痛膝痛治臀部肌肉
跟腱痛源自小腿肌肉,足踝痛治小腿肌肉
放射痛(牵涉痛)现象很常见,营养服务的时候,只有始终意识到很多病例的疼痛并不源自感觉疼痛的部位时,在评估过程和好的应用牵涉痛的理念,才能对神经肌肉骨骼系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
服务偏头痛,我最常关注的是肌肉:如胸锁乳突肌、枕下肌群、斜方肌、颞肌、咬肌、颈夹肌、腰方肌、比目鱼肌等肌肉,至于按压这些肌肉时为何会出现颞区疼痛,可能跟会聚理论有关。
颞肌激痛点活化可直接导致太阳穴区域搏动性疼痛,其特点包括:
疼痛强度与咀嚼动作正相关
常伴颞下颌关节弹响
可模拟典型偏头痛先兆症状(如闪光幻觉)
颞肌通过颞筋膜与帽状腱膜相连,激痛点产生的异常张力可经此传递至颅顶。


颞肌激痛点可引发太阳穴、上颌及牙齿疼痛,头部前面和侧面的疼痛,使上下槽牙齿和相邻的牙龈疼痛或感觉过敏、咬合不对称或颞下颌关节痛,可能压迫血管导致搏动性头痛。

枕下肌群位于颅底与颈椎交界处,枕下肌四组肌肉都有可能产生激痛点,一般常出现在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中。
枕下肌激痛点容易导致后脑勺至前额的弥散性疼痛,影响脑脊液循环,这种感觉像疼痛在颅骨里面的疼痛,并从脑后延伸至眼睛和前额,让人感觉整个半边头都在疼,并可表现为紧箍感,这是偏头痛的典型感觉。

治疗枕下肌的触发点被看做偏头痛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经常运动头部或任何的延伸性收缩,均可很快使枕骨下肌筋疲力尽。情绪紧张会使枕下肌持续收缩,这或许就是紧张与偏头痛之间的一种生理上的联系。斜方肌的触发点可通过引起枕骨下肌内出现卫星触发点继而导致偏头痛。


颈夹肌上有两个常见的触发点,一个在耳朵下方(1 号),另一个在肩胛骨上角靠近身体中线的位置(2 号)。颈夹肌 1 号激痛点常常可以引发头部疼痛,这种感觉像是颅骨里面或眼睛里面有脉动似的。

斜方肌是人体表面积最大的浅层肌之一,分为上、中、下三束。上斜方肌激痛点(常见于肩颈交界处)的活化,可通过"转诊痛"机制引发同侧颞部、眶周及枕部的放射性疼痛,与偏头痛症状高度重叠。国际头痛协会(IHS)将"颈源性头痛"列为独立分类,研究显示约 60%的慢性头痛患者存在上斜方肌激痛点活化(Fernández-de-las-Peñas et al., 2007)。

斜方肌上束激痛点常位于肩颈交界处,可引发太阳穴痛、下颌痛、眼睛里面痛、耳后颈部痛、后脑勺痛、颈部僵硬,限制头部活动,可能压迫神经加重头痛。

胸锁乳突肌分为胸骨部和锁骨部,其激痛点活化可通过两种途径引发头痛:
神经卡压:激痛点肿胀可压迫耳大神经,引发耳周刺痛
筋膜链传导:通过深颈筋膜与颅底硬脑膜的连续性,导致前额及眶内疼痛

胸锁乳突肌激痛点可以引发很多的症状,例如它可以引发前额、头顶、耳后、颞下颌、眼眶周围等诸多部位的疼痛和不适,与偏头痛症状重叠。因为此类头痛多伴眩晕、恶心,易被误诊为前庭性偏头痛。

警示征象:单侧胸锁乳突肌持续挛缩需排除颈动脉夹层等血管病变。

6.3. 咖啡因 + 止痛药
在偏头痛刚发作时,喝一小杯黑咖啡并服用常规止痛药(如布洛芬),效果通常比可乐更好、更可控。
6.3.补充水分
有时脱水也会引发头痛,确保饮用足够的白开水。
6.4.识别并避免诱因
夏季是偏头痛发作最频繁的季节,这也是喝冰可乐最多的时候。
从环境角度来说,夏季炎热,室内外温差大,温度的变化导致我们的头部血管扩张或收缩,从而刺激神经引发偏头痛。而且夏日阳光强烈,强光刺激下会导致脑血管收缩,引发头痛。
夏季湿度也比较高,让人觉得闷热难受,导致神经系统应激反应,使偏头痛发作更加频繁。
偏头痛患者要学会识别并避开诱因,记录头痛日记,找到你的个人诱因,并尽量避免,如激素波动、月经周期、脱水、血糖高低、压力、睡眠不足、特定食物(如葡萄酒或加工肉类)、天气变化、强光等
6.5.寻求专业帮助
从生活习惯上来说,夏天我们喜欢吃冷饮,熬夜也更加频繁,这些可能诱发偏头痛。如果偏头痛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请务必咨询神经内科医生。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经过临床验证的急性期止痛药或预防性治疗药物。
现在有非常多有效的预防性和急性期处方药物(如曲普坦类药物、CGRP 抑制剂等),可以极大地改善生活质量。
7. 头痛的家庭疗法,要重视头痛相关的危险信号
以下症状列表是与头痛相关的危险信号,需要转诊至医生:
使人醒来或醒来时出现的头痛,例如高血压、肿瘤
头痛伴有记录的血压升高变化
隐匿性或新发头痛,少于 6 个月
新发头痛并伴有相关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如精神错乱、头晕、步态障碍、运动障碍、疲劳、烦躁或情绪变化
新发头痛,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烧、发冷、出汗)或颈部僵硬(感染、动脉炎)
头痛期间出现“昏厥”(癫痫发作、出血、肿瘤)。
突然剧烈头痛,伴有流感样症状、肌肉酸痛、进食时下巴疼痛和视力障碍(颞动脉炎)
既往没有偏头痛的个人或家族史
总之, “喝冰可乐缓解偏头痛”是是一种治标不治本、且潜藏风险的方法,其背后是咖啡因的药理作用、糖分的心理安慰,以及最重要的低温通过刺激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触发“潜水反射”,从而镇静神经系统、调节血管功能的生理机制在起作用。它可以作为偶尔的“偏方”尝试,但绝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诊断和规范治疗。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选择更优的迷走神经刺激法,而不是依赖一瓶高糖的碳酸饮料了。如果您的偏头痛问题持续存在,看医生永远是最好、最安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