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会进化出心理疾病?

人类为什么会进化出心理疾病?

蓝星人,懒地写代码的铲屎官

如果你对编程或者机器学习有些了解的话。你就大概知道心理疾病是怎么回事了。这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

人的大脑好比是一台电脑。在人类成长生活过程中,生活环境不停的训练人类的大脑。就像是机器学习不停的被训练。机器学习往往只有固定的算法,只是因为不同的数据训练而最终会成为拥有不同能力(参数)的程序。而人脑更复杂,连算法都是要通过后天学习的。所以最终的程序,千变万化。

我以机器学习为例子,假如,我希望我的机器学习程序可以连续正确识别 1000 张图片里的小狗。那么我设定,只有达到连续 1000 次正确的识别,这次训练才会结束,不然调整参数。可如果我预设的算法理论上的识别率只有 99%,那么连续 1000 次正确的几率也不过是 0.004%。那这个程序会怎么样呢?一直运行。

很显然,如果把上述训练的流程套用在一个人身上的话,比如让这个人站在三分线外投三分,连续进 1000 个再休息。我们知道,哪怕是世界上最好的射手,也无法做到连续进 1000 个三分。那么如果按照这个上面机器学习的流程,那这个人一定会累死。

幸好人类有调节机制,到一定程度,人会提醒身体,该休息了。那么比如投了 500 个球, 人的身体开始疲劳,难过,饥饿,总之,告诉人,停下。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给这个人增加一个判断语句,“你如果没法完成连续进 1000 三分,你就是 loser”。那么,这个人就会陷入一个两难, 一方面,我不能投了,我需要休息。另一方面,投不了,我就是 loser。人都不想当 loser,那继续投吧。

可是呢,人体的保护机制,会随着对身体的消耗增加而增强,也就是越来越累,越来越饿,越来越难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哪怕是当了 loser,也要停下了。

终于,人得到了休息,可是也因此在心中,把自己认定成了 loser。不过这个时候,人的本能依然会有一种解决机制去清除内心里对自己的否定,“比较”,那就是“我做不到的事情,别人也做不到”。大家都是 loser,那这个 loser 就没有意义了。

可是,如果这时候,我们拿出周围若干个人,连续投进 1000 个三分的例子(假设这些人经历了极好的训练和机器的扶持),给这个人看。结果,比较机制就无法让身体保持休息状态,而反向的加强了达成 1000 个三分的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又被证明了无法完成,那么判断语句被触发,我真是个 loser。

loser 是一个大众普遍了解的概念,它具体到我的例子里是个什么东西呢?那就是,

如果你是 loser,你没用。

如果你是 loser,你应该反省自己,

如果你是 loser,那你没价值。

如果你是 loser,你没有存在的意义。

这个语句通常也会和一些实际的场景联系在一起,比如这个人在吃冰激凌的时候,旁边的人会给他增加一个判断语句,"你个 loser,不好好反省自己,还去吃冰激凌";在这个人玩游戏的时候,旁边的人会给他增加一个判断语句, “你就是因为玩游戏才成为 loser 的,玩游戏才让你没用的。”;在这个人做出一些其他成绩的时候,旁边的人会给他增加一个判断语句, “你干这个没有用,只要连续进不了 1000 个,你还是 loser”;在这个人和朋友玩的时候,旁边的人会给他增加一个判断语句, “这些朋友都是 loser,他们都投不进 1000 个三分,不要跟他们交往”。

当人彻底接受了上面的判断语句时,这个人,就没法吃,没法玩,没法工作,也没法社交了。除非他连续投进 1000 个三分,可是我们知道,这 1000 个三分,以他的能力,无法实现。

我们到这里,大概达成了一个初步心里疾病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有缺陷的算法加上了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配合上一系列偏激的判断语句,形成了人对于自己生产生活的部分或者全盘否定。