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多次培育和选择的结果。
才让香蕉的皮变薄了。
这是野生的香蕉。
可较为直观地感受一下籽多肉少皮又厚的画面。

当然。
即便是在今天常见的食用香蕉品种中。
也有皮比较厚的,比如南洋红香蕉。
这种香蕉在马来西亚很常见,于 2001 年被引入我们国家的广西一带种植。

它们的蕉皮就明显厚一些。
不容易碰伤,整体更耐储存。

很多我们今天经常打交道的蔬菜瓜果。
它们在野外状态又或者驯化早期。
都离我们所熟知的形象和味道有着明显的差距。
就下面举的一些例子来看,说一声差距巨大也不为过。

玉米起源于墨西哥的大刍草(这类禾本科类蜀黎属植物也叫墨西哥野玉米)。
因为这层缘故,
当地的印第安人在过往的生活里,
一直把大刍草尊称为“玉米之母(marddemaize)”。

这是从大刍草到玉米的漫长培育路线。

发现之初。
谁能想到有那么一天。
这类植物的果实能被培育成世界多国多地的主粮之一呢?

西红柿。
起源于南美洲。
它在当地有一个奇怪的名字:狼桃。

野生状态是这样的。
刺很多,小小个儿,植株散发出强烈的劝退气味。
尽管西红柿较早就实现了驯化。
十六世纪初更从墨西哥传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多个国家。
但真正拿去做食用方面的栽培,搞上餐桌。
时间已去到十八世纪中叶,距离它流动出国,已过了两百多年。
1708 年,清朝的汪灏增删《广群芳谱》,提到了番茄(西红柿)这种舶来品,当时的风气是把番茄当花花草草来种养,那些果实的味道还比较奇怪,并不适合吃。
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

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番茄汁、番茄炒蛋等美味佳肴。
并不是从来便如此的事。
它们的味道里面浸泡了无数前人的汗水。

胡萝卜。
原产于亚洲西部(也有说是中部的)。
栽培历史悠久。
一开始是拿它们的种子搞香料用,以及拿它们本身当饲料。
胡萝卜包括许多野生的和栽培的,出现在欧洲、北非、西南亚和中亚,最古老的栽培种形成中心在阿富汗,它们的特征是含有花青素,块根呈紫色……
——《栽培作物及其变异中心词典》
在瑞士湖边居民遗迹中发现化石状态的胡萝卜根,因而认为栽培胡萝卜的起源很古老……
——《栽培植物的起源》
胡萝卜于 12 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四百年后,经由我们国家传去日本。
恩……
然后上图是胡萝卜的祖先……

驯化后的胡萝卜。
出现了黄色、紫色、白色、红色(含番茄红素)等不同颜色的亚种。
西方含胡萝卜素的胡萝卜起源于东方含花青素的胡萝卜,而东方含花青素的胡萝卜可能是由阿富汗含花青素的 D.carota 种的亚种 ssp.carota 演变发展而来的,人们选择肉质多、皮光滑、根的分叉少,颜色可能是紫红色或紫罗兰色,从浅到深不等……
——《作物进化》
七十年代出版的《植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曾这么描述道,在中亚起源地中,胡萝卜的一些颜色突变情况,并提到当时的白色胡萝卜用途有二:一是拿去当饲料,二是供时人食用,
……在流传过程中,由于颜色突变,产生了黄色胡萝卜(含有叶黄素及杂色素),渐渐成为饲料。由黄色胡萝卜颜色突变,又产生了白色胡萝卜,白色胡萝卜除用作饲料外尚作食用。因此,在中亚细亚起源地是紫色的、黄色的和白色的二年生胡萝卜的初生基因中心。

最原始的胡萝卜是含有花青素的紫色胡萝卜。
起源地是阿富汗。
而今天这一种为世人所熟知的经典橙 / 橘色(含有胡萝卜素的)胡萝卜。
始于 17 世纪荷兰人的一番专门选育和栽培——他们国家推崇橙色。
因整体的质量好,口感棒。
再加上当时的荷兰国国力猛,四处搞贸易(也搞掠夺和殖民)。
橙色胡萝卜于是渐渐流行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玉米、香蕉、西红柿、胡萝卜等同名词条、
刘艳春《从大刍草到玉米》
《走进科学之 荷兰人为啥这么爱橙色?》
中国农业出版社回答的问题,胡萝卜的起源是怎样的?
其他食物类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