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称聊天一连串「哈」才算开心,会用「爱你」代指谢谢,语言表达为什么越来越夸张了?

网友称聊天一连串「哈」才算开心,会用「爱你」代指谢谢,你会这样用吗?语言表达为什么越来越夸张了?

隐身的国王,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心理写作撰稿人,擅长疗愈青少年内心世界

你说的“夸张”,我们在语言学上有个更学术的名字 ——“语言通胀[1](Linguistic Inflation)。它就像货币通胀一样,当“谢谢”和“哈哈”这类词因为被过度使用而失去其原有的情感分量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发行”面值更大的新词,就像“爱你!!!”和“哈哈哈哈哈哈”。

表面上看似是玩家癫了,但实际使用起来另有奇效。

01 线上交流的“先天性缺陷”,倒逼出了“补偿型夸张”

其实面对面的交流,它有很大一部分的情感信息是依靠表情、语气和肢体语言进行传递的。就像你和朋友聊八卦,为了更加贴切的形容出自己的情绪,你可能会选择做出夸张的五官表情,手舞足蹈的动作等等。但线上的文字,它是苍白无声的。

甚至你发自真心的打出一个“好”字,对方可能看成是冷漠;你礼貌性地回“哈哈”,对方可能觉得你在敷衍。所以为了对抗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只能给语言打上“强心针”。

  • “谢谢” → “谢谢你呀!” → “感谢!!” → “爱你!!”(一种情感上的“超额付费”)
  • “好笑” → “哈哈” → “哈哈哈哈” → “笑到我家猫怀疑人生”

你看,上述我举得这两个例子,从原始的文字表达逐步升级为夸张的语言表达,其本质上就是我们在用词汇的强度,去补偿媒介的冰冷。

那我再举个例子,日常生活中的“恩”这个字。我们现在回复文字“恩”“啊”“哦”之类的应答语气词的时候,会只回复这一个字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如果你只回复一个字,久而久之对方会觉得你高冷,要么觉得你难以沟通,敷衍。所以一般的回复通常是“恩恩”,或者“嗯嗯”,还有“蒽蒽”。那从“恩” → “嗯” → ”蒽“这三个的回复进化来看,不只是多了个偏旁部首,更多的是多了一份情感表达。

这和过去的“ok”到现在“okk”一个道理,多出来的这“k”,就是多了一份俏皮和可爱。

02 语言的发展也是存在“内卷”文化的

语言的核心是什么?是表达。但是这份表达,它是分层及的,分年龄阶段的。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非常值得一看的,因为很多内容和表达它都不是在明面上的,都是潜台词。

就像每天晚上的新闻联播,你真的看懂了吗?(这里稍微有点跑题,我们回归正轨。)

我想重点提及的是“分年龄阶段”这个环节。你想,当你进入一个年轻的圈子,使用他们特有的“行话”(比如用“爱你”代替谢谢),那这是不是在告诉对方:“我是自己人,我懂你们的规则。”

从心理学角度去看,这样的沟通方式就是一种高效的身份验证和归属感建立的方式。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圈层的“社交许可”。

当然,这种表达方式远不止是沟通,更是一种身份标识(Identity Marker)。

用它,你就是在宣称自己属于“潮”、“懂梗”、“网络原住民”这个群体;不用,那可能你就要被归为“老一辈”或者“局外人”。就像很多年前的火星文,一时间我都恍惚了,这都啥玩意,根本不认识。但是你能否定它吗?显然不能。

03 注意力经济:不出格,就出局

—— 问:为什么现在很多很多人都在做自媒体?
答:为了变现,为了火。
—— 问:如何火?
答:标新立异,做别人没有的。

所以不论你的文章也好,还是你的视频也罢,关键在于内容和画面感。尤其在信息爆炸的社交媒体上,平淡的表达就等于隐形。你的朋友圈、微博就是在和无数人争夺有限的注意力。这一点恰恰能够回答为什么很多人精心去“备战”朋友圈。

此时,作为参与者,我们需要更强烈、更个性化、更有记忆点的表达(比如“我直接暴风哭泣”),它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社交货币”。因此,它更容易获得点赞、评论和转发,这也恰恰是一种高效的自我呈现和存在感强化的策略。

以上~

Remember me,

我是隐身的国王,可这里的国王不隐身。

下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