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有精准到我研究专业的问题,非常开心能跟大家分享我研究的内容!
首先,分数不是单纯的分披萨或者蛋糕那么简单。
在我们研究孩子对数学,尤其是分数,的理解课题时,发现孩子学习分数时有两个很大的难点:
一个叫整数偏见,即用整数的思维去解决跟分数(或者有理数)相关的问题;
另一个就是分数的抽象性质,即它无法准确用实物表现出来。就算你能分 1/2 块蛋糕,孩子也很难将半块蛋糕的概念,转移到一个苹果和两个橙子(1:2)的概念。
这两个难点导致,概念不理解、题目做不对;老师为了提高成绩,增加练习题量,却没关注到孩子的难点在哪里;家长着急,把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孩子既觉得困难又害怕老师和家长,负面情绪占据大脑,无法理性思考,恶性循环下去。
所以才有我们常听说的:三年级是小学的分水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理数学习内容的增加,让孩子一下子“架不住”了。之前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便被留在了分水岭的另外一侧。

我们的同行也做了很多干预,帮助分数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提高分数理解和成绩,其中当然有非常有成效的,也有些长期效果并不明朗。我在这里从我实际的研究数据出发,结合我少量的教学经验,给大家提出三个帮助孩子理解有理数的方法。我也发布了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视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我的主页。
第一:从情绪出发。
大部分事情,我会先从情绪出发,把底层地基铺好,再搞上层建筑。这里的情绪包括两层:
第一层是家长和老师不要传递焦虑的情绪给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我就是数学不好”,而是要传递”只要多练习,就会有进步“的观念,让孩子觉得数学是可以提高的,我只需要多练习(发展性思维)。
这部分的意思是,任何一个孩子,只要他多练习,一定会比昨天的自己更进步!至于能不能超过班级第一名,那不是我们应该要考虑的事情,凡事只跟自己比,只要比昨天更进步,就是我们的目标。摆脱“我数学不好”的标签,是解决孩子数学成绩差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情绪的第二层,是不要在双方愤怒的时候讲题。网络上有很多父母陪孩子写作业写到崩溃的视频,我们看了以后哈哈大笑,但其实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一点帮助。因为在父母和孩子当下情绪对立紧张的时候,孩子大脑负责理智思考、吸收知识的前额叶皮层是关闭的,相反,孩子紧张、害怕、担忧、羞愧的心情,让杏仁核活跃,根本没法理解知识。
所以产生了“我在说,孩子根本没在听”的情况,因为孩子已经失去了认真听的能力。
当父母理解了并解决了这两层情绪上的难点,我们再来进行下面三个方法。
第二,梳理并熟练掌握整数和有理数的特点。
有理数的一大难点就是它们跟整数的数字性质差异。有理数跟整数的数字属性并不是完全的对立,而是某些情况下一致,某些情况下不一致。
我这里有一份简单的表格,把整数和有理数的数字属性做了概括(Rosernberg-Lee, 2021)。各位家长可以在闲暇时候整理打印,贴在孩子的书桌上,写作业时对照。也可以在这个简单的表格基础之上,添加跟自己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

翻译一下,加上例子:

根据这个表,父母和老师可以制作出无限种排列组合,让孩子区分两个数字系统的属性。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先观察,确定孩子的难点,对症下药。这也就来到第三个方法,多做练习。
第三,除了搞清楚概念外,多做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世界各地的数学成绩中,美国一直是相对较低的,被亚洲各国压了几十年。每次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也是亚洲学生名列前茅。究其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学生的做题数量远远不够。
可能有人会说,数学重在理解。
这我非常认同,但这不等于不做题。在数学认知研究中,概念理解和步骤理解同等重要。前者为你是否理解数学概念,后者为你是否会做题。我认为就算你理解了概念,也必须保持一定量的题目练习。因为只有从大量、复杂的题目中,你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理解。
更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大量的题目中,检索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找到最有效的那个,而这个过程,最能够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也最能让孩子爱上数学。
但在这里一定要说明的是,大量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其实我认为很多国内学校的题目量完全是够的,但问题就在于缺乏针对性。但这点我认为老师很难做到,因为要照顾的学生实在太多,所以就需要家长多留意孩子学习的难点,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难点去做题,通过重复,量变才能产生质变。
如果孩子的练习已经足够多了,不妨暂时忽略孩子答案的正确率,转而要求他用至少两种方法解一道题,发散思维,寻找数学的乐趣。
最后再附两个具体的小方法。
- 分数专项: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学分数。
目前我们课本主要的分数学习在”分蛋糕“,即画一个圆,然后平均分几份。也有”模型面积“,比如长方形、正方形等,分成等面积的小图形。
既然我们知道概念”抽象“,那就尽可能用”具象“的方式为他们展现。
除了上面说的,还有种非常好的方法,画数字线。

数字线可以帮助孩子在脑海中建立数字深度概念,也能帮他们把分数和整数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即在同一条线上体现出来。数字线练习在分数干预的科研项目中都有涉及,效果不错。
平日我们可以随意随时取一张纸,画一条线,让孩子在其中标出某些分数,或者探索如何移动,让数值变大或小等,其中最近的整数是哪个等等。
- 慢慢来,整数知识学稳妥了吗?
这点更倾向于“预防”。在学有理数之前,孩子脑海里的数字系统就只是整数系统。当学了有理数后,他脑海中的数字系统不是单纯的加入新知识,而是要把新知识加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打破原来的数字体系,重新整合一个包含整数和有理数的数字体系(参加两个数字属性的不同和相同)。
这是一个非常抽象而且困难的过程,需要一些时间,更需要一些耐心,但首先需要孩子的整数知识是牢固扎实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建议很多家长在小学一二年级别着急拔高,把基础知识打牢固了即可。当孩子的整数基础牢固了,当他接触新知识时,会比较容易重整数字体系。但如果本来整数的知识就有欠缺,加入新知识,整合过程就会复杂和麻烦很多。
如果孩子在学习有理数过程中有困难,先看看这个困难是不是在整数中也存在,把整数学好了,才更容易掌握有理数。
最后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拔苗助长。如果 7 岁的孩子认为分数很难理解,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根据儿童心理学鼻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孩子要从 7 岁开始才发展出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如果你硬要求 7 岁 8 岁的孩子,轻易理解分数的抽象概念,那只能是让自己和孩子都难受。这也是为什么有理数的认识和学习会在三四年级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