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晴雯死之前叫了一夜娘而未叫宝玉?

为何晴雯死之前叫了一夜娘而未叫宝玉?

曾祥龙,北师大心理学部老师,研究积极心理学,专精正念、慈悲冥想。

我曾听说过的最佳答案——这是曹雪芹作为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的良心。出处忘了,但对这话深以为然!

宝玉和晴雯当然关系极好,但这种好更近于朋友与玩伴的关系,且未脱离主仆关系,最关键的是,这是基于宝玉对美好事物(未婚女儿特别是美女)的喜爱。那么请问,假设晴雯某天嫁人了,宝玉怎么看待?假如晴雯老了,宝玉会一如既往吗?甚至,宝玉虽然有成长,但万一哪天又被雨淋了发起火来怎么办?

心理学的话说,宝玉的这种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它当然非常满足心比天高的晴雯的那份自恋(自己比其他丫头更优秀),但它永远都不可能替代来自父母的那种无条件积极关注(无论优秀还是落魄都会被爱)。

晴雯离开后,宝玉一如既往地采取了回避心态,只是当对方去了,这是以自己还是以对方为中心的想法?晴雯去世后,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可以堆砌各种辞藻,去描写晴雯多么美丽多么可爱多么受欢迎;可是这里又有多少篇幅,是从晴雯内心的角度写过晴雯的兴趣爱好心愿云云?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晴雯是宝玉最心爱的玩具——第一,她是最受宝玉喜爱的那个,第二,依然只是满足宝玉自身的对象

除了无条件的爱,另一个可能因素是安全感——无条件的爱本身就意味着安全感。此外,很明显宝玉虽然身份高贵,但那种懦弱性格,不太能成为保护者;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当时也确实没什么能力保护晴雯,这又和父母所能提供的温暖、安全的港湾天差地别

所谓“人穷返本,未尝不呼父母”,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当宝玉这个公子哥天真地以为自己跟晴雯关系够好,所以晴雯应该喊自己的名字时,曹雪芹选择了拒绝——这个安排相当讽刺,但这就是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的良心。同时,这绝妙的一笔,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水平(晴雯真的叫宝玉,岂不有点爱情肥皂剧的感觉;而且宝玉在内的各种人物,都活在自己的心理世界)。

当然,这里没有任何批评宝玉的意思。作为一个公子哥,他的所作所为在那个时代已经卓尔不群了;他也确实在以他的方式,喜欢甚至爱着晴雯,这都不假;而且他恐怕也真是和晴雯关系最好的活人了。但如果说宝玉能提供母亲般的无条件的爱、强大的安全感,这根本不现实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种推测性的解读,不排除其它原因;没有直接心理描写,还是要保守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