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州想要一座机场这么难?

老年DLCZMU,不求富贵权位,惟愿正义公道。西西弗斯多了,徒劳就不再是徒劳。

因为苏州的要求比较高,而飞机不能停。1997 年光福机场就开出了民航航班,但苏州认为军民两用机场没前途。

苏州一直心心念念建民用机场。

光福机场是中国空军在华东地区的四大永备机场之一(永备机场是针对野战机场的概念),

战略地位仅次于杭州笕桥

和芜湖湾里基地。

2002 年无锡硕放机场升级为预警机基地后。

光福机场接替其军事任务被划为二级战备机场,战备机场的最高等级是特级,比如下面这个,有两条长度超过 4 公里的跑道,并且有极其庞大的停机坪

(左边一长条不是跑道,是停机坪。因为需要对国内老百姓保密,所以我不能说机场的名字)。

军方光福机场需保持其纯粹性,难以接受民用化改造的内容,2002 年 10 月光福机场民航航班停运。

硕放国际机场 2010 年苏州投资,2023 年,公司注册资本从 17.36 亿元增至 34.36 亿元,股东持股比例同步调整,但股权结构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根据最新公开信息(截至 2025 年 6 月),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 34.36 亿元人民币,股东构成及持股比例如下:

‌无锡苏南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认缴金额 201,393.82 万元,持股 58.60826%,为控股股东。‌‌

‌苏州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认缴金额 100,725.4 万元,持股 29.31242%,为第二大股东。‌‌

‌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认缴金额 40,483.6 万元,持股 11.78126%。‌‌

‌无锡市新发集团有限公司‌:认缴金额 1,024.18 万元,持股 0.29805%。‌‌

2002 年 10 月光福机场民航航班停运。

但是,新建民航机场,是需要起降空域的,而苏州下面是光福,左面硕放,右面虹桥,右上有大场机场,属于民航的空域本就不多,全被占用了。

但是无锡反其道而行之,赶紧抓住机会,硕放 2004 年开出民航航班,现在硕放机场已经是千万以上客运量了。

南边的嘉兴也是把南湖机场改成军民两用,并且在 2025 年 8 月 26 日由东航 A321 客机成功验证试飞。

至于为啥在苏州的上新建了南通兴东机场能够建,而苏州自己的民用机场不能建?

因为兴东机场附近机场不多,可以把北部空域作为起降空域。

其实我理解苏州认为军民两用机场没前途。

因为繁忙的机场附近需要足够大的起降空域,除了五边下滑道之外,还需要面积较大的等待区。

为啥?

假如你正准备在浦东机场降落,结果正好浦东机场有别的别的飞机正在降落。你咋办?

只能等。假如正准备降落的飞机很多咋办?排队慢慢等。

这个排队的地方,就是等待区。

汽车堵车了可以停在路上等,而飞机“堵”了不能停在天上等。飞机不会会掉下来的。

所以,这个等待区飞机是在不停的飞的。所以,这个排队区的面积不小。

另外,如果排队的飞机很多,一个排队区还不够。

所以,繁忙的的机场也需要较大的空域。

此外,机场的发展还需要很多土地:

我贴几个大型民用机场的卫星照片

下面这个机场卫星照片中才 5 条跑道,等 8 跑道都出来更有气势。

机场不能迁离繁华地区?

能,也不能。

说能,武汉的王家墩机场、南湖机场,上海的龙华机场、江湾机场都随着市区的扩张都消失了。

说不能,因为阻力会很大。你让这些机场搬离繁华地区,机场相关军属入学、购物,都会吃很多亏,甚至看病都吃很多亏(很多好的医院,甚至包括军区医院,都在繁华地区)。

为啥以前能搬现在不能搬?

以前只要符合整体利益,一个“牺牲精神”可以压制所有反对声音。

基于当时的宏大叙事,往往会使人们热血沸腾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此刻,集体被无限拔高,相应的导致个体被无限矮化,从而使个体产生强烈的集体归属欲望。而为了获得集体的认同,个体愿意抛弃个人利益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而本世纪个人意识觉醒了,本位思想增强了,所以协调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关系,比之前难多了。

凭啥牺牲就是我的啊?

将心比心,换你也一样。

以前城市扩张,把整个县甚至整个市划入整个大城市都不是难事。而嵊泗县一个自己长期放着荒弃的洋山镇,都无法划入上海市。

所以现在中国的省会城市中,只有南京、广州、太原、南昌、西宁只比上海市面积大一点,除了海口历史很短的省会之外,其他城市都比上海面积大很多。如果上海不是长期填海造地,面积还要被被其他城市吊打。

从另外一个层面说,

找借口比牺牲要容易多了。

只要掌握了先军思想,永远不缺讲“理”的办法,有些答主已经证明了。

比如最高赞:

总之“一切责任都在美方”

实际上远离美国的内地、西部地区,也是绝大多数数空域都是军用的。

而真正面临被朝鲜横扫的韩国,也没这样。

既然一切责任都在美方,那我不谈韩国,谈美国了。

实际上美国的本土军用飞机的起降一样频繁,甚至比中国更频繁。

美国怎么解决的?

军民混用。

带来的影响是啥?

军机民机频频相撞。

为啥?因为军事活动经常具有保密性。

军用的一次雷达是主动发射雷达波,通过捕捉目标的反射波来检测目标。

而民航区调用的是二次雷达,靠着是捕捉目标应答器的信号来检测目标。

关了应答器他们就看不见了(所以民航空管不知道马航 37 飞哪里去了,因为马航 MH370 航班关了应答器)

就像小偷行窃,往往不是公开的。

为啥民航区调用二次雷达?

传统二次雷达应答器​数百瓦 (W) 级别,一般工作距离约 370-460 公里(受限于地球曲率)

假定目标的反射面积 100 平方米,反射率是 10%,应答器功率是 250W,目标距离是 500 公里,一次雷达要多大的发射功率才能让捕捉到的反射信号跟应答器一样?

目标雷达截面积(RCS)σ ≈ A×ρ = 10 m²

一次雷达信号往返传播,遵循雷达方程:

应答器信号单程传播,遵循自由空间传播公式

划重点,看分母,一个跟目标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一个跟目标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

一次雷达接收信号 = 应答器接收信号”,即

得出:

π≈3.14、R=5×105 m、λ=0.25 m、σ=10 m2 代入:

R2=(5×105)2=2.5×1011 m2

λ2=(0.25)2=0.0625 m2

σ=10 m2

Pt1​≈104.90875×1013​≈4.91×1012W=4910GW

这是一个恐怖的功率,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PS:若应答器为全向天线(如通用信标应答器,无定向辐射),假定目标的 RCS 为σ,应答器功率是 Pt₂,目标距离是 R 公里,我推导出一次雷达的等效应答器功率公式为:

其他条件大家可以自行套入计算。

所以,

一次雷达必须用巨大的天线,通过天线增益来弥补输出功率的不足。

问题来了,天线增益本质是方向性,是通过缩小波瓣宽度实现的,这就缩小了单点检测宽度(当然,也提高了检测精度),这样,就缩小了覆盖面。

当然,实际上,覆盖面是扫描宽度,而不是波瓣宽度。

但是,在相同的扫描宽度下,如果如果波瓣宽度窄而扫描慢,则容易漏目标。

如果加快扫描速度,则单点扫描时间短,则单点捕捉能量下降,则又对接收器的灵敏度提出了挑战。

总之,

一次雷达的技术含量、成本、体积,都比二次雷达大得多。

像美国从本土轰炸他国那样开着应答器飞行毕竟不正常,那不是行窃,是警察拉着警报抓贼,太装了。

因为美国军民共用空域,所以在美国开飞机提心吊胆的。

当然,各国都有提心吊胆的事情。

中国的飞行员在中国飞行是防止被整治,在美国飞行是要防止碰撞别的飞机。

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不对,是不负人民不负军。

PS:

其实不光是很多军用机场留在繁华区,甚至天津空客的跑道建在滨海机场,商飞的跑道建在浦东机场。你在荒僻的地方建机场,工厂也要在那里,没人愿意去上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