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学的角度,人首蛇身这种形态能生存吗?

赵泠,在知乎,见证世界的参差

看起来,这主要取决于你对“人首”的形态结构要求有多高。

在地球上,未经蓄意干预的进化难以产生一个有高度类人的头或上半身、高度类蛇的身体或下半身的动物。若考虑人工改造产生这种动物,在实验室里长时间养着这种动物并不困难。若要将这种动物释放到野外,根据你给这种动物的具体形态、结构、功能,它们可能会引发生态灾难。

  • 人的咬肌比较发达,人的牙齿可用于攻击蛇的常见猎物,人首蛇身的动物亦可能有毒牙来进一步降低攻击难度。
  • 类似人的发达视觉、听觉和脑可能支持人首蛇身的动物进行复杂的战术规划并合作。
  • 人的嗅觉并不差(zhihu.com/question/6328 ),人首蛇身的动物还可能有进一步特化的嗅觉功能,搭配类似典型的蛇的前端分叉的舌头。
  • 类人的上半身会提供强大的前肢来制造和使用工具。类蛇的下半身若足够发达,可以为前肢进行投掷攻击提供若干肌肉力量。在适当条件下,具有类人的上半身和类蛇的下半身的动物大概可以像古人类一样大举灭杀其他动物、纵火摧毁大片植被。

无论如何,从“许多地方有类似的传说”,不能一下子推导出此类传说描述的东西曾经存在。在蛇的身体前端安个其他生物形象的部分来源可能是一些正在捕食其他生物的蛇。可以想到我回答过的:

视频中的生物有人认识的吗,好像快渡劫的蛟龙?

自古以来,人们创作的女娲形象的四肢数量有 0、2、4 等多种情况,其“蛇身”经常有腿

在四足形类的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四肢的成型普遍晚于头的成型;正常人胚胎通常在怀孕 6 周时有肉眼可分辨的臂芽和尾巴,怀孕 7 周才开始出现肉眼可分辨的腿芽。喜欢的话,你可以推测,古人在幻想人面蛇身的神灵时参照了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蛇、人肠、人脐带、人胚胎的姿态。

  • 古人有很多机会将人切开并观察人的内脏和胚胎。

陕西靖边杨桥畔渠树壕东汉壁画上的伏羲女娲形象,看起来具有人的上半身与蛇的下半身:

汉代合江四号石棺上的伏羲女娲形象,腰部疑似腿的部分可能是从衣带发生了模因突变:

东汉伏羲女娲画像砖,腿稍微帅气了一点:

同为汉代伏羲女娲形象:

汉代壁画,看起来没有腿
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腿发达得很

唐代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伏羲女娲图,看起来没有腿:

明代《山海经图绘全像》的女娲图,人头接在蛇身上,无四肢:

广陵人蒋应镐、武临父绘,聚锦堂刊,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 1597)

关于人当前的姿态:

  • 原始四足脊椎动物靠近陆地、在浅水活动后,在二叠纪 - 三叠纪灭绝事件的环境压力下继续增加岸上活动,四肢立起让翻越崎岖地形时胸部、腹部不再擦地;
  • 那之后,经常爬树的四足动物的头部、颈部、前肢经历了一系列特化,倾斜角度、俯仰范围改变,面部缩短,前肢出现利于抓握的对生拇指;
  • 在从树上下来二足步行的早期,解放的双手、趋于增大的脑部造成体态的不协调,产生了进一步减轻头部骨骼的选择压,使灵长类的上下颌渐渐缩短、头骨变薄。
  • 灵长类的无尾表型多次在突变下出现并适应其生活方式(zhihu.com/question/3368 )。
  • 长期的二足步行、前肢劳动推动智人的体态演化成现在这样大头、薄头壳、短嘴、脊椎反复弯曲。

上述进化过程和类似蛇的下半身、半人马的下半身、人鱼的下半身等是不匹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