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和重庆历史上都属于大四川,为什么成都的火锅是一口大锅,而重庆的老火锅的锅是分为九宫格呢?

非凡,风火轮火尖枪混天绫

成都火锅和重庆火锅在起源上不完全一样。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形态来理解火锅最初的样子。

成都火锅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小吃,重庆火锅从一开始就是码头工人的宵夜和简餐。

其内涵相差甚远。

我以前在成都生活,和一群朋友天天晚上在酒吧聚会。

喝酒,各种酒混合在一起喝。比如刚开始的时候一人一扎啤酒,边喝边玩游戏,扔骰子,讲故事的等等。过了大半天又来一个朋友,点一瓶洋酒请大家。

就这么消磨时间,玩到第二天凌晨 2 点多钟,各自散去。

打个车回到自己住的小区附近。

下车后,并不急着回去。而是走到一个冒菜馆,喊老板来一份。

冒菜,就是在卤水、豆瓣水各种老板自配的汤水里煮蔬菜、豆皮、苕粉、牛杂、鸭杂、血旺等等。老板在碗里打作料,放葱花、芫荽、花生碎或者油炸黄豆。端上来是红亮麻辣的一碗。

酒喝多了,胃难受,肚子也是饿的。一晚上喝酒吃点零食,虽然男男女女混在一起高兴,其实一点也不健康。

最解酒,对肠胃最友好的就是这一碗冒菜。尤其是冬夜,天气寒冷,从酒吧喝酒出来,浑身冰凉,正好需要这一碗热食。

呼噜呼噜整几口,热气直达天庭,脚底板也不那么麻木了。

冒菜吃完,回去挺尸睡几个小时。

冒菜在成都的历史悠久,一扯就是诸葛丞相。成都人恨不得把四川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说成是孔明先生的功劳。

冒菜就是成都火锅的源头。

煮冒菜的往往是一口大锅,老板把你要吃的冒菜装在竹篓子放进锅里煮,煮好了倒进放有作料的碗里。

现在都是不锈钢的。

客人多,一口大锅满满当当,一起煮,各吃各。

在冒菜的基础上,结合乐山钵钵鸡,竹签子串食物,把竹篓子去掉,放串串。

这就是成都串串香。

这个样子,才是正宗成都火锅。

重庆火锅,也叫山城火锅,四季火锅。

历史并不算悠久,几乎和洋务运动重庆开埠同步。

重庆是鸦片战争后最早对外开放的内河港口城市,凭借长江航运的优势,重庆成了 整个西南地区物流最繁忙的城市,集聚了大量来重庆干体力活的码头工人。没有大量的码头工人作为消费群体,重庆的很多美食就搞不起来。

当时的重庆城,只有上半城才是繁华都市,下半城就是挨着江边,到码头工作较近的棚户区,重庆特色吊脚楼。准确的说,就是贫民窟。

江边寒气重,体力劳动需要重油重盐,喝烈酒,麻辣够味。

要便宜,还要快捷,不能等半天吃不到嘴。

下半城棚户区,每到傍晚,就有人挑着担,敲着竹筒,吆喝:“麻辣烫,麻辣烫。”

你没看错,最早的山城火锅的称呼就是麻辣烫。

这是地摊货。

这种挑子,和剃头匠的一样,一头冷一头热。一边装菜,一边放煤球炉子,炉子上放一口大锅,锅里是熬好的麻辣烫汤汤。

来到街市的一角,把炉子和大锅端出来放在地上,围着炉子放几根板凳。老板倚墙一坐,解开锅盖,香气四溢。

要不了几分钟,周围的力哥就围过来:“老板,毛肚半斤,豆芽 ,血旺。”说完打开手里的白酒盖子,先喝一口。吃客点的都是生菜,要的就是坐在炉子边,一边吃,一边烫菜。

老板就这一口锅,来吃麻辣烫的人不少 ,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格子,一人一格,各吃各的。

不认识的陌生人在一口锅里搅吃的,很容易发生矛盾。老板就要懂事,来客点菜坐定,马上发支烟,说几句敞口话。这些码头工人,那一身腱子肉,惹不起。但是这些人又好说话。只要礼数到堂没问题。

20 世纪初,一般来说是 20 世纪 20 年代,也就是 100 年前,麻辣烫开始摆脱街边小吃的地位,正式进入饭店,招牌上写着山城火锅,四季火锅。

这些馆子大多低档,很多就是个竹席棚棚,还是延续当初街边小吃的风格,不同的客人混在一口锅里烫食。

这些故事说起来很长,成都火锅和重庆火锅的起源不尽相同。过去多说是毛血旺。后来很多人研究,应该不是。而是来自于卤水,川渝特有的辣卤。五香、牛油、海椒花椒、豆瓣酱、醪糟水、高汤按比例混合后,煮食。火锅从辣卤这个母子上起源,发展,与成都餐饮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