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个想起了仇池山。
仇池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大桥镇,海拔 1791 米,相对高度 793 米,三面环水,一头衔山,西汉水和洛峪河在山下交汇,山峰四面峭壁陡立,山势险绝。但是山顶之上,却是一片平原,地势平坦,南北长约 6 公里,东西宽约 3 公里 ,上有良田千余亩,且多有泉水,据古籍说,共有 99 口泉池,水源充沛。此外山上有盐土,可以煮盐。——山上田地面积,按古代田制计算,足有百顷,故此仇池山又名“百顷山”。
有耕地、泉水、食盐,从而形成了一个足以自持的农耕环境,且四面奇险,外人难入,传说中的桃花源不外如是。
《水经注》如此描述仇池山:
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壶。高平地方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峨,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
正是凭借这种险绝的地形、足以自持的环境,氐杨部族在此割据 300 余年,称雄一方,屡兴屡灭,屹立不绝。
汉末建安年间,氐人杨氏部落在其渠帅杨驹的率领下从天水略阳迁徙至此,历经多年经营,至西晋时,司马炎赐杨氏首领杨飞龙“平西将军”号,并准许其率部还居略阳。杨飞龙无子,过继外甥令狐茂搜为子,称杨茂搜,继承其位。关中氐帅齐万年起义,杨茂搜趁机率部迁回仇池以自保,从此掀开了杨氏割据仇池三百年的历史大幕。
杨氏在陇南地区,先后三百年间,共建立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政权,其中前仇池国都城即建在仇池山上,仇池山成为了杨氐政权政治、军事的中心根据地。《南齐书》云:“氏于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践皆为板屋土墙,所治处名洛谷。”

直到杨坚篡周的前一年,仇池余脉阴平国才被灭掉,杨氏最终落幕。但仇池山的奇瑰,依然对文人士大夫有着莫大的吸引。
杜甫从秦州赴蜀中,路经仇池山,写下了千古名句《咏仇池》: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旧注,世传仇池穴出神鱼,食之者仙。)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仇池山有泉九十九眼。此云十九泉,乃诗家省字之法),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苏轼在《和陶桃花源》诗序中说:
予在颍州,梦至一官府,人物与俗间无异,而山川清远,有足乐者。顾视堂上,榜曰仇池。觉而念之,仇池武都氐故地,杨难当所保,余何为居之。明日,以问客。客有赵令畤德麟者,曰:“公何问此,此乃福地,小有洞天之附庸也。杜子美盖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他日工部侍郎王钦臣仲至谓余曰:‘吾尝奉使过仇池,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假的,但仇池山,那可是真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