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乎所有的四足哺乳动物,比如猫、狗、马、牛、熊,技术上都能倒着走。
它们的髋关节和肩关节提供了足够的活动范围,大脑也能处理这种非标准的运动指令。

但这是一种非常低效且不舒服的行为。
为什么低效?
眼睛、鼻子和耳朵这些主要的传感器都安装在身体的“前端”。倒着走就像开着一辆传感器全部失灵、只能看后视镜的车。
另外,它们的肌肉和骨骼结构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就是为了最高效地向前推进。反向运动会动用一些不常发力的肌肉群,事倍功半。
动物的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1])对前进行走已经高度优化,倒着走需要大脑付出更多计算资源来防止自己绊倒自己。
通常只是在被逼入角落或进行游戏时才会这样做,比如上面那只被狗逼走的倒退熊。
还有很多动物可以倒着,蜂鸟(虽然是飞,但应该也算在内):

唯一可以稳定向后 飞 的鸟。它们的翅膀可以像直升机旋翼一样运动,提供全方位的机动性。
一些广翅蜡蝉科的昆虫演化出了一种绝妙的骗术。
它们的翅膀末端有模拟眼睛和触角的斑点,看起来像个假头。

当它们静止时,会把这个“假头”对着潜在的捕食者。如果捕食者靠近,它们会……倒着走。这让捕食者以为它们要向前走,从而判断错它们真正的逃跑方向(它们会用真头朝向的方向弹射起飞)。
还有其他一些甲壳类动物。
当然,倒着走在动物界里是一种“最后的手段”或“怪异的特长”,而非主流生活方式。这或许说明,无论演化多么千奇百怪,把眼睛安在身体前面,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始终是个绝佳的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