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中为什么是「可汗大点兵」?

花木兰中为什么是「可汗大点兵」?

花木兰中为什么是「可汗大点兵」?

北魏老祖宗曾经当野人的地方——嘎仙洞,这里有北魏的铭文纪念,下图为铭文的清晰版复制品:

解释两个问题:

1、错别字问题。这个不是错别字,古代没有什么标准音译规范的,怎么高兴怎么来。同时代吐谷浑的可汗也被翻译为“可寒”。可汗还有一个音译词,就是蒙元时期的“合罕”。

2、字很丑的问题。嘎仙洞铭文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刻的,当时嘎仙洞不属于北魏实际控制,而是北魏的臣属部落乌罗侯(室韦人)所控制,因为北魏的老祖宗已经在几百年前就离开东北那嘎达了去内蒙古定居了,族群属性也早在几百年前就从东北那嘎达的原始渔猎民族转变为蒙古游牧民族了。所以路途遥远,也不便于大张旗鼓(给大多数臣子看到皇帝的祖宗原来是一群野人咋办),只是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拜了一下,然后刻了铭文。随行的除了一些太武帝亲信汉人大臣外,其他人等一定都是鲜卑贵族,工匠也应该只带了鲜卑八姓出身的平民,是不大可能带汉人工匠去瞻仰皇帝的老祖宗光屁股跑的野人洞的。所以嘛……刻出来的字就丑萌丑萌的,工匠大抵是没有受过严格书法训练的鲜卑八姓子弟。

嘎仙洞为什么在后来又消失于史册,直到现代才被人们发现呢?这也跟北魏修国史有关,北魏修撰国史,北魏太武帝最亲信的大臣崔浩全权负责,太武帝专门嘱咐崔浩说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写真实的历史。

于是耿直的崔浩,就写了北魏的祖先是如何在大兴安岭吃生肉喝生血光着屁股跑的,是如何比匈奴、氐羌还落后的,由于儿子继承后妈造成了如何的班辈混乱的……还可能记载了北魏的祖宗是如何弱小、如何被其他如今鲜卑人看不起的族群欺凌的。

这种秉笔直书,北魏太武帝倒无所谓,他的出发点就是要真实的历史。但鲜卑人民不满意了,许多较为汉化的鲜卑贵族们,是不愿意看到他们的祖宗是弱鸡、野人的,也不愿意让崔浩把许多在儒家伦常看来是乱伦、但在鲜卑旧俗是正常的事情写进历史的。于是在鲜卑人民的一致抗议下,出现了“国史之狱”,崔浩被整死了。

所以越到后来,北魏就越不想提嘎仙洞这个野人洞了,嘎仙洞就此逐渐消失在了大众眼前。一直到近现代,生活在当地的鄂伦春人就给这野人洞命名为嘎仙洞,但鄂伦春人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大帝国的老野人祖宗生活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