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上那么多零件,每一个松动都会导致严重后果,那么每次起飞之前是需要全部检查一遍吗?

飞机上那么多零件,每一个松动都会导致严重后果,那么每次起飞之前是需要全部检查一遍吗?

郑击波,很惭愧,我来这里只是为了做一点_____的贡献。

碰到了我的老本行,博士就是干这个的,所以应该有发言权吧。

首先,目前已经有的高赞回答都没有说错,那就是使用带紧固件的螺栓可以有效防止螺栓松动。但是距离真正航空航天中存在的连接结构松动问题还是挺远的,因为这在绝大部分时候就不是螺栓防松的事情。

螺栓是怎么压紧物体的?

下图就是最简单的螺栓连接结构,中间的那个物体就是螺栓,由螺母、螺杆和垫片组成。螺栓的作用就是把两个原本分离的零件(图中的被压紧件)压在一起,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尽可能保持一体。为了方便表示,可以暂时不考虑垫片的作用,只看螺母和螺杆。

螺栓连接结构

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来了:为什么通过拧螺母可以让螺栓产生压紧作用?

从下图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如图所示,我们先把螺栓和被压紧分开,单独拧紧螺母。我们发现,拧紧螺母、让螺母顺着螺纹一路下滑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控制螺栓两个接触面之间的距离,而当把螺母拧到一定位置的时候,这两个接触面之间的距离会小于被压紧件的厚度。

拧动螺母的本质

于是,为了把比较短的螺栓安装到被压紧件上,那么无疑就要把螺栓给“抻长”。

要说汉语里面的这个“抻”字确实很传神,因为你把一个带有弹性的物体“抻”长的时候,这个物体也会反过来给你一个弹性恢复力,而这个弹性恢复力,就是螺栓能够压紧零件的关键所在。专业点儿说,这种由于螺栓预变形而产生的弹性恢复力,就是螺栓的预紧力

螺栓压紧零件的原理

显然的,螺母旋入的圈数越多,就意味着这个螺栓会被“被压紧件”抻得更长,也就表明螺栓给被压紧件的压紧力就会越大,这也是为什么螺母旋的圈数越多,螺栓产生的预紧力就越大。而反过来说,如果我们通过拧紧螺栓,使得螺栓产生特定的预紧力压紧零件,那么一旦螺母松了,螺栓产生的预紧力就会减小,使得连接结构松动。

螺栓预紧力与拧紧圈数的关系

上面就是螺栓能够产生预紧力的基本原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螺栓一定要防止螺母松脱,因为螺母松脱必然会影响螺栓的预变形,带来整个连接结构的松动。

螺栓防松确实是一门学问,但是格局还是小了

为了防止连接结构松动,所以必须要对螺栓做防松的处理。比如说止动垫圈、上锁片这些方式,都是防止螺栓中的螺母松动的。详细的可以见@那圈年轮 的答案,说的比较全面了,图也比较好,我就不赘述了。下面是北京理工大学丁晓宇老师的 PPT,各种防松方法总结的比较全面,比如说日本哈德洛克公司的偏心双螺母,或者楔形螺纹的螺母等等,这些都是螺栓防松的一些新方法。

偏心双螺母
楔形螺纹的螺母

但是,连接结构松动,只是由于螺母松脱引起的吗?这个问题才是最要命的。事实上,即便你把螺杆跟螺母之间的螺纹完全焊死,也没有办法阻止航空航天领域螺栓的松动。

螺栓连接结构松动的 N 种方式

刚刚已经解释了,螺栓预紧力产生的原因,是螺栓的两个接触面之间的距离小于被压紧件的厚度,所以被抻长的螺栓会通过弹性恢复力压紧零件。而螺母防松,只是应对了螺栓松动的一种可能引发原因,但是航空航天领域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方式可是多了去了。

首先,如果螺栓受拉力太大,那么螺杆、螺纹会发生塑性变形,这就意味着螺栓本身的长度增加了,原本 10cm 长的螺栓被活生生拉长为 11cm 的螺栓,但是被压紧件依然是 10.5cm,那么自然螺栓的预紧作用就消失了。这个跟螺母松不松没有任何关系。

然后,你以为螺栓连接结构中的被压紧件就是平平整整地被压住的?其实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被压紧件那是一个歪七扭八,界面根本就没有贴合紧密。

理想与实际的区别

那么无论是在工作过程中,被压紧件发生了变形(位移),或者因为磨损之类的损伤,都会导致螺栓松动。所以说,不是我们不关注螺栓的防松脱问题,而是在航空航天里,松脱之类的问题已经几乎不存在了,我们更加关注的是结构的受力、位移和损伤,这些才是造成连接结构松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压紧件位移和界面磨损导致的螺栓松动

具体可以看我之前写过的一个回答,其中提到了结构设计的三个层次:功能设计、力学设计和可靠性设计,防松脱只是在功能设计层次里面转悠,还没有到上面两个层次,所以我才说,只谈螺母的防松,格局还是小了。

有哪些深入了解后能让人叹为观止的机械产品?

飞机上是怎么考虑连接松动和其他故障的?

飞机装配跟航空发动机的装配有很大的区别,我主要搞发动机装配,所以我说的主要是航空发动机上的事情,但是其中的一些道理是相通的。

解决连接松动的第一个要点是:你一定要承认,松动之类的损伤总会发生、也一直在发生,不存在永不松动脱、永不损伤的连接结构,唯一的问题是,什么条件下、多久才会影响到机械的正常运行。

只要机械开始运转,连接结构位置就开始发生损伤,而且损伤也不仅仅是松动(磨损)。这些损伤可能是一些要用电镜才能观察到的微裂纹,有可能是非常细微的磨损,也有可能是物体表层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总之,只要机械开动,损伤就开始积累。

但是,损伤不意味着机械不能正常工作,只有在某种损伤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机械才会以一种特定的形式失效,比如说那些微小的疲劳裂纹可能扩展成大裂纹,最终导致机械零件的断裂;比如说磨损损伤会导致零件的松动,等等。

那么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就需要开展理论和试验研究了。这个里面的内容很复杂,一项一项说清楚不太现实,但是这其中有一个原则,可以简单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

明明白白地搞清楚,特定的某个位置的连接结构,在机械工作过程中,损伤需要积累多长时间才会引发机械异常。

比如说,就是一架飞机的某个连接结构,通过仿真和试验算出来飞机正常执行飞行任务,6000 次飞机起降之后才会损坏,那么只要这套设计方法和准则足够精确,那么理论上我就可以在这 6000 次起降过程中,不去管连接结构,直到 6000 次满,送去大修就行了。

当然,在现实中,为了保险起见:

  1. 会对这个 6000 次除以一个大于 1 的裕度系数,比如说裕度系数为 2,就是 3000 次之内可以不用管这个连接结构;
  2. 在地面上安排对连接结构做外场检查,通过一些特殊的仪器来检查一些重要位置的连接结构,重点不是看它松没松,而是看它是否有一些故障征兆;
  3. 会在工作状态下对一些关键位置的连接结构做健康监测,通过诸如振动信号来判断连接是否正常,一旦异常就要视情况做维修,甚至于提前返厂;
  4. 其他还有很多相关的设计方法,比如说安全性设计,就是保证在极端条件下,即便有一些关键的螺栓断了,整个飞机的安全也不会受到威胁。

总的来说,防止连接结构的异常,主要依靠的是强大的设计能力,辅之以恰当的维护和健康监测能力,当然,这背后最重要的是对连接结构损伤机理和影响的准确把握。

而这一切,绝对不仅仅是加一个防松结构就能够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