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嘛,这是打算拿木头炼丹。
确实有种古老的炼木工艺,
把木头放在隔绝空气条件下热解。
叫木材干馏。

主要用来生产木炭。
学会这技术,
穿越到古代混个柴炭司总管当当完全没问题。
在穿越当太监.....啊不炼木头之前,
咱先了解下木头由什么构成。
自然晾干的木材里一般有 12%-18%的水分,
其次就是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约占干重的 90%-95%。
剩下的就是乱七八糟的其他物质。
我们都知道,高温会使得木头产生分子链断裂、脱氢、脱羧、环化等反应,
最终由大分子变成小分子气体或易挥发有机物芜湖起飞。
正常燃烧的话下氧气管够,
几乎所有物质都会彻底反应,变成气体跑路,
剩点灰风一吹也就跟着跑了。
而干馏釜把氧气给掐了,想跑路只能自己想办法。
正所谓猫有猫道,鼠有鼠洞,
氢氧抱团飞升去,碳环结阵稳如山。
碳之所以能保存,主要依靠的就是碳片段堆叠形成固体碳。
咱看下木头的不同成分在高温热解时会发生什么。

首先是纤维素,纤维素比较正规,
由六碳糖(β-D - 葡萄糖(C₆H₁₂O₆))组成,
骨架是由 6 个碳原子通过 C-C 组成六元碳环,这个结构本身比较皮实。
多个单元通过糖苷键(-C-O-C-)链接,组成连续的碳链骨架。

高温会使糖苷键先断裂,虽然此时碳链从长链变成短链,
但实际碳并没太大流失。而 H,O 开始大规模流失。
当温度进一步升高,
纤维素里含碳短链或碳环会通过 C-C 键相互缩合,堆叠在一起,形成更稳定的芳香族碳环结构。
最终彻底留下,成为木炭。
由于纤维素在这个过程中损耗比较大,所以产炭效率并不高。
而半纤维素属于杂牌军,
核心单元是五碳糖和少量六碳糖,主链短,侧链多。
热解一开始就很容易被打的一哄而散,然后各自为政,然后化整为零遁入尘烟。
强度不咋地,分解第一名。
所以半纤维素烧碳能留下的非常少。
最后是木质素,
它和前面俩完全不同,是由苯丙烷单元构成,
核心是由 6 个碳原子通过共轭大 π 键相连组成的苯环,
要知道,苯环在芳香族碳环里都是稳如老狗的天花板。
所以即使在高温环境下,
不动用强氧化剂或催化剂也很难撼动苯环结构。
最终这些碳元素成为木炭的主要构成部分。
当然了,干馏釜也不会让逃逸的小分子物质逍遥法外。
在外部有专门的冷却收集装置,
通过冷却会产生木煤气,木醋液,木焦油三种副产物。
木煤气热值太低,利用价值有限且污染环境,一般会直接送回锅炉烧掉。[1]
木醋液和木焦油成分复杂,虽然有用,但是产量不多,单独回收处理成本也比较高。
有些工厂会通过雾化也送回锅炉烧掉。[2]
总之,就算跑了,也难逃被烧。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弄的是液态木头,木炭明显不合格。
那还得继续加温。
木炭虽然主要是由炭组成,但是本质还是干馏后剩下的骨架,处于无定型状态。
当温度升到 1400°C 之后,
铁骨铮铮碳骨架也感觉有点遭不住,开始塌房。
碳原子慢慢重新排列,坐成一排,形成了六边形单层结构的石墨。
一般高纯度人造石墨就是在 2500°C-3000°C 环境下产生的。

当温度升到 3642℃以上的时候,
石墨也有点遭不住,直接两眼一翻到了升华点,
变成气态跑路了。
也就是说,由于碳在常压下没有熔点,
所以在常压下甭管多少度也变不成液态。
那碳就没液态吗?
也有,咱可以参照下碳的相图。

已知钻石是在 5-6 万大气压和 1300-1600°C 的高温下形成,已经属于极端条件。
而相图里碳的液相区还在金刚石相区后面,甭管是所需压力还是温度都高的可怕。
更更更极端。
所以有手搓液碳的本事,
不如搓点钻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