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很冷门的专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读很冷门的专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男爵兔​​,阿拉伯/斯瓦希里/宗教/东方文学/相声

非洲文学专业。

斯瓦希里语言文学跨阿拉伯文学比较研究。


我比较敢说自己是国内唯一一个学这个方向的。

知网上所有非洲文学方向的论文作者不是我就是我的老师或是师兄师姐。

北京大学的非洲文学专业 2010 年招了第一个人,到现在为止毕业了十个人,这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开设非洲文学专业的学校……我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一多半做非洲英语文学研究,剩下的几头,一个非洲法语文学研究,一个非洲约鲁巴语文学研究,一个阿姆哈拉语文学研究,还有一个我。

另外我还做一点西非阿拉伯语典籍的小工作,进展很慢……不过这方面国内一个研究人员都没有,想想挺心酸的。如果有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个叫《廷巴克图》的片子。

2015 年开始翻译斯瓦希里文学史,已经完成,现在正在校对,希望明年能出版,填补一下国内这方面的空白。

体验就是,做什么都是第一人,这种感觉挺爽的。就是有时候没人交流。

——————7 月 9 日答疑分割线——————

有些胖友说让我多讲一点,我梳理了一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讲吧:

1. 哪个学校开设斯瓦希里语专业?

我是北大的,但是北大没有开始斯瓦希里语专业,我在读研期间每天往返北大—北外,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斯瓦希里语专业大一的同学一起从 0 学起的。

据我所知,中国现在开设斯瓦希里语的学校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和洛阳外国语大学(似乎已停招),上海外国语即将开始招生。

2. 斯瓦希里语哪里说?

斯瓦希里语(kiswahili)属于班图语支,是非洲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5500 万多人),和阿拉伯语及豪萨语并列非洲三大语言。
斯瓦希里语是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的官方语言,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国家语言之一,斯瓦希里语的方言科摩罗语是科摩罗的官方语言之一。在赞比亚、马拉维、布隆迪、卢旺达、索马里、莫桑比克等东非和中非的国家,斯瓦希里语被作为交际语言使用。
早在 1728 年斯瓦希里语是以阿拉伯字母来拼写,之后到 19 世纪受到欧洲殖民者的影响改以拉丁字母来拼音。而斯瓦希里语也吸收了大量阿拉伯语借词,连语言的名称“斯瓦希里”来自阿拉伯文 (Sawahil)“濒海地区”。

斯瓦希里语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beyond 乐队在《Amani》中唱的“Amani, nakupenda, nakupenda wewe”(和平,我爱你,我爱你)就是斯瓦希里语;

苹果手机的浏览器 Safari 是斯瓦希里语,意为“旅行”;

小时候看的狮子王里很多人名都是斯瓦希里语,如辛巴(Simba)意为“狮子”、穆法沙(Mufasha)意为“生而为王者”,还有那句著名的 hakuna matata(没有烦恼);

如果有胖友玩文明,可能会记得文明 4 中大气磅礴的 baba yetu,这是一首斯瓦希里语赞美诗改编的(我的大爱!)。

Baba Yetu - Christopher Tin- 音乐视频

3. 我为什么学斯瓦希里语?

我本科是北大阿语系的,因为觉得听起来比较能装逼,所以读研的时候选择了亚非系东方文学专业非洲文学方向。彼时正赶上北外新一届斯瓦希里语新生入学,于是就学了斯瓦希里语。本来计划中是主学约鲁巴语的。

事实上,阿拉伯语对斯瓦希里语的学习有帮助,至少有 30%的单词背起来比较方便。

4. 非洲文学学什么?

这个我会通过专栏来更详细地介绍,这里贴一篇我导师的文章。

非洲文学:为传统和现实而歌

文∕魏丽明

非洲文学成就斐然,不仅拥有丰厚而多样化的历史传统,还曾产生多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非洲拥有丰富的口头传承文学传统,其间不仅有神话、史诗、民间歌谣、寓言、谚语等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还伴生了公共与私人空间的表演功能,与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等各方面息息相关,成为非洲作家在叙述中构建自我意识的重要方式。
就文学语言而言,非洲大陆至少有 1000 多种语言,使用何种语言才能使文学作品既保持本土性又适应全球化需求,一直是非洲文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考虑到近 5 个世纪的殖民历史,非洲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联系也是必然的。在殖民与后殖民的语境下,民族边界、性别观念、伦理道德的冲突与对抗、融合与变迁,使得非洲作家的身份认同变得愈加复杂。
被称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的钦努阿·阿契贝说过,他一生的奋斗目标是“给世界讲述一个平衡的非洲故事”。如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现代作家希望通过革命性的书写,为国家和人民提供精神食粮和文化凝聚力;那么,在愈加复杂的全球化语境中,非洲新生代作家正以超越的视野,努力褪去殖民色彩,在新的历史现实中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出非洲现代文学的活力和魅力。
非洲现代文学根据地域和历史的因素,习惯上分为撒哈拉以北文学和撒哈拉以南包括东非、西非和南非在内的非洲文学。
撒哈拉以北文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阿拉伯语文学,另一部分是马格里布地区法语文学。
北非的阿拉伯语文学以埃及为先导。阿拉伯文学向以诗歌闻名世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小说创作开始取得重要成就。1988 年,埃及作家纳吉布·迈哈福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认为“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其获奖作品包括著名的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和《甘露街》。
东非地区斯瓦希里语的文学和英语的文学并存。斯瓦希里语文学可以上溯到 18 世纪初,20 世纪 60 年代进入一个新时期,出现了被誉为“东非的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家夏班·罗伯特。肯尼亚第一任总统——朱墨·肯雅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与基库尤人心心相连。他的著名小说是《面朝肯尼亚山》。被誉为“东非现代文学奠基人”的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昂戈广泛涉猎各种文学题材,他的作品《大河两岸》抨击了西方殖民文化对非洲本土文化的侵蚀。
西非文学中,塞内加尔的桑戈尔 1960 年到 1980 年间任塞内加尔总统,他用法语创作,并以他对“黑人性”运动的倡导而闻名,主张从非洲传统生活的源泉中吸取灵感和主题进行创作。此外,比较重要的法语诗人还有科特迪瓦诗人、民间文学搜集者、非洲民间故事“兔子系统”的代表作家贝尔纳·达迪耶;控诉非洲殖民者罪恶的代表作家桑贝内•乌斯曼;搜集整理了非洲史诗《松迪亚塔》的几内亚作家吉布里尔·塔姆希尔·尼亚奈等。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英语文学主要分布于西非的尼日利亚、加纳、塞拉利昂、冈比亚,东非的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马拉维、索马里和南非。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尼日利亚四部曲”享誉世界,他的第一部小说《瓦解》描写了英国殖民主义入侵前后尼日利亚伊博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这位被称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的作家 2013 年 3 月 21 日憾别文坛。其绝笔之作《曾经有个国家——比夫拉个人历史叙事》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
渥勒·索因卡是当代非洲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1986 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琼枝。瑞典文学院认为“他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他在尼日利亚被尊为“非洲英语现代剧之父”。他的代表性《森林之舞》将欧洲荒诞派、象征派和传统宗教仪式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剧本多层的文化意蕴。
豪萨语文学在非洲本土语言创作的文学中饶有分量。豪萨人多数为穆斯林,其文学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70 后女作家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的小说《紫芙蓉》和《半轮黄日》掀起了“青年回归文学的浪潮”。
南部非洲的文学有葡萄牙语文学、班图族语文学、英语文学和阿非里卡语文学等。南非共和国文学形成于 19 世纪。当地的白人文学分为英语文学和阿非里卡语文学两个部分,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融合,英语文学逐渐取代阿非里卡语文学。南非本土作家曾坚持用班图族语写作,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却被迫使用英语写作。
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是 1991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瑞典文学院认为她的文学作品“通过恢弘的史诗般的作品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她的创作主题以种族政治所造成的人类关系扭曲作为基础。南非剧作家阿索尔·富加德被认为是南非的灵魂人物,他的作品《血结》《我的孩子!我的非洲!》和《火车司机》追述了一位非洲女人带着她的四个孩子在铁轨上自杀的悲剧故事。

国内非洲研究,特别是非洲文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北大在上个学年开设了斯瓦希里语、约鲁巴语、伊博语和阿姆哈拉语的选修课,但选课者寥寥。这个学科确实属于冷门,目前关注者也较少,但非洲作为一块多彩的大陆,值得更多的人为之倾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