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殿真的有冰窖能把冰块从冬天储存到夏天吗?原理是什么?

古代宫殿真的有冰窖能把冰块从冬天储存到夏天吗?原理是什么?

鞭临天下,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冰窖早在商代以前就已经开始有了…

不是什么高科技!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清代宫廷之内的冰窖藏有冰块两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的冰窖藏有冰块五万四千块,而德胜门外的冰窖,藏有冰块两万六千七百块,像是正阳门等京城很多地方都建设了冰窖,用来存冰块。

并且清朝的存冰技术与方法,与古代其实并没有进步之处。

现存的历代典籍还有如今的考古挖掘,都能够证明在很早以前的古代,人们储存冰块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早在秦汉以前,当时的统治者们就在自己的宫城内,为防暑降温和冰镇食品,建有一种叫凌阴的设施。

根据两年前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陶寺遗址考古队队长何弩先生发表的《陶寺遗址的水资源利用和水控制》一文中,首次向世人详细披露了:

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古陶寺人,利用低温冰镇原理在早期宫城建造了凌阴设施,直接把我国先民这项发明创造推到了史前社会。

据历史记载,当时的古人们在每年大寒季节,就开始准备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

凿下来的冰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那时候的冰窖一般都建在阴凉的地方,并且深入地下。

窖的上面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这样操作的冰块藏在冰窖里并不是不会融化,只是融化的慢一点,为了满足夏天的需要,冬天冰块的窖藏量会多 3-5 倍。

隋唐时期,窖冰技术更为进步,官府会发动大量人力,凿深井藏冰。这种冰井穿重壤之十仞(往地下挖十几丈深),用以贮存冰块。

但是,当时全长安城的君臣上下都要吃冰,用冰量日增,官府必须制定办法,量入为出。

在资治通鉴长编中,还保留一段冰块管理官员的报告:

当年冬天实收三万八千段冰块。

那时候每段冰块长度约在 28 到 31 厘米之间,若以中间数 30 厘米予以计算,则一段冰块体积约为 0.3645 立方米。

换算下来,唐代长安城一个夏天就要用将近十四万立方米的冰块!

但是当时长安人口最多时有一百万人上下。

这些冰还是未必够用。

在不够用的背景下,那时候有人就会自行挖私窖凿冰贩卖,以此营生。

并且对于冰的需求多了,就会导致冰的价格居高不下,所以有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的说法。

当然,除了传统的冷藏制冰以外,古人还有主动制冰的方式:

最早在唐朝的时候,人们在炼制火药时,无意中发现,硝石在遇水后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钾,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所以豪门贵族也会用硝石来制冰,不过这种夏造冰的方式肯定没有冬天储藏的大冰块好使(只要多挖点地窖,冬天多采点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