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战争都强调长江天险?长江那么长,别的地方不能渡河吗?

为何古代战争都强调长江天险?长江那么长,别的地方不能渡河吗?

刘义隆,太祖幼年特秀,顾无保傅之严,而天授和敏之姿,自禀君人之德。

鉴于历代地名并不统一,以下除古籍引用均使用现地名

长江天险并非单纯指长江一条河,而是在历代南方政权对抗北方时构筑的以长江为基础,向北延伸的长江防线。

1、中路防线

中路防线是以长江为基础,通常向北延伸至汉江构筑的防御体系。

长江中游防线

我图中标注的襄阳市、荆州市、武汉市就是中路江汉防线的重点,而重中之重便是襄阳。襄阳位于南阳盆地最南端,紧临汉江,扼制汉江上游。是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冲。如果襄阳为南方控制,则防御时可以防止敌人水军顺汉江而下,驶入长江,威胁下游安全,将敌人阻断在汉江上游。

襄阳北方地形

而反击时,既可以直接从襄阳越过山区攻击西安,也可以从南阳盆地北上,控制南阳,进而威胁洛阳、开封等中原重镇。如第一次桓温北伐记载为:

温遂统步骑四万发江陵,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步自淅川以征关中,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别军攻上洛,获苻健荆州刺史郭敬,进击青泥,破之。健又遣子生、弟雄众数万屯峣柳愁思塠以距温,遂大战,生亲自陷阵,杀温将应庭、刘泓,死伤千数。温军力战,生众乃散。雄又与将军桓冲战白鹿原,又为冲所破。

从把原文中地名换成现今地名,桓温北伐的路径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第一次桓温北伐路径

第二次元嘉北伐西路军(柳元景部):

随王诞镇襄阳,为后军中兵参军。及朝廷大举北讨,使诸镇各出军。二十七年八月,诞遣振威将军尹显祖出赀谷,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略阳太守庞法起入卢氏,广威将军田义仁入鲁阳,加元景建威将军,总统群帅。……闰(十)月,法起、安都、方平诸军入卢氏,斩县令李封,以赵难为卢氏令,加奋武将军。……法起诸军进次方伯堆,去弘农城五里。贼遣兵二千余人觇候,法起纵兵夹射之,贼骑退走。诸军造攻具,进兵城下,……生禽李初古拔父子二人,鲁方平入南门,生禽伪郡丞,百姓皆安堵。

地图的话差不多就是这样:

第二次元嘉北伐柳元景部路径

这两次北伐均是出襄阳,沿山路直驱西安和洛阳,威胁中原,足以表明襄阳对于南方政权的重要性。而一旦襄阳沦陷,北方王朝进可以直接顺汉江而下,汇入长江,直接攻击南京;退可以以襄阳为据点,一方面阻断北伐,一方面逐步蚕食敌人。而对于南方来说,一旦失去襄阳,那么荆州和武汉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方面,如果北方政权以襄阳为据点发起进攻(假设南方仍然控制西路防线),那么基本只有两条路:1、从襄阳南下,进入长江,获得长江的制水权,并由长江发动攻势;2、顺汉江而下,驶入长江,并沿长江而下发动攻势。而荆州是前一条路的关键,武汉是后一条路的关键。一旦荆州沦陷,则北方军队可以直接由北岸进入长江,或顺流而下,或南略湖南,长江天堑可以说基本崩溃。而武汉一旦失守,那么北军的舰队可以直接由汉江进入长江,从而顺流而下,灭亡南方政权。

另一方面,当南方政权反击襄阳时,武汉和荆州便是攻击襄阳的基地,南方政权可以通过武汉和荆州北伐襄阳,如第一次岳飞北伐:

四年,除兼荆南、鄂岳州制置使。……抵郢州城下,伪将京超号"万人敌",乘城拒飞。飞鼓众而登,超投崖死,复郢州,遣张宪、徐庆复随州。飞趣襄阳,李成迎战,左临襄江,飞笑曰:"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成左列骑江岸,右列步平地,虽众十万何能为。"举鞭指王贵曰:"尔以长枪步卒击其骑兵。"指牛皋曰:"尔以骑兵击其步卒。"合战,马应枪而毙,后骑皆拥入江,步卒死者无数,成夜遁,复襄阳。

地图如下:

第一次岳飞北伐路径

所以长江中游的防线是以长江、汉江沿岸的荆州、武汉、襄阳三镇构筑起来的防线,而并非单一的长江。而这一防线对于南方而言极为重要,所以历代均将此处兵家必争之地,如三国时期的魏吴江陵、襄阳争夺战,东晋晋秦襄阳之战,南宋初年宋金襄阳之战,南宋末年宋元襄阳之战皆是南北争夺中路防线的著名战役。

2、东路防线

长江下游的东路防线也并非单一依赖于长江,而是长江 - 淮河防线。跟前面一样,我这里也标注了三座城市——徐州、淮南、南京。南京长期是南方政权的首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徐州作为淮河以北的重镇,同时起到了扼制淮上和北伐中原的作用,如晋宋之际的历次北伐(第二次义熙北伐、宋文帝元嘉北伐),均是从徐州(彭城)一带出兵,逆黄河而上,攻击洛阳。而在防守时,则依托以徐州、淮南为基础构筑的淮河防线进行第一道防守。关于东路攻防体系,以下谨以第二次元嘉北伐为例介绍。

及大举北征,以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受辅国将军萧斌节度。玄谟向碻磝,戍主奔走,遂围滑台,积旬不克。——《宋书·王玄谟》
是时上大举北讨,质白衣与骠骑司马王方回等率军出许、洛。——《宋书·臧质》
铄遣中兵参军胡盛之出汝南、上蔡,向长社,长社戍主鲁爽委城奔走。即克长社,遣幢主王阳儿、张略等进据小索。伪豫州刺史仆兰於大索率步骑二千攻阳儿,阳儿击大破之。到坦之等进向大索,劳杨氏郑德玄、张和各起义以应坦之,仆兰奔虎牢。会王阳儿等至,即据大索,因向虎牢,铄又遣安蛮司马刘康祖继坦之。虏永昌王宜勤仁库真救虎牢,坦之败走。虏乘胜径进,於尉氏津逢康祖,康祖战败见杀。贼进胁寿阳,因东过与焘会於江上。——《宋书·南平穆王铄》
公元 450 年宋魏攻防战(两军偏师均未绘入)

这场战役中,宋军从彭城(徐州市)、寿阳(淮南市)、襄阳(襄阳市)三路同时发起攻击,企图迅速夺取洛阳等北魏在河南的据点。在王玄谟兵败之后,宋军迅速退保彭城、寿阳。虽然魏军难以攻克彭城、寿阳,但是由于宋军有生力量损失巨大,所以魏军得以轻易渡过淮河。刘义隆转令臧质、胡崇之等人率军支援盱眙,阻击魏军。但是援军被拓跋焘击败,魏军攻至长江北岸的瓜步,由于长江天险被迫撤军。实际上,尽管魏军一路攻至建康城下,但是从战后来看,刘宋的淮河防线并未遭到毁灭性打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魏军仍然难以渡过淮河。

很明显地表现出了南方政权在长江下游的攻防体系,也就是调遣淮上部队从徐州、淮南等重镇发动进攻,直接威胁以洛阳为代表的中原重镇。防守时利用淮河两岸的淮南和徐州(有时候没有徐州,那么就直接在淮河南岸据守),防止南下,力争与敌人隔淮河对峙,依托淮河构筑第一道防线,力争把敌人阻断在淮河以北。当淮河防线失守后,再在淮南派兵阻击(成功战例如淝水之战、钟离之战),再不行就退守长江。

所以对于东路战线来说,其守卫的关键在于淮河,而非长江。历代南方政权基本均是与敌人在淮河拉锯,偶尔可以把战线北推到黄河,偶尔也会被攻过淮河,但是总体是隔淮河对峙。如果一个政权长期失去淮河防线,甚至于从建立到灭亡都没有见过淮河,那亡于外敌是迟早的事(如孙吴、南陈)

3、西路防线

西路的关键问题在于它是长江的上游,这就意味着北方军队可以直接顺长江而下,如果北方水军足够强,说不准就一波“王浚楼船下益州”把南方政权给推了。

西路防线的重点在于以汉中盆地为中心构筑的秦岭 - 大巴山防线——进攻时出汉中,沿秦岭谷道北进,威胁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地区,防御时利用秦岭、大巴山险峻的山势将敌人阻击在四川盆地以北地区(比如宋初的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如果秦岭 - 大巴山防线失守,那么巴蜀地区的核心成都肯定没了。那么,在成都丢失以后,重庆就变成了阻挡敌军由上游进入长江的重要门户,南方军队必然会在重庆利用当地险峻的地形进行防御,如宋末合川钓鱼城之战,来防止敌人取得长江制水权。

当然,这一构筑本身就和长江天险没什么关系了,既然题主问的是长江,那我也就不继续展开了。所以综上而论,所谓的“长江天险”亦或是“长江防线”并不单单是长江一条大河本身,而是以长江为基础向北延伸所构筑的秦岭 - 汉江 - 淮河防线,这才是南方政权真正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至于长江本身,它通常情况下是作为北部防线崩溃后的最后一道防线,即为在利用长江进行防守的同时择机恢复北方防线,如果长期困守长江,那么也就吃枣药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