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情绪价值」成为了当代年轻人择偶的「硬通货」?

为什么「情绪价值」成为了当代年轻人择偶的「硬通货」?

知乎用户,专注阅读疗法实践与阅读分享,成为价值创造者

先上简答版:害怕呀!安全感!因为害怕,是故需要「情绪价值」来确保安全感!我先解释一下完整的”情绪价值“应包含:1.被回应感;2.共同调节技能;3.情感修复能力;4.隐私与体面保护能力也就是说,情绪价值不仅仅意味着会说甜言蜜语哦!

基于上面「情绪价值」的构成解释,我个人感觉「情绪价值」之所以成为择偶「硬通货」有 5 点:

1.「情绪价值」概念的传播,具有社会涵化效应;2.结构性不确定性与社会戾气盛,促进了年轻人对情绪安全的重视;3.网络暴力与极端事件,让人们对情绪失控格外恐惧;4.情绪劳动压力,渴望亲密关系是安全的;5.代际经验,强化了择偶逻辑!

如果感觉还有几分道理,还有狐疑,那容霭霭我呀,稍稍扩展唠唠。

一、「情绪价值」的传播涵化

我工作的时候,从事的是广告营销课程,清楚知道,「情绪价值」最早并不是一个婚恋情感领域里的词,它来自经济学、消费心理学领域的讨论。

在商业营销中,品牌研究常常会提到要给品牌和产品“附加价值”,而所谓的附加价值,很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情绪价值,意思就是让消费者不仅愿意为产品的实用功能付费,还乐意为产品的情绪价值(例如身份认同、归属感,满足消费者痒点和爽点)爽快花钱。

图片来源:https://www.ubrand.com/blog/226

换言之,「情绪价值」,本来是市场价值的一种延申,强调情绪效用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情绪价值,这个词跳出商业语境,进入日常语境之中,在恋综、影视剧中频频可见关于情绪价值的讨论。在社交平台上,包括知乎,情绪价值,也成了流量密码之一。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涵化理论,当一个概念被反复曝光,它就会塑造人们的思维框架。情绪价值,也是如此哦!

为什么这个词语能完成跨界迁移?本来这个词,它也没有严格定义,很容易迁移使用,再加上社会风险放大,更容易因为恐惧而激发安全感诉求,让这个词语越来越被重视。

好嘞,接下来,就说道说道社会风险,请系好安全带!

二、当代的年轻人呐,不容易,生活在多重压力叠加的环境中

社会心理学强调,个体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往往与社会结构紧密相关,当社会气氛感知有太多危险感,那么在婚恋中就会更加谨慎小心。

先来说就业压力和从业内卷带来的压力,你说能不有经济焦虑吗?能不对未来不确定性有恐惧感吗?关于这一点,我不多言,不多言,跳过不说,我本人小心脏也心悸。

然后再来说说社会讨论空间如何,高度撕裂,这一点应该也是众目共睹的事实,我多次参与过知乎众裁活动,天哪,那谩骂之烈的程度,让我常常目瞪口呆。

还有代际冲突,这在知乎也是非常醒目的话题类型了,经常看到的讨论中就有:父母的情绪化冲突,儿女成了情绪化对抗的工具,成了情绪垃圾的承接者……

子女能不害怕吗?能不渴望别重演父母的道路吗?

当诸如以上以及我自己视野有限没看到的其他社会压力叠加起来,社会不确定性感必然走高,人们也更会重视依恋安全感需求。这意味着,「情绪价值」的流行,本质上是年轻人在高压社会中对心理安全的补偿性追求。

三、网络暴力的放大效应:对情绪失控者产生惧怕感

一般传统来说,伴侣、朋友或同事之间的矛盾,都习惯在内部协调化解,最多就是借助共同熟悉的人来出面调节。可是如今呢,有些人,自己缺乏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能力,会选择网络甩锅式表达,写小作文公开控诉。本来可以私下解决的内部问题,直接推向网络法庭。

网络的匿名性与群体极化效应,使得不少吃瓜群众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就凭借有限片段进行帮腔。于是乎,很快演变成几万人群殴当事人乃至吃瓜人互殴的局面。

我们众多旁观者一次次目睹此类情境,多少会形成条件反射吧:

情绪失控的人,可能会把矛盾推到公共舆论场,可能引发群体暴力。

和这样的人建立关系,随时可能被拉上网络暴力的祭坛。

这就有点条件反射的意思了,对伐?

看到这里,头脑清醒的您,是否察觉,网络暴力,让人似乎更在乎的情绪稳定,而不是「情绪价值」呀!

对,为您点赞!我继续解释哦!

网络暴力的存在,意味着需要高质量的「情绪价值」

懂得及时止损,避免小矛盾升级为大爆炸。

善于划定边界,不让内部矛盾外溢到公众空间。

懂得体面结束,即使矛盾无法完全解决,懂得及时”收口“,让双方有台阶可下。

懂收口的人,不轻易把关系内部矛盾变成无休止的拉扯,加深彼此伤害。

您懂了没,收口能力就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情绪价值」哦!

四、极端事件的传播让安全感被稀释

最近,家暴事件,家庭成员蓄谋杀害事件(比如河北女子被丈夫暴力打死案件),频频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也成了知乎讨论热点话题。

这些案件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不仅仅因为个案本身残酷至极,还因为人们在其中看见了亲密关系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

而广泛的讨论,会让我们更加警惕关系的风险,会对未来关系的建立,更加慎重。

五、情绪劳动,已经疲惫不堪,怎能亲密关系还要被情绪绑架?

心理学家霍克希尔德提出“情绪劳动”概念,指的是个体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为了符合角色期待而控制和管理情绪。

看看我们的年轻人,在职场,要对客户、上级和同事保持耐心和友好;在社交场合,要维持形象管理,即使心情不好,也好学会微笑应对;在家庭,还得化解父母的焦虑与催促……

持续的情绪消耗,让年轻人再想一想最后的人生领地,能不期待携手共老的另一位能情绪稳定,能不渴望彼此放下盔甲,互相提供修复性的「情绪价值」吗!

当外部消耗过大时,人会本能寻求补偿性资源,而需要「情绪价值」,就是最直接的心理补偿!

六、代际修正,着眼点从经济实力到情绪能力

通过知乎,我们可以经常从一些题主的描述发现不少“经济条件很好但情绪环境糟糕”的家庭悲剧。

家庭表面光鲜亮丽,但:父亲事业有成却缺席家庭,冷暴力成瘾;母亲持家有道却常常情绪失控……

这样的代际经验,年轻人积累多了,自然会本能或有意识地修正自己婚恋标准:单靠物质并不能保证幸福,善于调节情绪和积极互动,才是长久安全关系的核心。

这正对应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会根据观察到的他人经验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与选择。年轻人亲历或目睹父母一代的婚姻问题,转而更重视「情绪价值」,是一种集体性的代际学习结果。

七、过来人的一点建议:

我理解年轻人的选择,但也想多嘴四句:

1.把「情绪价值」视为择偶的硬通货,没有错,但得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善于调节情绪,不能单方面索取哦!

2.不要因为「情绪价值」的当下表现,忽略了关系的成长性哦!毕竟都还年轻,多多少少都会有情绪波动,而且正常的情绪波动和流动其实是关系走向真实、可以信赖的必要条件哦!

3.真正持久的「情绪价值」来源于彼此的理解和欣赏,会在关系的相处中慢慢蓄势持久发力,所以,在关系建立之初,只要不触及底线,只要人品可靠,尝试多一点理解,多一点主动沟通。

4.察觉对方具备的「情绪价值」构成严重残缺且不具有成长性,及时撤离,是最明智的选择,不要自带枷锁,也不要陷入自我道德谴责。人先得保证完好活着!

好了,霭霭的讨论到此结束喽,祝愿我们的年轻人心想事成,觅得良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