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否无法想象出没见过的东西?

西蒙,数字化生存。

在鼠标出现之前,人机交互的方式主要是打孔卡、命令行和轨迹球等,效率很低。

一个叫恩格尔巴特的美国工程师提出:如果屏幕上有个小光标,并用移动设备拖动它,会不会更快?

这一想法在当时很超前,因为计算机用户习惯文本指令,鲜有人理解“光标拖动”的概念。

1963 年,恩格尔巴特带领团队开始研究人机交互原型。

他们尝试了各种奇怪的方案:头部指针(头动控制光标),膝盖开关(膝盖轻触移动),光笔(拿笔点屏幕),脚踏板(控制方向)等。

最后,一名工程师比尔·英格里希制作出一种木质小盒子,里面有两个相互垂直的滚轮,上面有一个按钮,底部能在桌面上滑动。

恩格尔巴特给它取名“Mouse(鼠标)”,因为后面拖着尾巴一样的线缆。

那一年是 1964 年,没人觉得这个小玩意有前途,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是未来所有电脑的入口。

1968 年,恩格尔巴特在旧金山的一场科技会议上,进行了长达 90 分钟的历史性演示。这场演示后来被称为“The Mother of All Demos(所有演示之母)”。

The Mother of All Demos, presented by Douglas Engelbart (1968)

恩格尔巴特移动小木盒,屏幕上的光标跟着动,当他点击时,文本高亮,菜单弹出,观众一片惊呼,因为这远超当时批处理和命令行交互的认知。

那天,他演示了:

  • 鼠标操作(实时移动光标)。
  • 超链接(点击跳转内容)。
  • 文本编辑(实时修改文档)。
  • 屏幕共享和视频会议(通过网络连接)。
  • 协作工具(多用户编辑)。

但是,恩格尔巴特的发明太超前。他没有资源推广,更没有商业模式。

1970 年代,他的实验室被拆分,他的研究被边缘化。

直到 1973 年,施乐成立了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他们吸收了恩格尔巴特的理念,开发出第一台整合鼠标、图形界面和图标的电脑——Xerox Alto。

这是第一台真正能用鼠标点图标的电脑。

但施乐高层也没看懂,觉得这玩意太贵太小众,没市场。

1979 年,关键人物登场。

乔布斯参观施乐 PARC 实验室,看到工程师用鼠标操作图形界面时,当场震惊,坚信这将是未来计算机的雏形。

4 年后,1983 年,苹果推出 Lisa,1984 年推出 Macintosh,将鼠标和 GUI 带入大众市场。

1985 年,微软发布 Windows 1.0,借鉴 GUI 和鼠标,加速其大众化。

于是,恩格尔巴特的鼠标,成为全球每个人与电脑的交互之手。


苹果公司做过哪些鲜为人知的努力?如何评价谷歌?SONY 到底有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