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除去设备和胶片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老照片很模糊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原因:
1、拍摄的水平不行,成像时本身就模糊了。
2、洗照片没洗好,工艺不行或者工具有问题。
3、保存的时候出问题了,受潮或者发霉了。
4、那个图片不是原图,而是后来扫描的,扫描的不清晰,或者只是照片的一部分,再或者是在网上转发太多次后这种 jpg 格式的图片包浆了。
原因一般都是后两者居多,但是很多人认为是以前老旧的拍摄设备的问题。这个误解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以前的那些大画幅相机成像有多清晰,或者说很少有人见过老照片的原图。
下面发几张比较设备和胶卷是当时的通常水平,拍摄水准正常、成像清晰且保存的比较完好的老照片做例子吧。我这边有一些军舰的照片,虽然并不是原片,但是图片质量相对比较好,建议以原图形式查看。



















暂时就发这么多吧,再大的照片发不上来了。查看原图的话,可以看到连船上人的动作和着装都能看到一清二楚,精度远胜于现在的很多手机相机、中低端的单反和普通的卡片机这些。
因为在有优秀胶片的前提下,以前优秀的大画幅相机的成像质量,不是现在市面上的一些素质一般的中小画幅的相机可以比的。上面这些照片其实已经被多次压缩了,但是即便如此,哪怕是进行数字放大,这些扫描质量参差不齐的照片也完全经得起肉眼的考验。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老照片模糊的原因,一般都是找到的照片并不是原图,或者是照片没保存好导致老化了。
补充几句吧,相机的画幅是和成片的两个概念挂钩的,一个是原始尺寸,一个是成像细节,而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对在概念上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
首先是原始尺寸,无论是数码还是胶片相机,想在不影响画质的情况下拉伸照片的原始尺寸,都没有太多办法,因为在照片记录信息不变的情况下,一旦拉伸就会出现模糊的情况,就算把尺寸拉大,分辨率看起来很高,一看细节就是一团浆糊。当然如果是扫描设备之间差异的影响,那就另当别论了。
而照片里面的细节,也就是数码相机时代的 DPI,只取决于相机入光量,也就是感光元件的大小,即画幅。在镜头的光圈不变的情况下,画幅越大,入光量越多,成像细节越好,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就是照片的 DPI 和位深越高。
因此除去一些中高端的数码相机或者现代的胶片相机,为什么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民营相机比不过一些老相机,一方面是老相机由于是当时的高端产品,本身就是大画幅和当时高精度光学玻璃的产物。
另一方面则是现在的民用相机由于便携性或者经济适用性,导致价格降下来了,那必然而然的,相机的性能就要被腰斩,因此才会有全画幅或者半画幅,乃至于手机相机这种产物。
因此不是说现在的相机和光学玻璃制造技术不如以前,而是生产厂家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了调整,在牺牲了一部分性能的前提下,让相机真真正正地走进千家万户,而不再是一个让人高攀不起的奢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