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看似遥远但实则较晚才灭绝的动物?

有哪些看似遥远但实则较晚才灭绝的动物?

知乎用户

1.地懒中的某些种类,比如加勒比地懒科。

一般认为地懒在 12000 年前的更新世末期灭绝事件中随美洲大型动物群一起灭绝。

但这只是生活在美洲大陆上的地懒灭绝,在加勒比海的岛屿地区(如古巴岛及伊斯帕尼奥拉岛等),仍然有地懒继续苟延残喘了几千年,直到人类的到来才最终走向了灭绝。

加勒比地懒顾名思义是生活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地懒,由于岛屿侏儒化的影响,它们的体型远没有生活在大陆上的亲戚那般巨大。

古巴岛上曾经共有 5 种地懒生存如曼氏地懒属和中地懒属。

加勒比地懒化石

巨加勒比地懒是加勒比地懒科中最大的物种,体重 100 千克,体长也不足 1 米,其他的迷你地懒体重都在 30 千克左右。

加勒比地区的地懒最终在大概 4400 年前灭绝。

南美大陆更新世末期典型动物群,彩色是幸存至今的物种

2.最后斑鬣狗

最后斑鬣狗是现代非洲二哥斑鬣狗的史前亚种。

斑鬣狗最早出现在中更新世的欧亚大陆,在东亚的演化为了最后斑鬣狗,在欧洲的演化为了洞斑鬣狗。

最后斑鬣狗的出现与竞争使得它与北京猿人长期争雄的巨大亲戚——重达 150 公斤的硕鬣狗走向了灭绝。

从中新世到更新世,中国的鬣狗科化石材料十分丰富。

最后斑鬣狗就是中国鬣狗科动物最后的成员之一,分布也十分广泛,从东北直到台湾都发现了它们的化石。

台湾出土的最后斑鬣狗化石

更新世末期的灭绝事件导致了大量的大型动物走向了灭绝,而中国的最后斑鬣狗则继续坚持了一段时间。

目前中国出土的最晚的斑鬣狗化石材料在浙江省,大概在 7800 年前左右。

它们可能也是欧亚大陆上最晚灭绝的斑鬣狗。

另外也曾出土过类似鬣狗模样的西周青铜器,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残存的最后斑鬣狗给古人们留下的记忆。

而其他的青铜虎尊长这样


发现有人看,继续更新。

3.古非洲水牛

古非洲水牛复原想象图

古非洲水牛虽然名字里带了一个古字,但它并不是现代非洲水牛的祖先,它是另外一个物种,它是非洲水牛的近亲都属于非洲水牛属,并且二者也共存了一段时间。

此外二者在形态及结构方面也十分类似,但古非洲水牛的生存范围更广,它们的化石在东非、北非和南非都有发现且体型更大也更强壮。

它站立时肩高可达到 1.8 米,体重可以达到一吨以上。

非洲水牛与古非洲水牛(来源网图)

它和非洲水牛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头上那夸张的巨角,角间宽度最大可接近 4 米,堪称历史上角距最宽的牛科动物。

古非洲水牛的头骨
古非洲水牛的头骨化石,左下是现代非洲水牛头骨
古非洲水牛群与狮群对峙的复原想象图

古非洲水牛最早于 80 万年前开始兴起,化石记录一直持续到了一万多年前的更新世末期大灭绝。

但结合一些其它的线索来看,古非洲水牛成功度过了更新世末大灭绝。

在南非的开普敦省奈斯泊特地区的岩雕上(实际上还有其他一些地区,但以这里最具代表性)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雕刻,雕刻上的古非洲水牛非常生动形象,而且这些雕刻年代距今只有 4000 年的历史。

古非洲水牛的雕刻

这说明,当古埃及人忙着造金字塔时,在南非还生存着一些古非洲水牛。

但外形奇特的古非洲水牛最终还是走向了灭绝,至于它们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它们那对巨大的犄角暗示了它们和现代非洲水牛不同的群体结构和生活习性。

不像现代非洲水牛动辄可以集结成上百甚至上千的群体,古非洲水牛巨大的角不利于集结成大群很可能只会集结成小规模的家庭甚至单独生存。

这样一来当遭遇到了一些极端事件时,少数的幸存者就成为了一座座“孤岛”,当再遇到一些意外事件比如洪水,瘟疫或长期的干旱等就会对它们造成沉重打击使得其走向衰亡。

4.东方剑齿象

剑齿象科最早可能出现于早中新世由某些亚洲的嵌齿象科物种演化而来,喜爱湿热森林的剑齿象是冰河时代之前的古老“遗民”。

中国的剑齿象化石最丰富,种类也最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师氏剑齿象即教科书中的“黄河象”。

但师氏剑齿象生活的年代非常早,它们从晚中新世一直延续到了早更新世(590 万年前 -250 万年前)。

师氏剑齿象是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种非常巨大的象,站立时肩高可以达到 3.9 米体重可以超过 10 吨。

师氏剑齿象属于早期剑齿象,象牙之间的距离普遍都非常的狭窄,以至于都不能把长鼻放在两根象牙中间,只能让鼻子挂在象牙一侧。

师氏剑齿象复原想象图

在整个上新世到更新世初可谓是剑齿象的繁盛期,期间演化出了多种巨型物种。

分布更是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甚至在非洲也有疑似的零星化石记录,但到了早更新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森林被大面积草原取代以及与先进真象类(主要是猛犸象属、古菱齿象属、亚洲象属)的竞争,以至多种大型剑齿象类随后相继灭绝(其中就包括了师氏剑齿象)。

整个剑齿象科也随之逐渐步入了生命的黄昏。

接替师氏剑齿象地位的就是东方剑齿象,东方剑齿象也是剑齿象科中分布最广、化石最多、时代最晚的成员。

东方剑齿象最早可能起源于早更新世的中国西北地区,后来由于气候逐渐变冷只得不断退居于南方密林之中并幸运的躲过了更新世末大灭绝一直延续到了古人初步发展出了文明。

相比于上新世那些动辄 10 吨级别的巨象,东方剑齿象的个头要缩水很多,肩高只有 3 米左右。

不仅体型缩水到只有现今亚洲象的级别,就连象牙间的间距也向真象类看齐了。其象牙间的间距由于趋同演化的足够宽,已经足够容的下象鼻了,而这样的演化很可能是为了更利于在南方繁茂的丛林间穿梭。

东方剑齿象与师氏剑齿象

而在中国的南方也不仅仅只有东方剑齿象,目前亚洲象初次出现在中国的时间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中更新世开始直到东方剑齿象灭绝,亚洲象一直与东方剑齿象在多区域长期共存,这一情况在晚更新世非常常见。

但东方剑齿象与亚洲象共存的时期无论在分布范围还是化石标本数量方面,东方剑齿象始终占据绝对优势。

通过对更新世华南及东南亚的东方剑齿象与亚洲象的食性分析发现,亚洲象具有广泛的食物来源(包括草、叶片等多种植物资源)和多样化的栖息地,但东方剑齿象数据分布较为狭窄,反映了其主要栖息于密林环境,可能主要以叶片为食。

由于二者摄食的差异,可能有效缓解了物种间的生存竞争,更重要的是,由于亚洲象的摄食灵活性可能帮助了它们笑到了最后成为了最终的赢家。

广西扶绥渠仔洞动物群的碳氧同位素数据分布图

虽然东方剑齿象幸运地在更新世末灭绝事件中幸存,但种群分布大规模缩小,在 5000 年前又发生了一次短暂的降温事件,这次事件在亚洲影响十分明显,对中国残存的东方剑齿象和华南巨貘造成了最后的致命一击。

东方剑齿象与华南巨貘在留下了距今约 4000 年的化石后,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此时的中国已经初步发展出了国家。

由于一些史前大象坚持了比想象中更长的时间,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可能中国古籍中记载的“象”并不都是亚洲象,尤其是一些北方地区被记载下来的“象”,由于古籍中并没有对“象”的形态特征有过详细描述,再加上现代亚洲象对寒冷并不耐受,可能古籍中的一些“象”就是幸存下来的史前大象,不过这一说法还存在着争议。

晚更新世生存于中国的长鼻目动物

与东方剑齿象相似的,真猛犸也一直存活到了相近的年代。

现存长鼻目只包含象科(真象科),而著名且主要的明星物种大部分都在后期比较进步的四个属,即非洲象属、亚洲象属、猛犸象属与古菱齿象属。

猛犸象属又包含了多个物种,平时所说的长毛象或猛犸象指的就是其中的真猛犸。

历史上大陆上的真猛犸都在 1 万年前后就全部灭绝了,但一些北冰洋沿岸的岛屿上的真猛犸则挺到了全新世。它们因更新世末海平面上升被困在了岛上,由于岛上食物匮乏导致体型一再缩水,到最后只有一吨多的体重了。

由于分离的时间比较短只有几千年,所以目前岛屿真猛犸被认为只能算作真猛犸的一个小型地理居种群,连亚种都算不上。其中北美阿拉斯加圣保罗岛上的一小群真猛犸存活到了 5750 年前,而最著名的生活在北冰洋弗兰格尔岛上的弗兰格尔猛犸则是地球上最后一批猛犸象,一直延续到了公元前 1650 年。

俄罗斯弗兰格尔岛屿真猛犸与大陆真猛犸的体型对比

5.华南巨貘

参考马来貘配色的巨貘复原想象图
巨貘的头骨及复原

华南巨貘简称巨貘,是真貘科巨貘属下唯一的物种。最早发现于早更新世晚期的陕西蓝田地区。随后中更新世期间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包括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并侵入中南半岛。到晚更新世晚期,巨貘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开始减少,最后的更新世大灭绝事件中,大部分地区的巨貘消亡了,只有少数地点的巨貘延续到全新世,最后约于四千年前灭绝。根据化石的发现地点和伴生等动物判断,巨貘主要生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热带森林环境中,而且可能具有像现代貘类一样的生态习性和行为模式,例如比较依赖水源、喜欢在清晨和傍晚活动等。有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动物群中缺乏南亚、东南亚地区广泛存在的河马,而巨貘在中国很可能就扮演着河马的角色。

目前在中国重庆及浙江都发现了全新世巨貘的化石,而重庆的化石显示,它们一直延续到了距今 4000 年前左右,与东方剑齿象的灭绝原因一样,后期环境的变化和人类逐渐增多的活动很可能成为了压死残存巨貘种群的最后一根稻草。

下图为出土的青铜貘尊,除了马来貘可能其中就有巨貘。

除了巨貘以外其他在中国幸存的貘类动物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最晚一直延续到了唐朝。

马来貘

6.眼镜熊亚科的一些物种

下图为眼镜熊亚科成员的时间分布图,带有黄色五星符号的成员都成功的度过了更新世末大灭绝(大约起始于 12000 年前,持续大概 1300 年)并延续进入了全新世,但延续时间并不长最后只有眼镜熊一直存活到了现在。

其他成员大致在 9700 年前后这个时间段落灭绝。

7.美洲短颌象(俗名美洲乳齿象)

美洲乳齿象复原想象图

美洲乳齿象所在的短颌象科和恐象亚目一样都是长鼻目演化的早期旁支,与现代大象亲缘关系非常远,之所以外观相似是趋同演化的结果。

短颌象科最早可能起源于 2000 万年前的欧洲,在距今约 700 万年前进入了北美洲。

美洲乳齿象就是短颌象科的最后成员。

更新世美洲乳齿象群复原想象图

美洲乳齿象体型并不算高大,它比现今亚洲象还要矮壮,但由于其身长体宽,四肢非常粗壮,胸腔极为宽大,及时站立时肩高不足 3 米,体重仍然可能达到六七吨。

美洲乳齿象和哥伦比亚猛犸象化石对比

在早更新世猛犸象类通过白令路桥入侵了北美洲,由于真象类倾向于草本植物,美洲乳齿象倾向于树叶,再加之当时的北美洲还有大片林地,因此美洲乳齿象没有收到太大影响,分布还十分广泛,从北美的高纬度及低纬度地区都有分布。

更新世北美洲的美洲乳齿象与它的大型邻居们
更新世末期北美洲群雄

一般认为美洲乳齿象在一万多年前的更新世末灭绝事件中随美洲的大型动物群一同灭绝。

但在美国的密歇根州及犹他州都发现了它们距今 7000——8000 年前的化石。

8.蒂洛斯古菱齿象

古菱齿象属算是象科(真象科)最冷门的物种了,早期由于外形和亚洲象太过类似而被划分为了亚洲象属,后来独立成属,现在认为反倒和非洲象关系更近。

在历史上古菱齿象属在非洲和非洲象属曾长期共存并占据着主流生态位,它们在 80 万年前后走出了非洲并在欧亚大陆演化出了多个物种。它们一度在中、晚更新世成为了主流象类。

下图基本涵盖了古菱齿象属的所有成员

图中第一排除了古老古菱齿象,其它大大小小的古菱齿象物种都是岛屿物种并全部分布在地中海的岛屿上。

目前地中海岛屿型古菱齿象物种的祖先都是古老古菱齿象,它们趁着海平面下降时就进入了岛屿,但当海平面上升,它们就被困在了岛屿上并发生了岛屿侏儒化的现象。

自从中更新世瑞氏古菱齿象在非洲灭绝以后,其他大陆上的古菱齿象也都在更新世末期相继灭绝了。

虽然蒂洛斯古菱齿象没啥特别的也比较冷门,但它也是个划时代的物种。

它不像其他岛屿型古菱齿象,它在更新世末灭绝事件中幸存。

它也是欧洲地区最后灭绝的长鼻目动物,它们的化石被发现在希腊蒂洛斯岛上的查尔卡迪奥洞穴,它们最晚的化石记录在距今 8000 年前,在它们灭绝以后,欧洲再无长鼻目动物,它们灭绝几千年后人们在一些岛屿上发现了它们的头骨化石,就此形成了独眼巨人的传说一直传承至今。

9.居维叶象

居维叶象复原想象图

居维叶象和剑乳齿象是唯二曾经生活在南美大陆的大象。

居维叶象属于长鼻目下的嵌齿象科,早期的嵌齿象下颌非常长,与后期的居维叶象迥然不同。

在更新世时期,生活在不同大陆的大象都发生了趋同演化,不约而同的演化出了一对象牙及短的下颌。

这就造成可能外观上看起来差不多,实际血缘关系却差了非常远。

早期嵌齿象类的化石

居维叶象的体型和现代亚洲象差不多,热带居维叶象(C.tropicus)的雄性个体肩高可达 2.7 米,体重约 4.6 吨。外表上看,它们也和现代大象区别不大,只是一双长牙是“拧”着扭曲生长,有点像两根麻花,也有点接近海象的长牙。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形状的象牙,目前科学界还没有定论。

居维叶象头骨化石

由于灭绝时间不长,在智利的一些山洞中,人们还发现了少量风干的居维叶象的皮肤、肌肉组织残骸,表明它们身上没有什么毛发,这与真猛犸、美洲短颌象不同。

化石记录表明,它们度过了更新世末大灭绝它们在智利某些地区残存到了距今约 9000 年前,在哥伦比亚的考卡山谷甚至在距今 6000 年前还有它们的身影!

在南美洲还出土过一些造型奇特的文物,表明居维叶象可能一直生存到了公元 400 年左右。

此时历史的车轮已经来到了中国魏晋时期。

它们比绝大多数的更新世孑遗物种坚持了更长的时间,最后还是没能迎来复兴就走向了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