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读过原著,就不能评价漫改/轻改动画的好坏吗?

没读过原著,就不能评价漫改/轻改动画的好坏吗?

没读过原著,就不能评价漫改/轻改动画的好坏吗?

知乎用户,小目标:日本漫画规制迷思

没有「正确评价」这个东西,也没有「大家都认可的评价」,「大家都认可的评价」也和是不是「正确」没有任何关系。

虽然说这是个哲学问题有点夸张,但这无疑是个理念的问题——

改编动画到底是什么?评价到底是什么?

这两问题都没有「标准」的答案,无所谓对错,只在于观众自己的想法。

就第一个问题,对于一些人而言,作品就只是作品本身,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别说原作不重要,创作者都不重要。

对于一些人而言,改编作品就只是原作的另一个形态,和原作不一样,那就是坏的。

以上两种想法是光谱的两端,大部分观众其实没有那么极端,也没有那么「坚定」,对 A 作品可能会左一点,对 B 作品就右一点,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就第二个问题,可以看看我的这个答案:

如何看待没有把动画看完就发表评价的行为?

里面回答的问题在这里也适用:

要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对一部动画发表评论?

要看完?

要认真看完?

要知道这部动画的前世今生?

要认识这部动画的制作公司、导演队伍、作画团队?

要懂得动画制作知识,能对每段情节、每个镜头的处理「知其所以然」?

要有「动画史观」,能纵横十数载、「遍历 3000 部动画」,把这部动画在动画史上摆个不偏不倚的位置?

要有「市场视野」,能洞察社会经济现状、企业诉求、观众需求,深谙传播学,能鞭辟入里指出这部动画的市场价值?

我就一消费者,我不爱看就喷,天经地义?

还有就是——你为什么要评价?你为什么要看别人的评价?

这里就要说到「评价」这个行为本身的三重意义:

  • 情感表达:单纯的表达个人的感受。
  • 消费提示:为评价对象建立消费价值,提示消费者是否值得在上面花费时间甚至金钱。
  • 价值向导:在价值观的层面,评价相关对象在特定价值观底下的价值,比如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如是否道德、是否存在坏的社会影响)、产业价值(对行业的影响)等。

「某一集不对胃口就全盘否定整部动画」,就是一种情感表达,「我不喜欢」「我很讨厌」,这种情感表达写出来,需要什么条件吗?我不喜欢一部动画,我需要把这部动画看完才能说不喜欢吗?我都知道自己不喜欢看了,我还逼着自己看完,我是有毛病吗?

很显然,情感表达是不需要任何门槛的。

然而,如果这个作者有一定的社会号召力——比如是个大 V ——那么就算只是他个人的情感表达,但也必然会成为对他人的消费提示——这部作品不值得花时间、那部作品很值得花钱。

新番介绍这种消费提示类文章自不必说,其他对作品做基本介绍的作品,单凭作者个人的喜好来写肯定是不行的。毕竟现在动画那么多,就算有在线,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精力去看官方信息、每部去看个一两集的,能准确反映作品情况的介绍文章还是有其意义。

这种情况下,信息的完整性就变得很重要,作者应当要考虑到不同读者的需要,如果这个动画对比原作有很大的改动,你都不提一下,就等于是让在意原作的观众踩了雷。这样的文章就没有起到「消费提示」的作用。

至于价值向导,就回到开头的问题了,两种不同的理念必然带来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当中并无所谓对错好坏之分。正如文章开头写的:

没有「正确评价」这个东西,也没有「大家都认可的评价」,「大家都认可的评价」也和是不是「正确」没有任何关系。

你要搞清楚自己写评价的目的,要搞清楚自己文章面向的人群,要搞清楚你自己的「大家」到底是哪家。这些都想清楚了,那你自己的「初心」就找到了,你写东西的时候,只要符合你自己的「初心」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