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哪些比较「有意思」的古生物名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你见过哪些比较「有意思」的古生物名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古明地恋,知乎古生物区指定fuli姬,头足纲厨+恋厨

1:娲皇始源大花蚤 Archaeoripiphorus nuwa

这个又长又中二的名字是一种长度只有 15.5 毫米的小型甲虫……

2016 年,台湾大学昆虫学系学生萧昀于广州中山大学交换期间,与中山大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发现了一种大花蚤科 (Ripiphoridae)甲虫的化石新种,是已知大花蚤科年代最古老的化石纪录,产于约为 1.65 亿年前中侏罗世的内蒙古森林。本件化石的年代早于过去依照分子序列推估大花蚤科的起源时间,将该科的历史向前推进至侏罗纪中期。后来研究团队将该种依照中国神话的创世女神女娲命名,称为娲皇始源大花蚤。

化石及复原图

2:乌鸦翼龙:一条鱼

乌鸦翼龙属(属名:Gwawinapterus)是中生代辐鳍鱼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西部海道。最初被认为属于翼龙目的帆翼龙科,近年研究显示它们是不属于翼龙类的其他脊椎动物。

这个属的模式种是皮氏乌鸦翼龙(G. beardi)。属名意为“Gwawina 的翼”,在当地原住民夸夸嘉夸族的语言里,“Gwawina”意为乌鸦,因为这个化石的头颅骨类似当地原住民的乌鸦面具;种名则是以参与挖掘、保存化石的 Graham Beard 为名。

但在 2012 年的一个帆翼龙科头颅骨研究,则质疑这个加拿大标本是否是翼龙类。英国古生物学家麦克·维顿(Mark Witton)研究这个头颅骨的牙齿替换率,发现乌鸦翼龙的牙齿替换模式相当特殊,旧牙齿下方是预备替换的新牙齿,而其他翼龙类并没有这种现像。这显示乌鸦翼龙可能是不属于翼龙类的其他脊椎动物,可能是生存在当地的鱼类,如蜥齿鱼亚科 Saurodontinae。

乌鸦翼龙的化石与复原

3:听起来像东北话的古蓟子

古蓟子(学名:Palaeocoma)是一属已灭绝的蛇尾,其化石主要分布在欧洲。它们的盘很小,为五边形,五条长而弯曲的腕上有四列几乎同样大小的骨板,盘由十个位于上部表层巨大的珍珠状骨板和下部五个骨板组成,生活在海底的淤泥上。

奇怪的棘皮动物命名还有小蛸枕:

小蛸枕(学名:Micraster)是一属已灭绝的海胆,其化石分布在非洲、南极洲、欧洲及北美洲,它们是白垩纪海胆最高级形式的一种。这种心海胆的后部是尖的,并有突出的前部凹口。五条花瓣状步带狭窄且很短。它们生活在海底的软泥中,利用前部凹口将泥流送入嘴中以摄取食物。

这种海胆还挺有名的(对白垩纪海洋爱好者来说)


4:玩具翼龙:随意的命名和死法

玩具翼龙(Ludodactylus)是翼龙目翼手龙亚目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巴西塞阿腊州的克拉图组(Crato Formation),年代为白垩纪的阿普第阶。

在 2003 年,埃伯哈德·弗雷伊(Eberhard Frey)将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是席氏玩具翼龙(L. sibbicki)。属名在拉丁文意为“玩具的手指”,因为这个新属非常类似无齿翼龙、但又具有牙齿,这种外表构成类似典型的“翼手龙玩具”而得名。

这种翼龙不止名字随意,死因也非常随意:它的正模标本(编号 SMNK PAL 3828)是一个缺少头冠的颅骨,上颌骨之间有个丝兰的叶子,叶子的边缘磨损,可能这只动物在生前吞下这片叶子,结果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可能因此无法顺利进食而饿死。玩具翼龙的头骨至少有 66 公分长,但详细体型仍未知。

玩具翼龙的头骨,下方为丝兰的叶片

5:以保存方式命名的雕纹鱿鱼

雕纹鱿鱼(学名:Glyphiteuthis)是一属已灭绝的头足类。生存在白垩纪的海洋中。其学名是由“glyphi”(雕刻的)和“teuthis”(鱿鱼)两单字组成。由于经常发现外皮保存良好的雕纹鱿鱼化石,且其外皮有着斜纹雕刻痕迹,因而得名。

同样的,还有最著名的难逃泥潭龙(Limusaurus inextricabilis):一种发现于中晚侏罗世石树沟组的角鼻龙类西北阿根廷龙科恐龙,是东亚发现的第一种角鼻龙类,因为集中发现死于泥潭中的化石,从而得名。


6:以身体特征命名:奇泳目、巨脉属、节胸属

奇泳目(学名:Aeschronectida)是一类已灭绝的类似于虾蛄的甲壳类动物,生活在密西西比纪蒙大拿州

巨脉属 ,即巨脉蜻蜓(学名:Meganeura monyi),又名大尾蜻蜓或巨尾蜻蜓,是 3 亿年前石炭纪一种已灭绝昆虫,外型与现今的蜻蜓接近,两者有亲缘关系。翼展范围自 65 cm(25.6英寸) 到超过 70 cm(28 英寸),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曾出现最大的飞行昆虫物种。它们是掠食者,以其他昆虫及细小的两栖动物为食物。

节胸属,即节胸蜈蚣属,是史前的倍足纲动物,即现今蜈蚣及马陆的远古亲属。虽然名叫节胸蜈蚣,但是实际上比起蜈蚣节胸属与马陆的亲缘关系较近。节胸属成员的体型范围在 0.3 至 2.3 米(0.98 至 7.55 英尺)之间,宽度则可达 50 厘米(1.6 英尺)。生存于 3 亿 4000 万至 2 亿 8000 万年前的石炭纪晚期,分布在北美洲及苏格兰。它们已知陆地上最大型的无脊椎动物,相信只有少数的天敌。


7:奇怪命名的地大动物

地大动物(学名:Didazoon)或称地大虫,是古虫动物门的一属,发现于云南昆明大板桥镇的筇竹寺组玉案山段。属名中的“地大”为中国地质大学的简称,种小名则是表扬中国地质学家郝诒纯,以感谢其对挖掘工作的鼓励。地大动物体长约 20 厘米,特征:躯体明显分为前、后二部,躯体前部分为 6 节,口部宽大,腹部边缘平坦。躯体前部的两侧各具代表鳃囊的 5 个卵形构造,各具罩状开口,似与躯体内部相连。躯体后部(尾部)分为 7 节,呈宽叶形。内部解剖显示食道在躯体前部膨大,而在后部呈细窄而直( 偶尔盘旋 )的肠状。前部沿腹部发育的深色索状物可能是它的内柱。


最后是一些海百合的奇特名字:

底海百合 Benthocrinus

脊海百合 Saccocoma

囊海百合 Marsupites

钵海百合 Scyphocrinites

始海百合 Eocrinoids

底海百合
脊海百合
囊海百合
钵海百合
始海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