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拍摄要使用胶片?

为什么电影拍摄要使用胶片?

胶片跟数字相比从硬指标上来讲早就没有优势了,无论动态范围和感光度,便捷性和准入门槛,都是数字占据了绝对上风。vlog 都已经用上 VistaVision 了,这就是数字技术的功劳。

所以讨论指标上胶片的优势,其实挺没意义的。

不要拿 120 来说事,说的是电影,不是平面。平面 120 的成本跟 135 比还是 10 以内乘法。电影领域 65mm 和 s35 的成本是 100 以内乘法,更莫讲 IMAX。

个人认为从目前影像发展趋势来看,胶片的唯一优势就是准确的色彩风格,注意关键字是“准确”。

准确的含义,并不是胶片颜色比数字摄影机准。意思是胶片比数字模拟胶片色彩风格出来的所谓“胶片色”更准确,因为它本身就是胶片。在电影影像学里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色彩风格的概念。工业级别的制作,不能类比民用摄影。商业电影项目,对于用胶片拍还是用数字拍,要经过,导演,摄影指导,美术指导,造型指导,艺术指导,制片人,投资人,这些主创和投资方的反复筹备会议商讨,最后才能决定到底用胶片还是数字,资本永远不会为情怀买单的,资本只会为更好的呈现作品,从而能挣更多钱去买单。请去电影院看一部胶片拍摄,再看一部数字拍摄的相同年代背景,类似题材的电影。

虽然数字后期技术也可以让数字影像无限接近于胶片,但还是不如直接用胶片来的便捷。至少目前愿意为便捷准确的得到胶片色彩风格买单的剧组还是不少的。诺兰和昆汀塔伦蒂诺都做过类似的表达。

对于电影项目,胶片和数字之间并不是成本之争,真的以为电影级别拍数字预算就一定比拍胶片低么?就不说卡梅隆和李安用的特殊技术,拍 4K3D120 帧的预算肯定比用胶片拍《双子杀手》高。可以问问身边的摄影指导,每次跟制片人讨论拍 4K 还是拍 2K 的时候,制片人都会嘬牙花子,2K 到 4K 的 DIT 和后期制作的预算可不是涨一倍。《火锅英雄》的摄影指导,廖拟,当初问他,你们后期特效那么大量的项目,为啥不选择拍 RAW 而最终拍了压缩视频,人家的回答就是因为预算卡住了,拍不起 RAW,最后在跟特效团队配合做了很多严苛的测试后,选择了拍 ProRes444。

电影胶片在产目前只剩柯达 vision3 系列这一个品类。它存在的价值,就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视觉风格,至少在电影放映厅的大银幕上不是数字能完全模拟的,胶片的三层感光特性,展现出的微弱色彩浮雕感在越大的银幕上观感越明显,与数字传感器单层拜耳滤镜感色确实不同,不然胶片早就没必要存在了。

拍电视剧,手机 vlog 犯不上用胶片。不过【老友记】、【欲望都市】、【兄弟连】这些早期不差钱的定制美剧都是胶片拍的,因为那时候想用到 s35 画幅的唯一视频解决方案就是胶片;国产电视剧目前知道的只有【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是用 s16 胶片拍的,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剪辑,观感确实和同时期的 s16 画幅数字高清摄像机电视剧区别挺大,比如【大宅门】用的是 SONY F900(【星战前传】同款机器)。

碟中谍,谍影重重,星球大战,星际迷航,依旧用胶片拍是为了保持整个系列的视觉风格,【头号玩家】胶片数字混用是为了做出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反差 + 赛博朋克的末世风格。像逃离德黑兰,卡罗尔,第一夫人,神奇女侠 1984 这种就是为了呈现更准确的老年代视觉风格才选择用胶片。胶片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可以类比可乐,可乐本应该叫止咳糖浆口味汽水。

其实类似社会的潮流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发展到极致大家看腻了就可能会开始反潮流。胶片和数字的潮流也是这样。胶片绝不可能再回来抢占数字器材的市场,但数字是不能完全替代胶片的。

当年拍长江图时候李屏宾之所以在测试后选择用胶片,是因为要大量在长江上航行拍摄,湿度超高。当年数字摄影机的记录端还不稳定,没人测试过几个月在高湿度环境下会有什么问题,而且当年还没有 SSD,机械硬盘记录丢帧之类也是大问题。而胶片既作为 CMOS 又是 SD 卡,而且机器也是纯机械的,可靠性更高。也许换个摄影指导就会勇敢的选择 ALEXA,每个摄影师的工作思路和习惯是不同的。

张艺谋为啥 2012 年之后就不用胶片了?因为张艺谋本身就是一个喜欢新鲜事物的人,他在胶片时代就已经不想拍胶片了,比如【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他就用了 SONY F35,只不过那时候拍数字比拍胶片贵。

王家卫 2012 以后为啥不拍胶片?不都说胶片的色彩更好?1.因为富士电影负片停产了;2.对于王家卫,他要的是一种更准确的色彩,比如【摆渡人】里面夜店的红,他就是要那个红。既然对他胃口的 AGFA 和富士电影负片在 1995 和 2013 先后都停了,虽然柯达 vision3 经过非常严格的试片之后也能做到,他没必要再去受这个限制还用不对自己胃口的底片初始颜色,而用数字可以更便捷的得到他想要的精确的色彩。也许在未来某个王家卫觉得必须用胶片拍的项目他还是会用胶片,但目前数字技术让他多了一种创作的工具。

3 次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得主维托里奥·斯托拉罗,从 SONY F65 问世之后就钟情于 F65 的菱形排布 RGB 拜耳滤镜呈现的色彩,而数字技术的可控性也给了他更多的发挥空间。虽然他还是会在大斗里插满 4 片滤光镜(这是胶片时代留下的习惯),虽然还是有【末代皇帝】里那种低角度人工光。但他从那之后没再选择胶片作为拍摄耗材。

总结以上的例子,其实 2022 年预算充足的电影项目并不介意用数字还是用胶片拍,重要的在于适合。而导演、摄影指导、美术指导这些主创们,他们更在意的是“对味”。

胶片品类并不是说 vision3 就不如 EXR 和富士,像斯皮尔伯格、卡明斯基这种钟爱 EXR5293 和富士 F250T 的人,现在 vision3 也在用。而斯托拉罗就钟爱 F65。大师们的胃口不大好琢磨。

关于【双子杀手】如果非要把她跟胶片电影扯到一起比较,就相当于“罗密欧与忽必烈”了属于是。至少在李安的脑子里,她是一部没有 3D120 帧 HDR 就没法拍的项目,所以才会等技术成熟等了快 20 年才拍。关于【双子杀手】可以参考这篇。

《双子杀手》有必要看 120 帧、3D、4K 版本吗?

而电影无论用啥拍,摄影永远是为影片讨论的主题服务的。而美术设计、置景、道具、服装、化妆、用光、分镜、这些都是为推动叙事服务的。就像一场比赛如果感觉不到裁判的存在才证明裁判的表现好。

基本很少有普通影迷是因为【敦刻尔克】是有史以来横走片 65mmIMAX 格式使用比例最高的影片才去看的,而且说的挺热闹,咱们大陆激光 GT IMAX 也才只有 4 家,根本看不到胶片 IMAX。

IMAX 摄影机会不会因为太清晰而失去电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