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手机导航的年代,如果一个外地人开车去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找一个只知道名字不出名的小店要开车找多久?

没有手机导航的年代,如果一个外地人开车去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找一个只知道名字不出名的小店要开车找多久?

睡前消息,B站号:马督工

这里首先要区分北京和上海。

上海在 1949 年就有 500 万人口,44 条公交线,早就进入了彼此陌生的市民社会状态。就算后来搞计划经济,大多数工厂也没有能力跨越市区建立自己的后勤系统,必须依托市和区级的房建、商业系统,才能维持市民的现代生活。

而北京 1949 年只有 200 万人,大多数人和周边的农业区域关系紧密,可以达成直接贸易关系。《茶馆》最后几幕,就能看到饭店采购食品,往往不和专门的商业机构打交道。整个城市只有 6 条马路是硬化的,61 辆公交车,服务 4 条线路,整体上还处于半农业社会。

1949 年之后北京人口爆炸,到 1980 年,人数已经和上海接近了。但在手机出现之前,进北京的人都有自己的“单位”,无论是工人、干部,还是军人,首先都在大院内部、系统内部解决生活问题。冬天的蔬菜,夏天的水果,春秋的换季外衣,往往是“分”下去,而不是购买,所以北京的店铺不到上海的十分之一。而且北京大多数客户的工作稳定,店铺的增减也不多,只要不拆迁就一直开下去。很多山东和河北老板的小生意,1985 年左右开张,现在都传给第三代了。你都不用和附近的住户说店铺名称,直接说老板的口音,他们就能帮你指路。

之前我做过一个研究,上海星火日夜商店在北京的发展。上海因为工人倒夜班和研发人员加班,计划经济时代就开了差不多 20 家 24 小时便利店(70 年代 大多数商品只要钱不要票证),同期北京只能在西单开一家,最后还关了。直到 2025 年的今天,如果你习惯了上海的商业模式,想在北京随便选一条街,走路买点日用品,难度还是上海的几倍。

1999 年春节前,我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找了一个同学吹牛,半夜从西单走到西北片高校区,路上我根据上海经验,想在路上买点吃喝——居然没找到开业的店铺!最后还是到了大学宿舍,插上私接电路,才喝了点热水。

(下图的上海 24 小时商店是 1968 年开的,因为有利润,70 年代发展到几十家连锁。而在北京,对应的生态位,是各单位的夜班食堂,是各大院的“小灶”和后勤处。)

所以,到 1980 年甚至 1990 年,要在北京找一家不知名的店铺,其实不那么难,因为只要知道营业范围和顾客的阶级层次,你就可以开车到每个区域去问。在三环就等于城区边界的年头,搜索范围不算大——尤其是当时北京限行不严格,开个大发面包或者双排座货车,也能过长安街,唯一的问题是你要办纸质进京证。但进京证在北京行政边界上办,十几块钱,交钱就给。

(下图为 1996 年北京地图)

上海就相对麻烦了,直接看 2000 年的上海政府报告。

商业企业通过布局调整和业态扩展,以橱窗透亮、网络商业等工程为抓手,努力促进市场销售。全年国内商业增加值 316.8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7%。连锁商业蓬勃发展,连锁业态已扩大到 45 种,年末全市连锁网点达 4460 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 1750 家。

作为对比,北京此时的连锁网点是 1300 家。

而且上海的店铺,往往不那么强调区域特色,更多考虑流动人口消费。你问一个本地住户,附近有哪几个有特色的商店,他未必说的清楚。

所以,首先你要搞清楚,当时是在北京还是上海找一家店铺,这在前手机时代是两个概念。

然后可以确认,带路人这个职业,对于一家不知名的店铺,毫无作用,不要浪费钱。

如果是北京(或者是上海广州之外的任何大城市),我就在地图上划出几个范围,每个圈内先跑主干路,然后在支路的路口上发烟调查。

给我一辆大发面包车,带上两条中档香烟,再告诉我店铺名称和老板的口音。只要不是藏在门头沟或者燕山石化这种地方,我有把握三天把人找出来

如果是上海(或者广州),我要根据店铺的营业范围,先去对应行业的批发市场,按行业找批发商,再根据老板的特征和营业规模,看看能不能找到疑似对象,然后根据送货地址去找。

如果人的特征能对上,但是没有送货地址,就发烟问市场附近的黄鱼车工人,看看谁给类似的客户送过货。这比地理撒网搜索更靠谱。但总的来说,成功率低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