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为什么这么多含义过于精细的字?

上古汉语为什么这么多含义过于精细的字?

螺旋真理,文物考古博物馆的专业知识普及者

0.之前有个答案是回答其他问题的,现在发现回答这个问题也很合适。我们以羊作为例子。

1.羊是作为较为珍贵的舶来品来到中原。这么珍贵的大牲畜,必然不能自己独享,所以羊迅速成为中国古人祭祀神灵和祖先的牺牲。祭祀用的羊要用特殊的饲养方式,不然神灵祖先会不高兴,所以古人创造了“上面宝盖头下面一个羊”的字来标识这种羊。对了,“牢”也是这么创造而来的。

2.作为祭品,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自我繁殖,不然多祭祀几次就没了。繁育最关键的是要能区别雌雄,所以古人造出了羝表示公羊,牂表示母羊。还没有性成熟不能交配繁殖的小羊就是羔。

再有就是繁殖技术的进步,羊群要能够健康生长,性别控制是必须的。公羊多了怎么办?可以阉掉,所以就发明了羠来表示阉后的羊。

3.接下来要区分颜色,比如羖是黑色的公羊,羒是白色的公羊。为啥要特意把颜色区分出来?因为根据《礼记》记载:“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 ”不同的朝代对颜色有不同的要求,祭祀牲畜的颜色最好要和国家崇尚的颜色相一致。

4.既然羊这么重要,所以后来也进入了人际交往。咱去托人办事送点礼物,为了表示重视,古人干脆就送头羊,用手牵着羊送给别人,就是“羞”字。《左传》里“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后来国家之间打仗,输了的国家也要送给赢了的羊,但是这样就带有羞辱意味了,学名叫“献羊”“牵羊”,“羞”字里面耻辱、难为情的意思也是这么来的。

Σ.一类事物的名字是否复杂,取决于这类事物在所处环境中发挥的作用,这也是需求导向的。古代羊用来祭祀、社交,祭祀社交有好多规则,所以就要发明很多文字,来精确对应事物的具体性状和规则,称谓体系也就复杂。现代人已经不用羊来祭祀、送礼,所以就感受不到古代的这份繁缛啦。

增 1:我再拿青铜器来举个例子。

比如商代贵族,无论大小,只要身份足够使用青铜器,最基本的器物组合是这三件:

觚、爵、斝

商人好酒,斝是盛酒器,爵是温酒器,觚是饮酒器,这是一个完整的喝酒闭环。

后来周灭商,周人的礼仪和商人不一样,使用的青铜器组合就变化了,变成了鼎、簋、尊。

鼎是煮肉、盛肉器,簋是盛饭器,这两个器物的组合是西周礼制的核心,尊是盛酒器。大人,时代变了,器物也就跟着变。

每变一次,对于今人来说,就要出现很多新的礼器名词,变他个三五次,专用名词就多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