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打针都在胳膊上,屁股针几乎见不到了?

为什么现在打针都在胳膊上,屁股针几乎见不到了?

忘忧玲,我们藤原吧!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题主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来回答:

第一个问题:打胳膊和打屁股是前者取代后者吗?答案不是。这是两种给药方式,前者是皮下注射,后者是肌肉注射,两者用途完全不同,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不要混淆。——虽然胳膊的三角肌也可以用于肌肉注射,但现在已经大部淘汰,现代肌注绝大部分打屁股。你现在看到的打胳膊,基本为皮下注射。

第二个问题,题主问为什么过去肌注很普遍,现在很少了。

因为绝大部分能用肌注给药的药物都可以静滴,很少有静滴不能解决的肌注药物。但肌注只需要针筒,也不需要占用座椅,打完就可以走,成本比需要大瓶溶媒、输液器和输液厅的输液为低。今天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的成本,在贫穷面前也会被放大。

现在中国人没有穷到需要节约这点物质和时间成本,自然痛苦更大的肌注就被淘汰了,静滴的好处——痛苦小、有静脉通道可以随时使用以防意外、给药期间患者在医院观察降低医疗风险——就凸显出来,只剩少数肌注方便又不太痛的特殊药物仍然肌注。这和滥不滥用抗生素无关,无非把药从打屁股改成挂瓶罢了。

静滴代替肌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留置针的应用。以前没有留置针,输液都是打一个钢针,这种针显然不能让病人带回家,挂完瓶就要拔掉,很多患者需要多次用药,反复打针增加血管损害和个人痛苦,那干脆肌注算了。现在有了留置针,可以在身上放几天时间,带回家也行,那肌注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归根结底,基于经济和技术原因,肌注被静滴代替了。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以前胳膊上的三角肌也会用于肌注,现在肌注只打屁股?

因为以前肌注太普遍,次数又多,老是打一个地方又会造成局部组织损害,只能两边臀大肌三角肌轮换着用,尤其是抗结核的链霉素,在父辈祖辈那代人一定有印象。现在临床上需要反复多次给药的药物已经基本不肌注了,要么皮下要么静滴,会肌注的一般只是临时给药,打针次数往往就那么一两次,那体积较小、注射痛苦较大、液体容量较少、局部反应可能更多的三角肌就不需动用了。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你觉得现在打胳膊的药越来越多,事实上只有一个原因:需要皮下注射给药的药物越来越多了。

皮下注射的目的是让药物缓慢释放,而缺点在于注射量很少。这类药物往往是细胞因子、化疗药、靶向药、胰岛素之类的激素等等,以前没有这些东西或者很少用,自然就看不到有什么皮下注射的了。

以前需要皮下注射的药物一般只有疫苗,而疫苗都是健康人打的,你去医院看病自然就不会用到。至于为什么疫苗要打皮下,那是因为三个原因,第一不同给药途径的免疫原性不同,静脉给药容易诱导耐受,远不如皮下效果好,第二疫苗有过敏的可能,静脉给药进入过快,风险比较大。第三疫苗只要少许溶媒,皮下注射可以承受。

当然也有一些疫苗是皮肤内部给药,简称皮内注射,比如卡介苗。只有少数疫苗保留肌肉注射给药方式。

有人也许要问,皮下注射为啥专门打胳膊?——因为胳膊方便啊,你拉开衣服打肚皮的皮下当然也可以,打脸上都可以,但无论从姿势还是心理上显然都不如胳膊合适,那当然首选胳膊了。

如果需要多次甚至长期注射,比如胰岛素低分子肝素阿糖胞苷之类的,那就会选择肚皮,范围大,今天打这里明天打那里,不要老是打一个地方,以免造成局部炎症、机化,增加痛苦也影响药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