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通常在介绍野菜蔬果时会强调拉丁学名?

为什么通常在介绍野菜蔬果时会强调拉丁学名?

南宫晴,生活美学 | 植物园设计师 | 与花一起想开一点

你可能没办法根据拉丁名判断这玩意好不好吃,但是大概率可以通过作者懂不懂拉丁来判断 TA 写的靠不靠谱。

过去,人们的活动范围更窄,方言十里不同音,遑论植物名。

比如我爱吃这玩意↑

湖南叫它凉薯。

广东叫它沙葛。

福建叫它番葛。

其实它的学名叫豆薯(Pachyrhizus erosus)。

到这儿,是不是也就名字多些。

但……西南地区管它叫地瓜。

地瓜表示:你是谁?我和你不熟!

校门口焦香四溢的烤“红薯”,应该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吧!

去了北方念大学,管它叫地瓜。

来了上海工作,又管它叫山芋。

其实它的学名叫番薯(Ipomoea batatas)。

啊~这又说到了“薯”。

那就不得不提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也就是,土豆。

在部分地区被唤作洋芋或洋山芋,但因江湖地位更高,就没那么多争议了。

这三个又是洋、又是番,既是薯,又有葛的,共同点都是膨大的块状根或地下茎,而且都是外来货。在没有植物学科之前,人们只能根据已有认知,来拟定一些代称,当我们认识的植物越来越多后,代称也越来越乱。

Solanum/Ipomoea/Pachyrhizus,代表的是他们在植物学上的归「属」,完全不同!

土豆的地上部分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茄科,吃的是块茎。

金叶的甘薯,旋花科的叶长这形状↑

番薯(Ipomoea batatas)旋花科,吃的块根。

葛,豆科典型三小叶

豆薯(Pachyrhizus erosus)豆科,吃的块根。

你看,它们看上去那么近,实际又那么远。

目前真正研究“这是啥”的主要分为两拨人,植物的拉丁名也因此可以分为两截儿来看。

第一部分,种一级。

图中前两个框框为科名 - 属名,var.(变种)这一级别偶尔会有。

搞植物分类的,主要负责这部分,英文的资料现在一般以The WFO Plant List | World Flora Online为准,中文的我一般以中科院的数字化植物志iPlant 植物智@刘夙多识植物百科为准。

第二部分,品种级别。

IWGS 上的荷花品种

如果在拉丁名的后半部分出现打引号的'Xxx' 或者 大写的小写字体Xxx,前者一般是经各专类植物的国际登录权威机构注册的品种名称;后者是注册的商品名。

事实上,涉及到园艺品种时,分类学家和园艺学家、发烧友观点不兼容的情况很常见。

但说的真正的野生蔬果,常出野外、做分类学的人更有发言权。

而这部分人,是拉丁名用得最规范、相对比较严谨的人。

传统分类学,也是以形态为主,但是自从进入分子时代后,植物的分类也更讲究分子证据和演化路径。因此,拉丁名可以帮助我们厘清看上去相似的植物的实际关系,也可以帮助我们跨地界、跨文化的交流美食。

当然,现在有了前文中提到的数据库后,有基本的植物学功底的人都可以进行交叉验证求真了。

而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也可以据此在茫茫信息中,挑选出相对可靠的一部分。

这就是答主们介绍野菜蔬果时,附上拉丁学名的意义。

@知乎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