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真的是我的领域之一,我曾经是一名时间频率工程师,可以操控时间的快慢,手上满是膜法。
+1 秒!

这个问题还不适合用提问者所描述的“机械误差 VS 芯片授时”来比较,因为这中间差了好几代技术。
机械表(所有的,不管多贵)——石英(水晶)表(所有的,不管多便宜)——原子钟
每一步都是遥不可及的差距,科技代差的碾压。
最后,因为导航卫星携带高精度原子钟,我们才能有芯片授时。
这里提出两个概念,后面需要用:
一是频率 f,频率与时间互为倒数,即
举个栗子:
如果 1 秒钟运行 10 次,那么我们说每次的时间为 0.1 秒,而频率为 1/0.1=10;
当然,如果 10 秒钟才运行 1 次,那么我们说每次的时间为 10 秒,而频率为 1/10=0.1。
第二个是频率稳定度,
假设你的标准频率为 f,但你的设备最大的偏差为 f+Δf,
那么设备的频率稳定度
什么意思呢?
我们以机械表为例,假设一个机械表平均一天差 1 秒(这个精度对于机械表已经非常高了),
那么,一天一共 24 小时,计 86400 秒,
,一般用科学计数法,1.16e-5,
量级,或 10ppm。

人类在时间频率上的一个大突破,在于发现水晶晶体的压电效应。
这里是晶体物理学的内容,
简单说来,你给水晶一个力(应力),水晶表面出现电(电荷);
反之,你给水晶两边加电,水晶会出现机械变形。
于是,我们取特定角度切割出的水晶晶片,当给晶片加交流电时,晶片可以出现机械振动。
当加到晶片谐振频率时,产生振幅较大的压电谐振。在此之后加上正反馈电路,输出稳定的交流振荡信号,并由此产生特定的频率。
虽然大家俗称石英晶体振荡器(晶振),但实际上都是高纯度的人工水晶。(有一些杂质的叫石英,纯度高的叫水晶)
古代可能水晶比较稀有珍贵,现代工业加持下,人工水晶早已白菜价,不然晶振肯定无法廉价推开。
通常,最糙的普通晶体振荡器制作的时钟,其频率稳定度在
量级,或 10ppm,与高端手表计时能力无异。但最廉价的电子表才几个钱啊,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这还没完,有温度补偿的晶体振荡器制作的时钟,其频率稳定度在
量级,或 0.1ppm,相当于高端手表上百倍的精度,手表一天差几秒,这样的时钟几百天差几秒。
而恒温晶体振荡器制作的时钟,其频率稳定度在
量级,或 0.001ppm = 1ppb,相当于高端手表上万倍的精度,手表一天差几秒,这样的时钟几万天差几秒(注意人的寿命不过几万天)。
注意到,在物理学中,1 秒的标准定义是:
铯 -133 原子不受干扰的基态超精细跃迁的频率,取 91 9263 1770 个周期,即为 1 秒。
这是数十年来物理学家们探索到最稳定的时间计量方式,那么,用原子跃迁频率计时,也一定是最准确的计时方式,这就诞生了——原子钟。
原子钟的物理学原理比晶振更复杂,直接上结论:
原子钟的时钟,其频率稳定度目前普遍在
量级,个别极端精确的已经到了
量级,相当于高端手表十亿倍的精度,原子钟一天差0.0000000000000001秒(数数看),想要差 1 秒,需要千亿年量级(对不起,宇宙还没那么久的时间)。

原子钟个头很大,哪有带着原子钟四处走动的。
导航卫星的普及,使得太空授时成为常态。
导航卫星测量距离需要精准的时间差,因此往往装备多台高精度原子钟。
因此,导航卫星的副产品就是——北京时间,为您报时!
于是,包括我们的智能手机在内,诸多智能装备有了芯片授时的功能,只不过,那些精准的原子钟,高悬于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