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称呼女导师的丈夫?

如何称呼女导师的丈夫?

醉里寻欢,量力守故辙

可以看看下面这个回答,帮我破个千 (^o^)o

你听过的最惊艳的名字是什么?


这个问题有意思。

同时也体现出一个语言学现象:称谓缺位。

学界对这个问题早有关注,比如陈建民的《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一文就有说: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更新,一些社交场合缺少一些确切、得体的称谓,形成了社交称谓中的“缺环现象”。

学界一般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也有叫非亲属称谓语的)。

女老师丈夫的称谓是最常探讨的话题之一。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师父”这个词产生于男性主导的社会,在“男主女从”的时代,女性附属于男性,自然就衍生出了“师母”“师娘”的称谓。

但女性地位的提高只是近几十年的情况。

当然,我们探讨的是语言学的问题,自然要回到词语本身。

主要原因还是“师母”这个词的构词和语义特征所导致的。

陶熠娜的《与“师母”对应的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一文中有个表格分析: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亲属称谓语中,

表示女性长辈的“X+ 母”结构分为两类,进行义素分析,并归纳如下:

祖母 :[+ 女性 ] [+ 家族或亲戚 ] [+ 长辈 ] [+ 父亲的母亲 ] [+ 称呼 ]

姑母 :[+ 女性 ] [+ 家族或亲戚 ] [+ 长辈 ] [+ 父亲的姐妹 ] [+ 称呼 ]

姨母 :[+ 女性 ] [+ 家族或亲戚 ] [+ 长辈 ] [+ 母亲的姐妹 ] [+ 称呼 ]

伯母 :[+ 女性 ] [+ 家族或亲戚 ] [+ 长辈 ] [+ 父亲兄弟的配偶 ] [+ 称呼 ]

舅母 :[+ 女性 ] [+ 家族或亲戚 ] [+ 长辈 ] [+ 母亲兄弟的配偶 ] [+ 称呼 ]

同理,师母就应该是:[+ 女性] [+ 拟家族] [+ 长辈] [+ 男性老师的配偶] [+ 称呼]

那么问题来了,

从语义上看,“师母”凸显的是家庭属性而非社会身份属性,她的身份属性(家庭成员)与凸显属性(家庭性)具有一致性。

而女教师的丈夫身份属性(家庭成员)和凸显属性(社会性、职业性)产生了双重性或矛盾性,

这就导致了这一称谓的缺位。

有缺位了,该怎么补位呢?

要按照上面的格式来的话,那就是[+ 男性] [+ 拟家族] [+ 父辈] [+ 称呼]

叫师爹?师爸?

感觉怪怪的。

不过,“师爹”这种称呼倒确实有,

《董治安先生纪念文集·儒风道骨,君子气象》一文中有:

后来,跟一个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同学谈起,她说“你师爹的名气可是一点也不亚于钱老师的”,我这才意识到董老师远比我了解的更有学问、更有名望。

但“师爹”这种叫法又不专指,比如:

《高原守护神》:他师父的老爸,现在虽然年已耄耋,精神却很旺健……八斤毛几次来师父处讨教生意,师爹就来插一脚。

BBC 语料库中:

牟云峰《“老师的丈夫”叫什么?》中提到:

今后可能会出现将“师父”的原有语义转移给“师傅”后,仍用“师父”来对该称谓进行补位。

王文娟《“老师的丈夫”称谓缺位问题探究》一文中说:

从语料库的检索情况来看,“师丈”“师父”“师公”都没有作为“老师的丈夫”的补位词语而进入普通话词汇系统中。

我们看港台地区的情况:

在港澳台、马来西亚等地,“师丈”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不过,在内地,“师丈”这一称谓主要在曲艺界比较流行。

如著名评书艺术家连丽如先生的弟子梁彦称连丽如的爱人为“师丈”。

《京城艺事》:“师丈,我觉得可以加一段。”这个小伙子叫李林,是林导演夫人何炳珠老师的学生,从小学过相声,按照曲艺界的规矩,他管林导演叫“师丈”。

还有叫“师公”的:

金庸的《书剑恩仇录》:

1.霍青桐见师父抱住师公不住垂泪,忙走过去,只见陈正德背上伤口中的血如泉涌,汩汩流出。
2.霍青桐坐在地下,见师父师公逐渐得手,甚是喜慰。

以上情况,“师爸”“师爹”“师丈”“师公”等等等等,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程度还是很低,很难泛化。


想到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