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有 742 种语言,他们是怎么沟通交流的呢?

印尼有 742 种语言,他们是怎么沟通交流的呢?

黑之圣雷,ﺍﻟﻤﻮﺕ ﻋﺎﻟﺼﻬﻴﻮﻧﻴﺔ ﻭﺗﺤﻴﺎ ﻓﻠﺴﻄﻴﻦ

这个问题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确实答案就是“印尼语”三个字,但印尼是个语言情况相当特殊的国家,本回答将先做横向对比,然后再纵向简述印尼的语言历史。

一.对比各语言数量丰富的国家

如果按语言数量来看,全球排名前十的国家依次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尼、尼日利亚、印度、中国、墨西哥、喀麦隆、澳大利亚、美国和巴西。根据各国通行语(未必是官方语言)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六类:

  • 有母语人口长期占绝对优势的语言:中国(汉语)。
  • 本土语言占多数、且存在大范围通行语(然而并不基于人口占比最高的民族):印尼(马来 - 印尼语,母语者最多的是爪哇语)。
  • 本土语言占多数(其中存在地区性通用语)、但总体通行殖民者语言:印度(英语,印度斯坦语、孟加拉语、泰卢固语等)、尼日利亚(英语,豪萨语、约鲁巴语、亿博语)。
  • 本土语言占多数(其中缺乏通用语)、通行殖民者语言(或基于殖民者语言的克里奥尔语):巴新(托克皮辛语,英语[1])、喀麦隆(法语&英语)[2]
  • 殖民者语言占优势、且本土语言也有相当一部分使用者:墨西哥(西语)。
  • 殖民者语言占绝对优势、且本土语言衰微: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巴西(葡语)。

事实上,上述国家中除了中美澳之外,在早期很大程度只是个地理概念,各民族间还不能形成统一的国族认同,在这种情况下选用殖民者语言就成为了一种跨文化的中介手段。然而,一对比就不难发现,印尼需要用一系列限定条件来单列——既没有采用殖民者语言(荷兰语),而通行语又和母语者最多的语言不重合,显得很不可思议。这样一种通行语是怎么会产生的?

总之,印尼的通行语不能仅仅考虑现代“印尼语”(实则基于马来语廖内方言)在印尼建国之后的发展,也必须要同时涉及其上位形式马来语,这也是在“印尼”这个概念出现之前所奠定的基础。

二.印尼的语言历史

(以下内容主要参考自 Subhan Zein 的 Language Policy in Superdiverse Indonesia 和唐慧《试论印尼语国语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先上个印尼的地图,下面会涉及一些具体的地名:

1.印尼历史上的政权与语言更替

尽管主要讨论发生现在印尼国土上的情况,但历史上和今马来西亚所处的马来半岛是不可分割的:

  • 在 7 世纪早期,末罗瑜王国(也就是 Melayu)的官方语言为古马来语,开始向周边传播作为通用语。
  • 之后,三佛齐从苏门答腊岛东部兴起,取代了末罗瑜,于 9-10 世纪达到鼎峰,并继续采用古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
  • 14 世纪满者伯夷从爪哇岛兴起并取代了三佛齐,官方语言定为爪哇语。但其语言影响力并没有三佛齐时期那么强,导致爪哇语的传播比较有限。
  • 同期,马六甲王国兴起,其语言可以认为进入了中马来语 / 古典马来语阶段,相比于吸收较多梵语借词的古马来语,中马来语受阿拉伯语的影响更大。
  • 15-16 世纪葡萄牙人来到马六甲海峡。17 世纪荷兰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侵入现今印尼的部分领土(在东印度公司破产后由荷兰政府接管),但控制力量(包括荷兰语的推广)一直较弱(具体见下);直至 20 世纪初,殖民地范围才扩展到最大值,成为了今印尼国土范围的基础。
  • 在语言层面,归功于从三佛齐时期开始的马来语传播,加上对于殖民者语言的吸收,一种基于古典马来语的低变体(或可以认为已经克里奥尔化)——市场马来语成为商贸用的主要通用语,并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又不断与当地语言克里奥尔化,形成了更多的方言 / 语言(比如在马鲁古省首府安汶的安汶马来语)。
  • 1942 年日本侵入,结束了荷兰的统治,试图消去荷兰语的痕迹;并希望先以马来语作为过渡,然后再逐步推广日语。
  • 当然,很快二战就结束了,日语的推广还没开始就已终止。1945 年印尼独立,确立印尼语为官方语言。

2.荷兰语未能推广

荷兰姑且也算殖民大国,但相比于葡西英法而言,确实在语言推广层面弱了许多,知名度高一点的例子也只有南非西部(+ 纳米比亚的部分)的阿非利卡语(地位也比不上英语甚至祖鲁语和科萨语),另外像苏里南、阿鲁巴、库拉索等存在感又实在太低。没能在印尼留下荷兰语的地位,似乎也往往成为荷兰被调侃的理由,但这种问题还是要视国情而定。

事情缘起于宗教传播。最早葡萄牙人来的时候,就强推用葡语来传播天主教。[3]而荷兰则是要传播新教,为了彰显不同,就改为原本就已广泛使用的马来语;在 1731 和 1733 年,马来语版的《新约》和《旧约》出版——这么一来,可以说反过头来又扩大了马来语的影响。[4]

但直到 19 世纪中期,荷兰政府才开始真正重视起东印度的语言政策问题,关于是否推行荷兰语有两派声音:

  • 支持者认为,如果能有 100 万知识分子掌握荷兰语,那就算之后荷属东印度脱离荷兰,还是能保证与荷兰的联系。(成功的例子可参考巴西等
  • 反对者的主张包括:
    • 在当地已有通用语的情况下,没必要再去推一门外来语言了。
    • 荷兰语代表了更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水平,学会荷兰语之后有渠道接触到更多新思想,会激发反抗情绪。——考虑到荷兰本身体量较小,难以像英国法国那样能镇压住殖民地起义,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 另外,比如语言纯化论者认为语言推广后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方言乃至克里奥尔的“东印度 - 荷兰语”,有辱荷兰语的纯正……

总之,1864 年荷兰当局决定不把荷兰语作为当地的普遍教学用语,只专门用于培养上层精英,从而维护统治。与此同时,荷兰还对于本土语言“异常重视”,鼓励各地用地区性的通行语教学,以便打压马来语原本一家独大的局面。既没有荷兰语也没有马来语作为工具,那么要形成统一的认同似乎也就难了——然而事实也未必如此。

3.选用印尼语

20 世纪早期,荷属东印度的民族运动兴起,当时的人们就面临了在马来语 / 荷兰语 / 爪哇语中选择的困境:

  • 1926 年穆罕默德·耶明在第一届印尼青年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采用廖内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马来语的优势在上文中已充分阐释,问题只是母语人口太低,仅占总人口约 5%(毕竟“马来语正统”主要地区又不在印尼境内)。
  • 荷兰语的问题也正如上面所说,由于过分和精英阶层绑定,荷兰当局根本没有让它作为通行语的打算,使用比例实在太低,况且还带有殖民色彩。另外,荷兰语在国际上的通行度也不够高,比不上英语或法语。
  • 爪哇语确实是第一大本土语言(当时有 47.8%的人口使用),但考虑到印尼有着“超多样”的(也就是本书标题中的 superdiverse)民族和语言情况,将这样一种占优势(但又达不到绝对优势)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后很容易引起其它民族的不满。而且,爪哇语有着复杂的社会变体(有高中低三种语体),不仅不方便学习,更加被视作带有“封建色彩”,与民族运动者追求的平等主义相悖。

经过商议,在 1928 年第二届印尼青年代表大会上正式确立廖内马来语的地位,并改名为“印尼语[5]。之后再经历数十年的民族运动,最终 1945 年独立时确认成为官方语言。

4.印尼语的推广

刚独立时印尼民族主义热情高涨,人们非常期待一门官方语言的出现,所以印尼语得以迅速推广开去。在苏加诺政府时期,印尼语和印尼国族建构紧密相连,成为了任何正式场合必须使用的语言。随后,在 1972 年确立了现行的印尼语正字法,以取代原本荷兰语痕迹明显的旧版正字法,如 /ʧuʧu/“孙子”原本拼作⟨tjoetjoe⟩,现作⟨cucu⟩。

印尼语的母语者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大概在 1700 万 -3500 万之间;到 2011 年达到了 4200 万(占全国人口 19.94%),同时已经有 92.08%的人可以阅读印尼文。民族和宗教冲突尽管偶尔发生,但并没有对印尼语的推广造成太大阻碍,堪称奇迹,可以说比二战以后任何一个多语言国家和地区做得都要好。

然而,这总是把双刃剑。印尼语的推广对原住民语言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可谓“语言的种族灭绝”)。原书对于新几内亚岛的介绍比较少,但我个人觉得这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新几内亚岛由印尼和巴新一分为二,然而印尼那一侧只有大概 260 种语言(其中大概 30 种是南岛语,230 多种非南岛语,统称为“巴布亚诸语”),而巴新一侧在 740 种左右(其中约有 100 种南岛语),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另外,毕竟原书讲的是印尼,所以就并未提及“没有对印尼语的推广造成太大阻碍”的一个重要反例——东帝汶,因为独立出去了嘛。东帝汶原本就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不属于荷属东印度的一部分。20 世纪 70 年代时葡萄牙放弃海外殖民地,但东帝汶独立后很快就被印尼入侵并成为“东帝汶省”,持续爆发激烈民族冲突;最终 1999 年全民公投后决定独立,2002 年建国。从语言政策的角度来看,印尼语在东帝汶的推广就是失败的(尽管仍然会作为通用语),在建国后不仅将原本的民族语言德顿语升级成为官方语言,甚至又把原宗主国的葡语请了回来(虽然使用范围局限在首都帝力,对其它阶层和民族而言不太公平),可谓是葡语世界在新世纪的一桩大事。——东帝汶没有接受印尼语,就像印尼也没有接受荷兰语那样,都是侵略的象征。只是相比之下,葡语的侵略色彩好像就没有那么重了。

三.马来 - 印尼语以外的地区性通用语

在马来语以外,其它也有一些语言在特定地区成为了通用语。比如吐康贝斯语(这甚至在 IPA 手册上有),在苏拉威西岛西南的吐康贝斯群岛上使用,并随商贸扩散到了马鲁古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新几内亚岛沿海、爪哇岛、加里曼丹岛,甚至苏门答腊岛和新加坡。

而英语作为强势外来语,也逐渐在一些场合朝通用语的方向靠拢。

其它地区性通行语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多提了。


总之,本回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释为何印尼语(廖内马来语)以原本并不出色的母语人数一跃成为了官方语言,所以附带着涉及了一下印尼历史上的一些政权交替、以及马来语本身的发展——但并不是试图写印尼语言简史,和语言政策关系不大的内容就跳过了,历史爱好者请不要太纠结。

延伸阅读:

第五部分提到了真的基于荷兰语的几种混合语,六 /3 里简要介绍了混合马来语:

黑之圣雷:【微语传记 4】全球克里奥尔语 / 混合语盘点(下):基于法语、葡语、荷兰语和其它语言的混合语

想了解对于印尼而言文化最异质、语言最多样的新几内亚岛,可见这里:

黑之圣雷:【微语传记 2】极简版巴布亚诸语概况——语言多样性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