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作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分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对物种进行鉴定是需要有依据的,而很多时候这些定科、定属、定种的依据,是隐藏在细节中的
我来给你们举几个例子:
下面的两只昆虫,分别属于茧蜂科(Braconidae)(左)和姬蜂科(Ichneumonidae)(右)

↑左边是茧蜂科刻柄茧蜂属(Atanycolus),右边是姬蜂科凿姬蜂属 (Xorides)
茧蜂和姬蜂都属于拟寄生蜂,都会拟寄生别的昆虫,两个科里的许多物种外观相近,都有着细长的身体,长长的触角,以及长长的产卵器
两者的外观如此相近,那要如何区分茧蜂科和姬蜂科呢?
——一个常用的办法是:看翅脉

↑茧蜂(上)和姬蜂(下)的翅脉对比

↑茧蜂的翅脉(左)和姬蜂的翅脉(右)
如上图所示,我加粗描黑的部分,右边姬蜂的翅脉中间有一个类似于“马头”的图案,而左边的茧蜂只有一个棱形;右边姬蜂“马头”嘴边还有一个密封起来的小室,而左边的茧蜂没有
所以即使某些茧蜂和姬蜂长得非常相似,但一旦看了翅脉,就能通过翅脉上的细节将两者区分开来
又比如下面的两只昆虫,分别属于步甲科(Carabidae)(左)和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右)

↑左边是 Murky Ground Beetle (Harpalus caliginosus),右边是 Obscure darkling beetle(Eleodes ibscura)
步甲和拟步甲分属于两个亚目下的两个不同科,两者的亲缘关系差别巨大,但是其中一部分物种的外观极为相近
那要如何区分步甲科和拟步甲科呢?——一个常用的办法是:看跗节

↑昆虫的腿部结构
昆虫的腿是有好几节组成的,包括股节(相当于大腿)、胫节(相当于小腿)和跗节(相当于脚)
不同昆虫不同腿的跗节的节数是存在不同的,这种节数组合被称为跗节式(tarsi formula)
步甲的前腿有 5 个跗节,中腿有 5 个跗节,后腿也有 5 个跗节,所以步甲的跗节式是 5-5-5
拟步甲的前腿有 5 个跗节,中腿有 5 个跗节,后腿则只有 4 个跗节,所以步甲的跗节式是 5-5-4

↑上面两只甲虫后腿跗节数对比,左边的步甲有 5 个跗节,右边的拟步甲只有 4 个
——通过后腿跗节的数量这一细节,我们就可以轻松区分步甲和拟步甲
又比如下面的两只昆虫,分别属于叶甲科(Chrysomelidae)(左)和天牛科(Cerambycidae)(右)

↑左边是芦笋斑点叶甲(Crioceris duodecimpunctata),右边是马利筋红天牛(Tetraopes tetrophthalmus)
叶甲和天牛同属于金花虫总科(Chrysomeloidea,即叶甲总科),部分物种的外观是比较相近的
与此同时,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一些细节,区别叶甲和天牛——比如叶甲的触角一般较短,而天牛的触角一般较长(通常至少超过体长的一半)
又比如叶甲和天牛的眼睛形状不同:

↑芦笋斑点叶甲(左)和云斑白条天牛(右)的眼睛对比,我描黑了
叶甲的眼睛通常是中规中矩的圆形或卵圆形的;而天牛的眼睛通常存在缺刻,类似于月牙形,并且天牛的触角会从月牙形缺刻的位置长出来
——通过触角和眼睛的细节,我们就可以轻松区分叶甲和天牛
我举上面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为的是说明在分类学、生物多样性上,细节的重要性
正如我一开始说的那样,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张真实的照片,无论它拍的如何,无论观看者能不能看出来,都是存在着海量的细节的
从这些细节里,我们可以读出无数的信息——比如通过口器判断食性,通过触角结构判断寻偶方式,通过腿的结构判断运动模式,通过身体的图案判断生活环境…诸如此类
而 AI 生成的图片里,是不可能存在这么多且这么精准的细节的

就比如图书中的这张“天牛”,它的腿部结构、它头部结构、它的触角结构…一旦仔细看,就会发现大量的细节错误
硬要说的话,确实是能看出来是“天牛”,可这图片看得我…真是浑身难受
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感觉在看“伪人”
我可以理解不用真实昆虫图片——版权相关问题;可以理解不用真实建模——工作量太大
但与此同时,我无法接受像这样简单粗暴的 AI 图片生成,在我看来这种行为透露出的是出版方对于科学、对于知识的轻视和傲慢
俗称糊弄人。
说真的,这还不如用简笔画呢

我甚至觉得上面这些简笔画对于昆虫类群关键特征把握的都比图书里的 AI 生成图要好
现代是在进步,AI 的潮流也是无法规避,且无需刻意躲避的
AI 是一种好用的工具,但人类应该是使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所裹挟
最后我发表下自己的看法:但凡出版社对于科学和知识还存在些许尊重,应该都做不出这样一本书来
我很不喜欢。
以上
©犬君拌汪酱 2024 年度新知答主,知乎认证生物学、动物学、昆虫学优秀答主,快来关注这条人畜无害的生态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