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突然、猛然、骤然、陡然、猝然,怎么理解这些近义词?为什么汉字中那么多这种近义词?

忽然、突然、猛然、骤然、陡然、猝然,怎么理解这些近义词?为什么汉字中那么多这种近义词?

这里涉及到是否“更文学化”的视角不同:越有文学化视角的语言运用者,越不会觉得这些词算近义词。同时,这还涉及到了学英语导致的汉英对译的暗示:在理解汉语的语词时,越不按汉英对译的英语单词词义反过来来要求汉语,就越不会有类似的疑惑。

日常语言是由科学语言和隐喻语言混合而成的。隐喻语言的成分,相当于是语言的文学性。也就是说,第一个因素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对日常语言里的科学性 - 文学性的混合比例是有私人的接受倾向的,有些人更偏向科学性,有些人更偏向文学性。越按文学性来感受日常语言的语言运用者,就容易理解这题所问的这种文学化的语词区分。

例如,这些词里看起来词义最像的“突然 - 忽然”,其实在文学化语感里也能感受到明显的区别。尽管在作为状语时,人们往往任意互换突然 - 忽然。但若有一种“非要按构词的每个语素来理解语词的整体意义”的文学化语感的感受思路,突然的隐喻原型是“突起的轨迹或图形瞬间被注意到”,而忽然的隐喻原型是“看不清或太微细而被忽略的图形瞬间闪现而被注意到”。两者隐喻到事件发生的瞬间性时,突然就有原有事件进程被打断被干扰或形成冲突事件的意味,忽然就有之前被忽略了而现在却出现了的意味。

类似地,猛然的猛,我们若联想文学性,未必不会想到一种以“猛兽或人的有力奔跑冲击感”作为想象的隐喻原型。固然,也有可能会有熟悉古汉语的人会按“突”的字形里暗示的“犬的突冲”来理解,但我们一般人主要会往我们熟悉的“冲突 - 突起”等现代语词来为“突”的语素意义来定位。

类似地,骤然的骤,如果从古汉语词源来说,可能涉及到了“马或人的小步速跑”的隐喻原型。但人们其实往往不理解“骤”的语素意义,而随意用了。我对骤然的理解,是一种小幅度的快速动作序列的突然感 - 意想不到感。由此,骤雨的骤或许可以理解为雨点之间的不连续感看起来就像小幅度快速的紧凑动态。这里的问题是,人们平时理解语词时,并不会追溯词源,可能很多人是随意用这个词的。

陡然 - 猝然也类似。陡然,我们会想到山坡的陡度的隐喻原型。猝然,从词源看可能涉及到“卒 -”而可能有“突然终结”的意味。

但不管如何,这里都涉及到:1,能感受语素意义的,人们可以按一些差不多的隐喻原型方向来形成一些私人感受区别。2,语素意义没法直接感受而要追溯词源的,人们就可能各自猜或随意用,而未必理会词源。毕竟,文学性本来就是一种浪漫化,有很明显的主观化私人化成分。而对题目所问的“为什么有这些区分”,就是因为:文学语言有这种需要,但这些区分的格局形成多少有些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