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型商场中间都要开大洞?

为什么大型商场中间都要开大洞?

知乎用户,海外一游子,天地一孤鸿。

大型商场的中庭简单来说是消费升级带来的空间体验升级。下面就随便聊聊商业建筑的演变史。

前言:现代商场的概念和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商场 / 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其实离我们比较近,是 1950 年代左右随着汽车在欧美的广泛普及才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而这种类型的建筑在国内出现的时间更晚,基本是 1980 或者 1990 年之后才开始在一二线城市铺开。这类建筑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 多层开放中庭 - 多数商场围绕一个大型开放的中央中庭进行组织,中庭垂直跨越 2 层或更多楼层。这提供了中央照明和自然光的引入、可以清晰看到对面店铺的内部景观,以及人流的交通组织。
  • 主力店面 - 商场会有 2-4 家大型百货公司或零售商作为主力店面,通常位于商场布局的主要拐角或末端。这些知名店面本质上固定了商场,并吸引顾客。
  • 小型店面 - 数百个较小的零售店沿着中庭周边和从中庭分支出去的走廊排开。通常包括餐饮、商店、服务、娱乐等搭配组合。
  • 美食广场 - 常见的是一个集中的美食广场区域,提供许多快餐选择,通常位于中庭附近。
  • 停车场 - 商场外或者商场地下会有大型停车场,方便顾客开车抵达。

但作为商业建筑的鼻祖,近代商业街出现的时间远早于购物中心。它出现的前提条件是工薪阶层的“富余”。这来自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建立。[1][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yramid_of_Capitalist_System

如果社会阶层长期停留在封建殖民时代的贵族领主 / 农场主 / 地主,和奴隶 / 农民 / 小商贩这样贫富分化极大的结构,那么商场或者购物中心是没有必要出现的。因为对于前一类阶层的群体来说,他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专卖店来完成,甚至许多服务是完全定制的。近代以及近代之前城里的老字号就能很好地对接这一需求(比如量身定制的衣服和文房用品等)。而对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后者而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就不得不依靠自制完成(比如男耕女织的典型农业社会分工),并且在饱受前面那一阶层的压榨下是几乎没有额外消费能力的。这类人的需求一般在逢年过节的露天集市上通过低成本的流动摊位就能完成基础物质的交换。

从古代到现代商业空间的演变

而“富余”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城市居民通过雇佣关系和资产积累拥有了可供消费的金钱和可以自行支配的休闲时间。在这个基础上,才开始了从古代传统的店街区分向着带有玻璃顶棚的步行街的初步转变。所以商场里的中庭,不单单是商业街原型的拓展,也是商业空间上的“消费升级”。

商业街:一种从古至今的空间原型古代的商业空间:公共市集和室内集市

其实直到近现代交界的时间点,城市中的商业空间依然以公共市集(Public Market)室内集市(Covered Bazaars)为主。

  • 前者可以参照我国近代的广东十三行[3],是在划定的一块区域内由建筑物组成的商铺和露天的街道共同形成的商业空间。[4]
  • 后者可以参见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大巴扎[5],最初是小型露天市集之间加了顶盖形成的室内步行街。

这两种早期的原型都没有做交通上的分流。像上图的大巴扎就有人骑马穿行在集市内部,而广东十三行虽然存在严格的室内外区分,但人、货、马在街道上依然是混用的。

除此以外,两种商业空间的原型都各自存在一些硬伤:

  • 对于十三行那样的露天商业街来说,店铺和街道自然地界定了室内外的界限,却同样把近代城市糟糕的街道体验带到了商铺门口。没有顶棚意味着:无论是烈日还是暴雨,行人都不会在街上过多地停留,况且街道上的三教九流也并不能让女性顾客感到安全。
  • 而对于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来说,虽然有了顶棚可以遮风避雨也免去了阳光直射的烦恼,却也使得照明和通风成为新的问题。另一个更大的问题是:随着加盖的顶棚,整个市集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平面迷宫。除非是经常来市集的顾客,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造成不便。
伊斯坦布尔标志性大巴扎的屋顶

近代的室内商业街:量身打造的购物体验

于是在十八世纪末,法国巴黎出现了欧洲最早的带有玻璃顶棚的步行街。这首先明确了一种专门的街道类型:步行街,起到了顾客、车辆、货物三条动线相互分离的作用。其次玻璃顶棚既保证了自然光的引入,免去了纯室内的逼仄感,也提供了遮风避雨的便利,让顾客愿意花更多时间停留在商业步行街上。[6]

全景廊街(Passage des Panoramas)是法国巴黎的一条带顶盖的拱廊街,位于巴黎第二区,北到蒙马特大道,南到圣马克街(rue Saint-Marc)。它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玻璃屋顶,并于后来的 1817 年采用了煤气灯进行照明。它是 19 世纪室内商业街和 20 世纪购物中心的鼻祖。
https://www.presidentsmedals.com/Entry-13860

随着购物体验的提升和工薪阶层的出现,步行街这一类型的商业空间也从十八世纪末开始迅速地在巴黎铺开。时至今日,你依旧能在巴黎地图上找到形形色色的室内步行街空间。

https://www.still-in-paris.com/paris-neighborhoods/covered-passages-paris/

多层商场:商业街的单体内置近代多层商场原型:威斯敏斯特拱廊

到了十九世纪初期,商业步行街这一业态在欧洲已经流行了二十多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座封闭式的多层购物中心——威斯敏斯特拱廊(Westminster Arcade)。[7]

威斯敏斯特拱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购物中心,位于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街 130 号和韦博塞特街 65 号,建于 1828 年。它作为第一个封闭式购物中心而闻名。在美国被誉为希腊复兴风格的商业建筑典范。它曾作为购物中心多年,但在 20 世纪末陷入衰落。此后,它曾多次关闭进行翻修和修复,最近一次于 2013 年 10 月作为住宅和商业混合用途建筑重新开放。
https://artinruins.com/property/arcade/

这一建筑和欧洲商业步行街的最大区别是:它把所有店铺收纳在一个单体建筑物内部,同时又在多个楼层上提供了和欧洲商业步行街几乎类似的空间体验。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建筑物内部的店铺和街道得以一体化和标准化,整个空间更加干净规整,不再有原始街道所遗留的倾角和转向,取而代之的是明确直行的底层廊道和由此向上的中庭,所有的店铺则围绕这个中央空间排列。拓宽后的“商业街”方便了消费者向不同楼层的店铺投去视线,有助于直观而快速地检索下一个想要停留的购物目的地。

https://www.cnu.org/what-we-do/build-great-places/micro-lofts-arcade-providence

现代高层商场原型:沃纳梅克大厦

在多层商场出现 80 年后,属于摩天楼和高层建筑的时代已经近在眼前。

沃纳梅克大厦(Wanamaker Building)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市中心的一栋拥有百年历史的高层商场。它是美国第一家百货商店,内部中庭放置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管风琴。创始人约翰·沃纳梅克 (John Wanamaker) 1838 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1861 年,他和姐夫 Nathan Brown 在费城创立了一家名为 Oak Hall 的男装店。1868 年布朗去世后,沃纳梅克独自经营业务。

在 1874 年,沃纳梅克购买了位于第 13 街和市场街的废弃费城铁路货运站,并开始将其改造成他最新的商店,命名为大仓库百货(the Grand Depot)。其概念是将货运站改造成类似于伦敦皇家交易所或巴黎大厅的“大仓库”——两个欧洲的中央市场,也是众所周知的现代百货商店的先驱。不过它商业上的成功并不来源于建筑本身,而是沃纳梅克极其超前的理念——明码标价和保证退款("One Price, Full Guarantee, Money Returned")。[8]

19 世纪的大仓库百货(the Grand Depot)
沃纳梅克留给现代商店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就是价格标签(price tag)。在他普及设定价格之前,商店主要依靠讨价还价。沃纳梅克相信,如果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那么价格面前人人也应该平等。今天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但直到沃纳梅克发明了价格标签,它才成为常态。
该商店是美国第一家使用电气照明的商店(1878 年),也是第一家使用气动管道系统运输现金和文件的商店(1880 年)。此外在 1879 年该商场还增加了室内用餐的区域。

1910 年,沃纳梅克先生开始用一家新的大型百货商店取代 Grand Depot 。为此,他分阶段在商店原址上建造了新店。这种方法使仓库能够保持开放,业务也能照常进行。 丹尼尔·H·伯纳姆 (Daniel H. Burnham)被聘为建筑师,新店以佛罗伦萨风格建造,墙壁为花岗岩,共十二层,其中九层用于零售,高 247 英尺。此外,还有许多画廊和两层地下室,面积近 200 万平方英尺。

重建后的沃纳梅克大厦

在原地新建的建筑物里,中庭不再是街道的内置,而是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多功能空间。平时它是底层开放式柜台的展示区,每逢重要节假日,这个中庭又能用来容纳聆听管风琴音乐会的人们,功能上集人流交通,商业,活动,艺术于一体。

现代购物中心:两种模式

从沃纳梅克大厦建成后又过了 40 年,属于汽车的黄金时代来临了。随着家用小轿车的普及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购物中心的业态再次发生了变化。这一次,美国的购物中心主要往两个方向发展:一类是回归步行商业街初心的户外步行购物中心,如今天常见的奥特莱斯;另一类则是多层甚至高层的全封闭式室内购物中心,如宾州常见的普鲁士国王购物中心和明尼苏达州的美国商城等等。后一类购物中心将零售业从密集的商业市中心转移到了以住宅为主的郊区。这种模式(带有商店的封闭空间,远离市中心,只能通过汽车到达)成为世界各地建立零售业的流行方式。

不过既然提到了这两种模式,那就无法绕开一个重要的建筑师——维克多·大卫·格鲁恩 (Victor David Gruen)[9]他是一位奥地利裔美国建筑师,被誉为美国购物中心设计的先驱作为一名建筑师,他最初为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10]工作,并于 1933 年在维也纳开设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很不幸的是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于是维克多·大卫·格鲁恩移居美国。抵达纽约后,他将名字从 Grünbaum 改为 Gruen,并开始担任绘图员。在第五大道 Lederer 皮具精品店的设计获得成功后,他又收到了更多商店的设计委托,其中包括第五大道上的 Ciro's、百老汇的 Steckler's、布朗克斯广场上的 Paris Decorators 以及 11 家服装店。格雷森连锁店。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他所创办的建筑事务所已经在美国设计了 50 多个购物中心。

全封闭式室内购物中心

维克多·大卫·格鲁恩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占地 800,000 平方英尺 (74,000 m2)的南谷购物中心(Southdale Center)[11],位于明尼苏达州埃迪纳,这是美国第一个封闭式的现代购物中心。

格鲁恩是一位欧洲式的社会主义者。他发现市中心场所的个体商店效率低下,而且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郊区的生活方式过于“以汽车为中心”,因此想设计一座建筑,作为公共聚会场所,人们可以在那里购物、喝咖啡和社交,就像他的家乡维也纳的一些带顶棚的商业街那样。南谷购物中心大致仿照了几个人口稠密的欧洲城市的拱廊,并特意加入了“与视线齐平的展示柜”,以“吸引顾客进入商店”。格鲁恩想象南谷最终将包括“一个医疗中心、学校和住宅,而不仅仅是一系列华丽的商店”。

南谷购物中心
南谷购物中心于 1954 年 10 月 29 日破土动工。由于明尼苏达州冬季气候恶劣,格鲁恩为该中心建造了屋顶和空调系统,能够全年保持 24 °C 的舒适温度。该中心的建设旨在通过“将艺术、文化和娱乐与零售聚集在同一屋檐下”成功地将社区聚集在一起。1956 年 10 月 8 日上午,超过 40,000 名游客参加了该中心的盛大开幕仪式。
购物中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南谷的特色在于它提出了几个具有革命性的理念,并提供了一些康乐设施。由于它是第一家这种性质的购物中心,立刻吸引了蜂拥而至的顾客。中央天窗下面是一座花园,是当时美国最大的室内公共场所之一,里面有一个金鱼池、一座大型鸟舍、无数的悬垂植物和人造树木。南谷也是“内秀的”─外墙几乎全是空白的,商家的展览橱窗全都面向室内。购物中心内一共有 72 家商店,中心的两端是两家相互竞争的百货公司,这在当时是非常激进的想法。而且,为了集中购物体验,南谷的建筑没有向外扩散,而是向上加盖楼层:商店分布在两层楼上,停车场也设计成两层,以方便出入。[12]

该购物中心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但最初的设计从未完全实现,因为预期的公寓楼、学校、医疗设施、公园和湖泊并未建成。

但这种封闭式的购物中心在后来发展出了更为夸张的“垂直模式”。垂直购物中心的概念最初由 Mafco 公司(Marshall Field & Co.的前购物中心开发部门)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提出。此类购物中心分配给零售的空间配置在多个楼层上,可通过电梯和 / 或自动扶梯(通常两者都有)连接购物中心不同楼层。与此同时,由于楼层数的增加,中庭的空间也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以 1992 年开业时全美最大的位于明尼苏达州的美国商城MoA)为例,该商场的室内空间甚至塞进了一个游乐园。

明州美国商城中央的游乐园设施

户外步行购物中心

卡拉马祖(Kalamazoo)是一座并不知名的美国城市,但该市于 1959 年开业的市中心步行街区是美国第一家户外步行购物中心。它位于密歇根州西南部,距底特律以西约 136 英里,距兰辛西南约 73 英里,距芝加哥以东 145 英里。在 50 年代,和美国大部分城市一样,卡拉马祖面临着城市衰败的问题。郊区购物中心的发展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即市中心将失去其作为社区商业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该市希望购物中心能够恢复生意并抵消房地产价值的下降。[13]

1958 年 3 月,格鲁恩的建筑公司“Victor Gruen Associates”提出了"卡拉马祖 1980 规划",也称为"格鲁恩规划"[14]:

其革命性的设计要求建立一个环绕市中心的环形街道系统;一系列步行街、新停车场以及翻新的商店和办公室。面对维持现状或向前迈出大胆的一步,市委员会批准了该设计,尽管资金问题阻碍了整个计划的实施。由卡拉马祖市和两个街区的购物中心前面的业主共同承担,建设成本仅为 60,000 美元。1960 年,从南街到洛弗尔街又增加了第三个街区,1975 年在沃特街和埃莉诺街之间增加了第四个街区。
卡拉马祖的市中心地图

通过对市中心的一些街道进行汽车禁行,卡拉马祖的中心区域事实上被转化成了由数条步行街组成的购物街区,人们也因此成其为购物之城(Mall City)。

卡拉马祖的市中心步行街区

卡拉马祖人享受购物中心近四十年,但最终无法抵消郊区化的持续影响。批评者抱怨缺乏便利的停车设施、购物者面临恶劣天气、公众对犯罪的看法以及购物多样性的减少。与此同时,全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建造的 200 多个步行街中,到 90 年代和 2000 年后仅存少数。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存在明显的分歧。然而,尽管卡拉马祖购物中心本身存在分歧,但双方最终想要的是同一件事:一个健康且充满活力的市中心。

结语

从最初的改造街道让顾客停留,到利用单体建筑的中庭空间来加强消费流动性,再到细分室内和室外的消费体验,可以说过去两百年商业建筑的演变印证着社会阶层、基础设施、消费文化的发展。那些看似“被浪费”的中庭空间恰恰肩负着提升整个商场店铺消费体验的重担,其核心是回应工业革命后崛起的中产阶级群体对更高品质消费体验的需求。

商业建筑作为一种空间载体非常忠实地反映了人们消费方式的变迁,这一点即便随着旧时代购物中心的衰败也是如此真实——因为网购的世界并不需要实体的建筑作为消费体验的场所。我很期待下一个时代的商业建筑会是什么样子,也许那是一个占比 90%的体验空间搭配 10%功能空间的半虚拟场所?谁知道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