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取「表字」的习惯民国后就没有了?

为什么取「表字」的习惯民国后就没有了?

为什么取“表字”的习惯民国后就没有了?

萧楚白,一流侠客 | 二流史公 | 三流诗人

实际上一共有:

乳名(生下来取的小名,家里人叫的)

学名(入学时候老师给取的名字,比如孙悟空的名字就可以看作学名,是菩提祖师在他入学时取的,因为很多小朋友的乳名在学堂上叫出来很尴尬。)

谱名(写进族谱的名字,一般根据字辈区分)

本名(也就是大名,一般是长辈或者自己在外出游历或者长大成人后才取的)

笔名(不用赘述,古人也有笔名,比如兰陵笑笑生)

表字(即所谓的字,一般是成年后由长辈或自己根据本名选取,也可以是贵人赐字,用于平辈之间互称或者他人尊称,自称一般不称字,现在看一些红剧,也有各种称字不称名的情况,比如玉阶,润之,雨农。取字逻辑,比如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曾点字皙,往往是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有时候拿不准一个名是多音字的人该怎么念,可以看他的字是什么)

号(有根据堂号取的比如我自号“若然堂主人”,是明清以来常见的号,比如梁启超自号“饮冰室主人”,也有 ** 居士和“少陵野老”这类号,有时也有别人给取号的,还有一类在教科书里叫“世称”的,比如柳宗元,可以是柳河东,也可以是柳柳州,李白也有李翰林,李学士的称呼,往往就是别人称呼出来的,不影响其自身原有的青莲居士之类的号)。

有人说这就是个昵称,代号,或者外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说李德胜,伍豪,纯粹是化名,常凯申,孟修斯,是翻译错误成了个梗,与上面的各种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蒋介石:

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中正,表字介石,以字行(就是大家都习惯叫他的表字)。而常凯申,空一格这些就是玩梗代号。

比如鲁迅:

原名樟寿,后改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笔名鲁迅。其实他还有迅行、庚辰等笔名。

这些字号之所以不流行了,主要原因是——平民百姓没这个习惯。楼上说民国之前有,民国成立后就没了的,这说法也不对,不是没有,那些世家大族书香门第一开始还是会取,只是因为没人叫了,取了跟没取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楼上说什么只是换了个形式之类的说法,未免偷换概念了。不流行了就是不流行了,没必要假装它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