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四渡赤水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Silvia42,应聘地球OL策划中

半夜看到这个问题,正好最近有所了解,随手答一下。

四渡赤水高明吗?有一位答主说不高明,四渡赤水是陷入错误指挥的结果,这个答案对了二分之一,四渡赤水中的一渡其实并不高明,而是在错误指挥之下的走投无路。

了解一场战役需要从为什打开始谈起,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被迫开始长征,其中损失最大的一场战役就是湘江战役,如果有看过湘江战役形势图的就知道,这一场战役是在错误指挥之下的红军硬趟了一把口袋阵。

如果德胜公当时有的选择,那么连湘江战役这场恶战他都不会打,他一贯的念头是顺着潇水北上,避开敌人主力回到江西根据地。且不说这个想法是否正确,在当时这个提议就被李德博古否决了,在这两个大领导的“挟持”下,整个红军从火坑中硬生生的钻了过去,八万六将士只剩下三万人,接近 2/3 的战损,士兵的士气可想而知。

而从火坑中间钻过去还远远没有结束,几十万的国民党人马还在身后紧追,于是长征队伍只能一边被向西赶一边找机会整顿,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战术没有任何意义,一切都是被迫的。

遵义会议后,德胜公取得了发言权,但局势依旧没有任何改变,前方的敌人在合围,后方的敌人在紧追,战场上留给红军的唯一一点喘息空间就是继续往西。而在此时,长征队伍唯一知晓的两支友军队伍一个在湘西(红二、六)一个在川陕(红四),要想和他们会和必须往东北方向走,可谓是南辕北辙。

在后方有重兵追堵,北上的路又被断的情况下,长征军只剩下了一条路,渡过赤水河。

所以一渡赤水毫无高明可言,甚至国军也早就预料到红军的这种选择,早就在赤水西岸的叙永布下了口袋阵,重兵集结,誓要将红军歼灭。

此时国军兵力 40w,长征队伍 3w,十而围之,虽然总是有人嘲讽凯申公,但凯申公在这次的合围的部署上是教科书般的。

至于我为何说那位仁兄四渡赤水不高明这句话正确了 1/2,那是因为二渡从后世来看也是唯一选择,但比起一渡来,二渡对于将领来说就有一些难度了。

一渡赤水是别人缝了一个口袋让你钻,而二渡却是需要在铁板一般的包围圈中找一个缝隙,然而对于一个优秀的将领来说,判断敌人的兵力强弱几乎可以算是一种本能(虽然已经超越大部分人),所以二渡在军事将领当中也算不上是太高明。

当然,德胜公在二渡的时候就准备好四渡的渡船这件事就不算在二渡之内了。

在二渡赤水之后,长征军队的形式并没有彻底好转,恰恰相反,因为两次渡过赤水花费的时间,后方的国军已经团团的围了上来,战略形式没有丝毫的好转,一渡二渡打的艰难,充其量也就是维持了红军的生存,说难听点,这就叫苟延残喘。

在娄山关之后,红军再一次攻占了遵义,打退了吴奇伟部的抵近之后,局势再次陷入了僵局。

如果要说四渡赤水的点睛之笔,那毫无疑问是三渡四渡了,这是就连现在看起来也会让人心潮澎湃的精彩战役,在这两次运动中,德胜公的军事能力彻底和其他将领隔开,单独划上了一个档位。

在红军二渡赤水之后,凯申公为了稳妥起见,再一次使用起了“碉堡战术”,打算从外逐渐缩减红军的运动空间,于是这一次,突围就成为了必要的关键。

既然要突围,那么必然得选择一个方向去打,我前面已经说过,对于一个将领来说,判断敌人的薄弱点已经是一种本能,所以在被包围的形势越来越紧迫的情况下红军内部发生了一个争执——打鼓新场之争。

在国军的包围圈中,镇守打鼓新场的王家烈,王家烈部起先就在遵义被红军打爆,此时看起来无疑就是包围的突破口,所以红军高层几乎一致同意打打鼓新场,除了一个人。

在形式越来越紧迫的情况下,红军渴望一场胜利可以理解,但只有德胜公嗅到了糖果之下的危险。

打鼓新场南北方向各有两支部队,周浑元(3 个师)和吴奇伟(4 个师),虽然王家烈好打,但一旦攻击王家烈,后方必然受到这两支部队的夹击,而在王家烈身后还有滇军三个旅正从云南赶来。

是的,没错,这是一个典型的围三阙一战术,利用王家烈的残部,国民党设下了一个甜蜜的诱饵。如果红军攻打王家烈,会被南北夹击不说,就算撑住了南北两方的攻势,后面的滇军三个旅也能轻易地将红军推回遵义的包围圈内。

现在分析起来简单,但在当时就连林总这样的战神也几乎栽在了这上面,可见这波国军在第二层。

看出这一个陷阱,是高明。

唯一的突破口是陷阱,那这一仗怎么打?德胜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打周浑元。

相较于王家烈,周浑元部很强,强到是整个长征部队都不一定啃的下来的硬骨头,很多人都不理解,棉花都不敢打,为啥还敢打铁?

但是他们不知道,虽然的确是一块无缝的铁板,但同时也是一块孤立无援的铁板。

面对比自己强的部队,王家烈肯定不会增援,而相比打鼓新场,吴奇伟的部队需要更长的时间跨过乌江行军,给了红军阻敌的时间。

相比打鼓新场无论胜败都只能被赶回遵义,打周浑元所在鲁班场如果胜了可以将包围圈打出突破口,不胜可以争取时间三渡赤水河,这是真正的走一步看两步的打法。

这一手已经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但在这之后,四渡赤水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鲁班场果然不好打,周浑元的部队十分顽强,最终红军只能在猛攻打的其部队无法阻击之后退至茅台镇过河。这一次过河红军是大张旗鼓沸沸扬扬,首先是故意让国军侦察机看见渡河,之后让红军进入赤水西岸之后关闭电台就地潜伏,三是派了一支部队携带总部电台向古蔺叙永方向进发。

这一手瞒天过海彻底蒙蔽了国军,让对方以为红军渡过赤水河之后就向叙永方向攻去,于是以叙永古蔺作为中心,原本在西北部的川军黔军开始就地布设防线,而后续部队则渡河追击,意图在赤水西岸彻底歼灭红军。

这一手的高明之处在于,德胜公在这里调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部队,而是敌人的部队,在敌人的重心明显偏离之后,红军利用二渡时藏下来的船从太平渡、九溪口、二郎滩四渡赤水,和敌军部队擦肩而过,此时的局势就变成了国民党部队重兵在赤水河以西,而红军在追击部队和围堵部队中间找到了一条空隙!三万军队一路向南,直抵乌江!

这条空隙并不是主动出现的,而是通过人为的计谋调动敌军让出的空隙,单凭这一手,德胜公足矣称神!

但是此时也仅仅是脱离了包围圈,如果国军反应过来继续追,红军还是被步步紧逼。于是德胜公在渡过乌江之前留下红九军团阻击渡河追击的敌人,大部队趁着敌人兵力空虚风雨之夜飞渡乌江!兵锋直指老蒋所在的贵阳,这一手更是让国军吓出了一把冷汗!

围魏救赵,原本用于阻敌的红九军团的压力大减,为了救凯申公,几乎所有国军部队都挥师南下,为阻敌的红九军团留下了喘息时机。

而攻击贵阳其实也是虚招,在将敌军部队打的彻底回防之后,德胜公率领红军往东,作势要渡清水河,大肆铺设浮桥。这一步让老蒋一松一紧之间以为红军要去和红二六军团回合,立刻指挥部队往东追击,一下子就让红九部队彻底从包围中解脱了出来。

而红军东渡清水河其实也是虚招,在老蒋部队往东围追堵截的时候,红军从贵阳龙里中间穿过,直指云南,而蒋公为了自保,调动了滇军三个旅护驾,云南兵力正空虚,此时红军和国军一个向西一个向东,彻底拉开了十几天的路程。

而红九军团也在主力部队的“掩护”下彻底摆脱了敌军,成功和主力部队汇合。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无论从古今中外来看,调动敌军因敌制胜都可以算是最高明的战术,在三四渡赤水之前,红军完全是被动态势,而经过三渡赤水一藏,四渡赤水的突围猛攻,形式立马变换,红军从被动变成了主动,从你赶我追变成了我打哪里你围哪里!这不是高明的战术是什么?如果不是有如此高明的战术水品,怎么能让 3w 人逃离 40w 人的追堵?不要说是一般人,如果没有德胜公在,红军部队里面那些在后世赫赫有名的将领基本都会全军覆没。

为什么德胜公在四渡赤水之后可以取得指挥权?这并不是别人看他的“资历威望”给他的,而是他的战术水平彻底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虽然俗话说得好,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因为高明的将领不会让自己的军队陷入险地,但是前期李德博古二人的操作,终于让我们有幸看到了一位高明的将领在深陷险地时如何调动敌人的军队出奇制胜!在二渡赤水以后,国军的路线一直都是在按德胜公的步调走,“红军转个弯,国军跑断腿”就是这场战役的最好体现,说这场战役不高明的人,又高明到哪里去呢?


把“打鼓新场”写成了“鼓新场”,很抱歉,之前看到打鼓新场的时候都默认为了打“鼓新场”,已修正,谢谢楼下指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