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管仲为什么只指责楚国「包茅不入」和「昭王南巡不返」,而不指责楚国僭越称王?

齐桓公伐楚,管仲为什么只指责楚国「包茅不入」和「昭王南巡不返」,而不指责楚国僭越称王?

成汤咸,我当高卧百尺楼,尔曹自可轻去就。

只能说,楚国「称王」并不算什么大逆不道的事,管仲的指责才是正确而强力的官方发言。

附带讨论一下西周的称王问题。

下面那么多「厚黑学」的论证是认真的吗...「因为双方都要面子」???

管仲伐楚的时候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寡人问的啥?「当年我们周昭王伐楚,在你们那的汉水淹死,现在你们来给说说是怎么回事。」

啥意思?几百年前的旧账都翻出来了,直接控告楚国弑君,这罪名比不上所谓的「僭越称王」?

都怎么想的...

本回答第〇节讨论商周王号的问题,第一节举出土文献佐证之,第二节叙述楚国的情况,第三节分析管仲的发言,最后是总结。


〇.「帝」「王」之号

先从理论上分析一下,所谓「王」在周朝是个什么情况。

现在人受秦汉以来「大一统」思想的影响,知道「皇帝」的称号是独一份的,所以觉得「王」也很牛逼,也是独一无二的,谁敢称王我就揍谁。但当时人未必有这种「先进」的思想。

1.无动机

商周之际,「王」只是最高首领的称号,并没有谁规定过天下只能有一个「王」,就像现在的「总统」。商朝还在的时候,周文王父亲王季、爷爷太王就已经称王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p.s.突然发现有人拿着《史记》说王季没有称王,到处宣扬我发明历史。王季称王问题可以参考梁玉绳《史记志疑》和崔述《丰镐考信录》的相关部分。我一再强调,考辨材料、分析文本是学历史的基本能力,看什么就信什么就基本属于历史的门边都没摸到。

周武王联络诸侯翦商后,面对的是中原大大小小那么多国家,总不至于一个个发函叫他们不要称王吧?他们本来就称王,为啥要让他们改称?——周朝没有这个动机,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当时社会结构就这样,你们称王自称王,承认我老周家是共主,按时进贡就行。所以不进贡是不对的,这也是管仲为什么要问责楚王「爾貢包茅不入」,称不称王倒在其次。

2.无实力

其次,整个西周也没有那么强大。周武王翦商后不久去世,留下周成王这个孺子,东方殷商的残余势力立马就反了,还带着成王的俩叔叔一起搞事情,周人怂得立马就想退回关中。

好不容易周公旦平定了东方,建立成周,但接下来西周太平的时间也不太多,北方猃狁、东方淮夷,时附时叛,周昭王南征楚荆还把自己淹死了。

等到西周晚期,宣王终于把东方揍了一顿,郑国、虢国这些关中的新旧贵族都已经开始琢磨着搬家了,那必然是周人关中老巢不太平的气味实在太冲。果然不久后,幽王就把自己作死,关中彻底沦陷于戎狄。

所以纵观整个西周,周朝对中原的控制力比起后代的王朝还是差远了,周朝实在没有那个实力让所有小国都放弃王号,就更别说东周了。

所以周朝不太可能建立「天下只能有一个王」的制度。综上原因有二:

  1. 周朝尚存诸多小国,小国本来就能称王,周朝没有动机去改变他们;
  2. 周朝没有实力。

甚至应该说,他们根本没往这方面想过。就像如果现在美国,突然宣称所有国家领导都不许称「president」,你的第一反应绝不是愤怒:「美国好霸道!」,而是满脸问号:「这总统脑子坏了吧,怎么想出这么个玩意的?」

后代学者讨论商周的问题,很容易拿后世理念去生套,所以经常出 bug。

3.帝号

而「帝」和「皇帝」之号则不同,它们能独一无二是有历史原因的。

首先,「帝」和「皇帝」都是生造的概念。

我在多个回答中都提到过:在商乃至西周,「帝」都表示「直系父祖」或「上帝」,绝无「帝王」之义。之所以能指「上帝」,无非也是因「上帝」是他们钦定的祖先神。其词源明晰可见。

洎乎战国,「帝」方有现在「帝王」之义,「五帝」传说也于此时逐渐出现。所以在秦昭王和齐闵王称「西帝」、「东帝」以前,是不可能有君主会想到「称帝」的,那么秦齐的「帝号」当然是独一份。就像牛顿虽然牛逼,也不可能得「诺贝尔奖」。

而且秦昭王和齐闵王是真能把其他敢称帝的人揍一顿,这也是周王不太能做到的事。「皇帝」就更不用说了,是秦始皇新造的名词,他揍人的本事也更强。

从此「皇帝」变成最高君主的唯一称谓,综上当然也有两个原因:

  1. 此前「帝」不作为君主的称呼;
  2. 秦以来的「帝」真能把其他称帝的人揍一顿。

关于「帝」「王」名号的详细演变,可举玉趾于我这个回答:

请问一下为什么周朝君主称「王」,汉朝君主称「帝」,唐、宋君主称「宗」呢?另外封号尊号谥号有何不同呢?


一.西周王名

以上是从理论上推测周朝一无动机、二无实力让大家不称王,现在给出些出土的实证。

王国维和张正烺先生都曾对西周诸侯称王的事情进行过讨论,我并不想复述学术史,就直接上青铜器吧...( ̄∇ ̄)

1.录伯终簋

隹王正月,辰才庚寅。王若曰:「彔伯終,猷自乃祖考有功于周邦,佑辟四方,助長天命⋯⋯。」彔伯終敢拜手稽首,對揚天子丕顯休。用作朕皇考僖王寶尊簋。余其永萬年寶用⋯⋯。
录伯终簋

这篇铭文讲的是周王赏赐录伯终,说「你祖先曾对我们周室有功,所以赏赐你 balabala...」最后录伯终为了纪念这事,做了一个祭祀他父亲的簋,还特别提到他父亲叫「僖王」。

对着周天子的赏赐说我爹是「王」。嗯...好像没什么不对的。

2.嬴王鼎

貺人師眉嬴王為周客,錫貝五朋。用為寶器鼎二、簋二。其用享于厥帝考。
嬴王鼎

这片铭文宣称嬴王是周的「客」,可与《左传》:「宋,先代之後也,於周為客。」对读。

《左传》说宋国是商人的后代,对于周朝算作「客」,这里的「嬴王」似乎也享受此待遇,是周朝官方承认的「王」。

另外这篇最后用「帝考」指代其父,也映证了上节所述「帝」的用法。

3.羋伯簋

惟王九年九月甲寅,王命益公征眉敖,益公至告。二月,眉敖至見,獻帛。己未,王命仲致歸羋伯狐裘。王若曰:「羋伯,朕丕顯祖文武,膺受大命。乃祖克逑先王,翼自它邦。又共于大命。我亦弗深享邦。錫女狐裘。」羋伯拜手稽首天子休,弗忘小裔邦。歸芻敢對揚天子不副魯休。用作朕皇考武羋幾王尊簋。用好宗廟。享夙夕。好朋友越百諸婚媾。用祈純祿。永命。魯壽。子孫。歸芻其萬年日用享于宗室。
羋伯簋

这个和第一篇类似。讲芈伯觐见周王,周王首先赞扬了芈伯祖先的功绩,然后赏赐芈伯。于是芈伯作了祭祀他爹「武羋幾王」的簋。

芈伯爹也称王的。

另外还有铭文提到吕王、胡王、夷王等等王称,此处不备举了。所以西周的确有许许多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君主称王,而且周朝官方对此似乎是不太管的。他们的子孙宣称自己父亲为王,看来也并不是什么僭越的大罪。

另外,录伯、芈伯他们的祖先都辅助周王室有过功劳,他们的父亲也都称「王」。但他们朝见周天子后,却并于铭文中称「伯」。这似乎可以得出一个规律:

如果承认周天子共主地位,那么就得「去王号」而「称伯」。

那么反过来:如果不承认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称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嬴王「为周客」称王也能解释通了。所谓「客」,自然与主人地位相当,称个王也不是什么问题。


二.楚国称王

楚国的经历就和上面二位很像了,楚国先君鬻熊辅佐周文王,可比录伯、芈伯他们的祖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后面几代楚君和周朝关系也挺好,著名的楚君熊绎和周公旦、太公望的儿子们一起事奉周康王[1],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给周天子进贡:

昔我先王熊繹,與呂級,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左传》
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左传》

到了西周的昭王时期,两边关系逐渐恶化,周昭王出兵讨伐楚国,后来莫名溺死在汉水里:

弘魯昭王,廣殪楚荊,惟貫南行。《墙盘》

也大概在这之后,楚熊渠宣称「我蛮夷也」,把他的儿子们一个个都封了王:

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史记·楚世家》

楚称王的这个「我蛮夷也」就很有讲究了,很明显这是在断绝和周王室的从属关系,也就是不承认周天子的共主地位,那么称王自然合理合法——退了个群而已。

不过后来楚王又怂了,怕周厉王找他麻烦,于是去其王号,重新申请加群。大概也经历了录伯、芈伯的类似经历,周天子给点封赏了事。青铜器里的「楚公逆」大概就是这之后的楚君熊咢。

到了春秋时代,周天子完全不太行,楚国也没啥顾忌的了,楚蚡冒、武王、文王趁此吞并了汉水周边的姬姓诸侯。何况楚武王还是杀了他侄子上位的,称个王算个啥?


三.楚国正确罪名

所以我们不要把「称王」这事想得那么严重,这就是退了个群的问题。

再看看齐国讨伐楚国时,管仲说的啥:

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左传》

首先管仲宣称他们齐国有讨伐楚国的权利,然后数楚国的罪名:一个是不按时进贡,一个是当年昭王在你这死的,要求楚国给出解释。楚国先认了不进贡的罪,然后对昭王死因避而不谈。

我们设身处地想想,比如现在某国退了某群,你要问责,或者你要出兵打他,罪名应该怎么说?

当然是:「你为什么背弃你的义务?」而不是「你不跟我玩了所以我要打你!」——这有点像小孩子吵架。《人民日报》谴责某国退世卫,不也是宣称他「背弃义务」不是?

人民日报

所以管仲指责楚国不按时进贡才是正确的官方发言:「你楚国单方面退群了,之前说好的进贡义务就不履行了?(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这才是正确的罪名。何况还有一个「昭王南征而不復」——重大弑君嫌疑

类比回来,就像说:「你国不尽抗击疫情的义务,而且还有故意传播病毒的重大嫌疑,现在请你国解释解释。」这听起来才比较官方。

若单纯骂:「你怎么能退世卫!」emmmm...毫无杀伤力不是?当时拿楚国称王骂楚国,也是一个效果。

所以楚国认了不进贡的错,这没得辩解,确实是你楚单方面退群(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但弑君的事,就死不承认了,反正几百年前的事你也查不出来(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对话合情合理。


亖.总结

也没啥总结的...

就是不要拿后世的思维去推先秦的问题,不要阴谋论。

另外,西周小国称王至今仍是一个复杂问题,还有很多未解决的疑问。我有个朋友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等他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