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也会蜇同类,就像打架那样,在搏斗中用蜇刺发动攻击。
首先,需要注意,并非所有蜜蜂个体都有螫针:
1.工蜂,有螫针,会用螫针反击一切外来入侵者;
2.蜂王,有螫针,但螫针只有与其他蜂王搏斗,或杀死王台中的幼年蜂王时才会使用;
3.雄蜂,没有螫针,更不会用螫针行刺。
因此,蜜蜂同类间的“互蜇”行为,只发生在以下 3 种情况下:
A.工蜂间用螫针互相攻击。通常发生在蜜源枯竭期,由不同蜂群互相盗蜜引发;
B.工蜂用螫针攻击蜂王。通常发生在新蜂王“婚飞”归来,认错巢门、错投他群引发;
C.蜂王用螫针攻击其他蜂王。通常发生在分蜂期,先出生的新蜂王会立即寻找即将羽化的王台,在王台上咬破一个洞,再用螫针杀死王台中的“妹妹”们;若有两只蜂王同时出生,就会立即厮打在一起,并毫不吝啬地使用螫针互搏,最终只留下一个获胜者。




由于每个蜂群会用拥有独特的“群味”,来自不同蜂群的个体进入另一不属于自己的群体时,会被“识别”出来,就会引发排斥性攻击行为。
此外,养蜂人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如直接将不同箱的蜂群进行合并,引发工蜂间互相攻击(情况 A);诱入外来蜂王时,外来蜂王与蜂群“群味”未彻底融合,就容易发生工蜂攻击外来蜂王的行为(情况 B);或误将双王群的隔王板抽去,导致两只蜂王“见面”,也会引发两只蜂王的决斗(情况 C)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情况 B 与 C 只在特殊时期才会发生,蜜蜂同类间真正容易发生“打架”的情形,是情况 A,也就是不同蜂群间的工蜂,因迷巢或盗蜜引发的厮杀。
迷巢是指一些工蜂在飞出巢后,由于一些因素,错飞入其他蜂巢的现象。迷巢对于蜂群的危害并不大,毕竟只是少量的个体行为,只在蜜源枯竭期,迷巢蜂才会遭到驱逐或围杀。
在自然状态下,蜜蜂在树洞、岩缝等洞穴结构中筑巢,蜂群彼此相距很远,且不同蜂巢特征非常明显,蜜蜂也就很少会飞错蜂巢。因此,迷巢现象几乎只发生在蜂箱密集摆放的人工养蜂场里。


盗蜂是指在蜜源枯竭期(秋末),相邻的蜂群就会想着通过捷径获得蜂蜜,把别人家的蜂蜜“搬”到自己家,就像人类社会中的小偷或强盗那样,蜂农称之为“盗蜂”。
正是在蜜源丰富的春、夏季节,蜜蜂大量采集花蜜,酿造成为蜂蜜,并将蜂蜜储存在蜂巢中,如此丰厚的糖类储备,自然会吸引嗜蜜的动物,如蚂蚁、胡蜂、狗熊等,甚至其他蜂群的同类觊觎这些美味。
也正是在外界蜜源枯竭期,蜜蜂彼此间防备心理甚强,显得很凶,巢门处也会安排大量工蜂主动守卫,一旦守卫蜂发现入侵者,轻则立即驱逐,重则发动反击,并召集同伴前来击退入侵之敌。双方工蜂会互相抱住对方,扭打在一起,并用螫针攻击对方。同时,由蜇针释放的报警信息素也会召集更多同伴加入战斗。

因此,蜜蜂的螫针不仅会蜇外来入侵者,也会用于同类间厮杀。只不过在一年的大多数时间里,来自不同群体的蜜蜂都能够和平相处,养蜂人也会尽力避免蜜蜂间的“打架”行为,尽量将这种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