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感觉北京不像是一个东亚城市?

为什么总感觉北京不像是一个东亚城市?

荀晓,越南人口大学研究僧

其实北京不是不像一个东亚城市,北京也并不是莫斯科那一风格的,甚至也不是洛杉矶那一风格的。

北京的特点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他作为一个具有庞大人口国家的首都,资源的吸取性基本是无限的,这也就导致北京根本没什么风格可言,更多的是一种资源的堆砌。

比如拿大学来说,目前一共 115 所 211 大学,北京一个地方,占了 26 所。

这些 211 大学里面,25 所是部属高校,只有北工大一所是北京的市属高校。

那么这 25 所部属高校和其他非 211 部属高校扎堆在哪了呢?

这张图上只列出了一部分,中青政这类学校都没标出来。

而清华和中国农科院之间,是中国科学院的很多研究所,这个也没标清楚。

北京的部属高校,以北京北站为一个扇把,沿着南长河一直到北五环然后再沿着京藏高速,画了一个扇形。

这种大学密集式建设的规划会出现在东亚城市吗?

甚至,会出现在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吗?

很显然不可能。

即便是波士顿,也没有这么密集的把大学和科研院所分配在一个区域。

波士顿大学分布图

北京大学密集分布,主要是在 50 年代以后,各种大学扎堆,院校调整的,延安系的,加上重新组建的,各种各样的高校突然一下子出现,齐聚北京,由于时间上比较紧张,最终导致了大学的扎堆。

这在绝大多数城市,肯定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在 10 年之内一下子冒出几十所大学来。

此外北京的筒子楼,也相对比其他城市要多很多。

而筒子楼的原型,当然就是赫鲁晓夫楼了。

在铁路车站建设上,北京采取了裂站的建设方式。

这个思路,又和伦敦、巴黎等城市类似。

和绝大多数城市的总站辅助以小站的方式很不同。

除此之外,又不像东京那样,把铁路车站用一条铁路连接起来。

而且北京的铁路车站,规模又都很大。

应该这么说,北京不单单是不像东亚城市,他本身也不像欧洲城市。

因为北京现如今的发展,其实是在一个资源无限聚集的条件下建设起来的。

这和绝大多数城市的建设很不一样。

就比如北京的大学,虽然是学习了苏联的分行类办学的经验,但是 10 年之内从全国各地吸了几十所大学,这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现实啊。

再比如说北京的铁路车站,从 2006 年北京南站开始改造,到 2022 年北京丰台站开始启用,北京在 16 年内完成了其城区内部的铁路车站的改扩建。

这放在任何一个城市,也不可能做到。

资源的大量堆砌,最终对城市的影响就是北京这样的,因为资源获取太容易,所以城市分割性很强。

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一点一点的积累,很少有能力去做点大动作。

京津冀区域里面,河北衡水至今只有一所本科院校,即衡水学院。

衡水成为一座地级市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是也只建了一所本科高校,所以这座城市能有什么大动作吗?他会有什么大改造大扩建吗?

很显然不会。

而对于更多的地方来说,高铁站可能都是一个梦,有了高铁站,高铁站片区的建设都可能有问题。

所以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小打小闹中慢慢建设起来的。

东京、首尔、台北等城市都是一样,因为这些地方也不是移民区域,城市的扩张肯定是有,但是十多年的时间建几十所大学,改造多个车站,这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发生。

因为不可能发生,所以也就不可能出现北京的情况。

北京的街道和热闹与否,其实都是被改造的结果。

而这在绝大多数城市,也不太可能发生,因为绝大多数城市的改造,很难很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的确不像东亚城市,因为东亚绝大多数城市,也不可能有北京那么强的资源吸收力。

即便是东京,敞开了土地和各种限制,不间断地吸血全日本,也只是在东京圈区域吸了 3000 万人左右。

但是北京在任何限制都不放松的情况下,例如户口,例如城市的地铁与市域铁路不大规模向河北与天津延伸,例如城市的土地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还吸了 2000 多万人。

北京从城市的宜居度上,肯定是很差劲的,因为他的城市建设尺度太大,资源层层堆砌,最终的结果就是这样。

========

这个回答的评论应该很多,但是在我这里全部显示已经删除,最终只留下来两条。

评论中有说,北京没什么规划,我觉得这可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目前北京这个城市,算是一个除了他自己之外,全世界都不可能有的一个特殊城市。

目前所有人看到的这个北京,其实受益于三个部分,一个是 49 年之后首都 ZZ 资源的聚集,这为北京带来了大量的机关和部分部委改制后的央企。

第二个是 50 年代的学科调整,全国各个高校里面最优质的那些学科,被调整到北京,建设了北京数十所行业类的高校,除此之外,从延安来的高校也成了北京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个,则是 60 年代开始的人口大爆炸,这个人口大爆炸,一直持续到 2000 年左右,自此之后出生人口才开始放缓。

换句话说,北京有着调配全国资源的企业,有着全国最优质的的大学集群,北京以外的腹地,有着源源不断的人口。

换了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可能有这么充足的资源。

莫斯科有调配俄罗斯资源的国企,但是俄罗斯没有那么多的人口。

新德里腹地有大量的人口,但是印度没有那么多的国企总部在新德里。

把北京和美国城市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北京在铁路上和芝加哥一样,在高校上和波士顿一样,在 zz 上和华盛顿一样,在航空上和亚特兰大一样,在科技上和硅谷一样,在影视娱乐传媒上和洛杉矶、纽约一样。

资源来的太容易,堆积的又太快,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找不到样本的城市,因为换了哪个城市也没这本事啊。

========================

评论里很多人说,海淀区这块难道不是最早的大学城。

首先对于这个结论,我认为不能说的这么确凿,学院路上的八大学院,的确是一个最早的大学城雏形。

但是你要是把他叫做大学城,我觉得和现如今的大学城相对比的话,那是真得有点意见悬殊。

拿几个我认为中国建的最典型也最好的大学城来说吧,分别是郑州龙子湖、广州小谷围岛,以及天津海河高教园。

龙子湖这个大学城,占地面积庞大,在大学城内部有内湖,还有一个人工岛。

这个大学城的道路,密度并不算高。

内岛区域,应该算是一个商务办公集中区域。

事实上,这个大学城建的真得有点规模太宏大了,水系、景观以及占地,都很不可思议。

小谷围岛大学城,也以中心景观为圆点,然后四散开来。

海教园规模也很大,但是没什么中心区域,只是在其中有一个体育场。

无论是龙子湖、小谷围岛还是海教园,其大学城建设的目的都是疏散,尽可能地把大学疏散开来。

因为大学占地面积太大。

但是郑州、广州和天津,包括杭州,其大学城都不止有一个。

原因就在于,大学城的建设,本身是为了疏散资源的。

海淀区的大学城的特点是,在其建设的最初,就出现了扎堆的大学集中,以至于后期疏散多次,在沙河、良乡大学城都建设的情况下,这个区域还是集中了很多很多大学。

所以这大概率和大学城的规划无关,这片区域从一开始估计就没掌控好力度,导致八大学院开建之后,成批的高校一次次地建在这片区域里面。

其实海淀的高校,丰台的铁路,昌平的安置区(回龙观、天通苑)都说明一点,那就是北京资源的扎堆聚集,最终就导致了城市的尺度太大太大,这也是为什么北京通勤时间那么长,因为他的资源不是几个资源组成一个团建起来的,而是大量同质的资源抱团扎堆,高校和高校扎堆,铁路和铁路扎堆,房子和房子扎堆,甚至是医院,都集中在某一片区域,也是扎堆的。

即便现如今的大学城也存在大学和大学扎堆的现象,但是也不可能出现二十多所高校扎堆在一个片区的奇观。

更何况,现如今的大学城,本身就是要带动土地开发,为周边的房地产引流的,所以也不可能单纯地只是个大学城。

如果真把海淀这个片区剥离开北京,放在远离北京的一个区域去,那么这真是一个很好的学园都市。

但是他离北京太近了,这也就导致他的学园都市肯定不行,因为他本身就是为北京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