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伦敦奥运会拿下 77 公斤金牌后,我和于杰教练参加了央视的简短采访。记得最后一个是问第一次见面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那会我脑子里的回忆全绕着训练馆。
可于导的回答让我意外了。
他望向记者,脸上笑意散开,说:“真正的,我跟小军真正的第一次单独碰面是 09 年的春节前一天,他是从天津坐城际快车到北京南站,我妹正好是从青岛到北京,我去接她。”
听到这里,第一次相见的画面瞬间清晰,后知后觉的我下意识应和着“哦,对对对”,并使劲点了点头。一旁的于导则依旧在很开心地边比手势边回:“他是从里面出来,我是往里进。”
原来,什么事儿他都记得很清楚,哪怕只是一个擦肩。

教练指导运动员,技术层面很重要,但有时候不见得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对 2009 年的我来说。
那会我是个什么样子呢?是被伤病折腾得浑浑噩噩,是退役的念头也找领导聊过,一头跌进人生谷底的状态。
新年后于导接下我,同年 9 月世锦赛破纪录夺了冠,外人看起来像是斩钉截铁增重改级别 + 换训练方法 + 埋头刻苦训练,一套操作行云流水似得,轻松用几个月就逆袭了。
然而背后,于导倾注更多的,不只是在训练,还有一点一滴帮我找回对举重这件事的信任感。
当时已经不是说丢掉信心了,而是对职业选择和整个人生的一种精神动荡,不知道自己每天干的事儿还是不是有意义的。更糟的是,我又是个闷葫芦,从小话到嘴边硬是说不出口,能给人憋死过去(已经在改了哈)。
这个点,于导几乎是用极短时间就抓到了,所以对我,他大多数时候都不紧不慢的,训练时基本不在现场急着纠正错误,当面怼“诶你这个又不对了,哪里还不够了”之类。他会走得远点,但眼睛是盯着的,默默观察,然后记在心里。

等到下了训练,总拉着去喝茶,茶盘一开滚水一煮,话茬也就慢慢打开了。通常,他会引导我自己说当日的训练感受,理解,甚至讨论计划安排是否合理。刚开始吧,也不习惯,但每日每月这么来,就像身边多了个同进同退的战友,天天陪着做沙盘演练一样,对症复盘,再反馈到下次的训练里去补漏,去改进。
是的,这样细致的沟通不是一天两天一周两周,有那么几年是每天必备(实际喝功夫茶这事儿,是咱举重队的传统哈,男队女队通用)。
慢慢地,我不那么焦虑了,每当走进训练馆摸到杠铃的那一刻,有了期盼,也多了奔头。大概也是从这时候起,才逐渐坚定了把举重当做人生事业的决心吧。
一晃三年,2012 年伦敦奥运会。很多人都被我和于导的摔跤式庆祝方式逗笑了,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三件事儿:一是每把我在做准备时,都是他打手势让现场安静;二是他脑门前区已有白发;三是退场时他冲着镜头,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2009 年见面时他头发还乌黑着呢。而于导曾经的军人身份,加上惯常板着脸,让很多人觉得他特凶。哈哈,大误会咯。严肃只针对训练,其他时候都很好沟通,内心很温柔一人儿。
回头琢磨吧,愿意教你的教练或许不难找,但愿意去花时间懂你的教练,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很幸运。这么些年,我跟于导成了兄弟、朋友、家人,默契到我哪天太累训练时暗暗偷个小懒(用平常人注意不到的方法),他瞟一眼就能给看出来。不过这种时候,他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硬撑会影响到明天的效率,那偶尔的偷懒就是值得的。”
再有吧,于导的举重实力其实也很强啊!浅说几个数据(单位:公斤):窄拉 300,后蹲 280,前蹲 250,高翻 190 蛮轻松的,挺举到 200 吧。
最近他还破天荒地蹲了一把,大伙给评评这动作咋样:

感恩每一位在举重道路上帮助过、陪伴过、指引过我的人。因为你们在,我才想去拼更远的未来。
我是 @吕小军,一个热爱举重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